圖說郟縣之二:三蘇園是文化傳承的典範和文旅打造的新模式

2023-10-02     朱文鑫

原標題:圖說郟縣之二:三蘇園是文化傳承的典範和文旅打造的新模式

這10年,我走過了國內1100多個縣鎮,也領略了許多文旅打造的景點。想三蘇園這樣紮實、務實的打造、推進中國傳統文化和承繼文化的景區還是不多見的,我從實地觀看到與地方文旅產業的發展,這座濃縮了三蘇文化的尤其是具有有全國五個一的文旅元素,即,打造了一個寺祠合一的古代建築;入選《中國奇樹大觀》的第一奇樹思鄉柏;國內四大迴音建築(北京天壇「迴音壁」、山西「普救寺」、四川「石磴琴」)之一的蛤蟆踏;國內唯一的元代三蘇塑像;國內唯一的一座百人同書「大江東去」的東坡碑林,五大名碑,侍讀學士、續《資治通鑑》主編畢沅碑;宋蘇適夫婦墓志銘碑;宋司農少卿苑中《題二蘇墳》碑;元至順二年禮部符文碑;清三蘇先生佳城圖碑。有了這五個一,足以讓你流連忘返。關鍵是在弘揚中國傳承與研學游上,打造出了很好的一個模式。

到了三蘇園,一定是要尋找歷史的典故的,尤其是蘇軾之墓到底在哪兒?民間曾有許多爭議,當 1969年生產隊在澆灌農田時發現了被水沖開的蘇仲南夫婦墓穴,發掘出來的墓志銘上寫著「……宣和五年十月晦日,合葬於汝州郟城上瑞里先塋之東南巽隅……」(蘇仲南系蘇轍之次子),後經蘇學界專家考證,確定了三蘇葬郟的事實。蘇仲南夫婦墓志銘現存放在河南省博物院。

三蘇祠堂是元至正年間(公元1350年)郟縣尹楊允拜祭蘇墳時所首創。三蘇祠堂內的三蘇塑像為元代所塑,栩栩如生,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目前全國唯一保存最早、最完整的三蘇泥彩塑像,具有極高的文物研究價值。

園區內的廣慶寺不得不去。在東坡湖西北方向,始建於宋仁宗年間,後經元至順年間改造而成,是一座我國傳統的四合院寺院建築。主要由南天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廂房和鍾、鼓樓組成。廣慶寺其建築結構與眾不同,它彙集了元、明、清三個朝代的建築特點,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一進三院,寺祠合一,這在全國是極為少見的。

園內還有東坡碑林、東坡中年布衣像、蘇仲南夫婦墓及梁氏墓、三蘇陵園和三蘇紀念館。這裡有奇聲「金蛙迎賓」,奇樹「望鄉古柏」,奇景「蘇墳夜雨」。在這裡你可以感受「大江東去」的豪邁,「千里共嬋娟」的深情。

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從文學史上,對三蘇父子在文學成就和給與了充分的肯定,不容置疑。三蘇在思想史、史學史、藝術史上同樣有著巨大的貢獻,尤其是蘇東坡。他是我國歷史上難得一見的曠世奇才,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世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蘇東坡這個讓文壇永遠光榮的大才子,他神奇的文筆、淵博的學識、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豐富的人生經歷,多方面的巨大成就,還有他那份永遠不變的詼諧,一直為後人所景仰。

來郟縣,必去三蘇園,到了三蘇園,一起聆聽中國傳統的詩詞文化。

(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e0113cfeac27a0d55be5f681dfef3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