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年,兩個熊孩子在亂軍中逃跑,分別成為了吳魏兩國的帝王

2020-07-01   左岸楓

原標題:建安二年,兩個熊孩子在亂軍中逃跑,分別成為了吳魏兩國的帝王

翻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句話便立即映入了我們的眼帘。這句話是對三國時代的凝練與總結,更是對人世間的高度概括。按照歷史規律,在曹魏,東吳,蜀漢之間的紛爭與爭奪之中,天下最終將歸於統一,在孫權,曹操,劉備中將會誕生出一統天下的唯一一位。

出乎意料的是,這些時代的梟雄卻在偉業還未建成之時就紛紛死去了,漢室的復興成為了泡沫,最後爭得天下之人,竟是曹魏的輔臣——司馬懿。司馬懿這個人,沒有異於常人的謀略,更沒有上述梟雄的勇猛,更有趣的事,司馬懿,人送外號——扮豬吃老虎。但早在建安二年,曾有兩個熊孩子在亂軍中逃跑,也正是他們二位,改寫了這段三國歷史。

小患不除必成大禍

細數後漢三國,漢朝的滅亡,其實在建安二年時就已經埋下了伏筆。漢獻帝建安二年,曾發生一件不足為道的小事,這事雖小,卻直接影響了三國歸漢。當時天下仍處於戰亂之中,在亂軍中,曾有兩個孩子在忙亂之中,衝出重圍,逃出生天。因為當時場面一度混亂,將士沒能抓住時機阻止這兩個孩子的逃跑,而這也正是阻止三國歸漢的重中之重。

相信大家都知道,三國鼎立局面之下的最後結局是曹丕成功篡漢,而曹丕之所以能夠獲得勝利,更是因為他有著獨到的見解,經過了夷陵大戰之後,無論是蜀漢還是東吳,都損傷了大量的元氣,此後,儘管兩國達成了聯盟,但所謂的孫劉聯盟也早已成為名存實亡的紙老虎,依然不能和自己的領地曹魏相抗衡。

這兩國明面上看似團結,實際上卻在想法上各有不同。不但不能同心協力一起北伐征討曹魏,還要時刻謹慎,處處防範,以免對方在自己的背後捅刀子。

孫權出生於名門望族,自小便養尊處優,自身實力更是不容小覷,可也正是因為如此,孫權年輕氣盛,目光短淺,竟然在關鍵時候奪荊州殺關羽,一心只考慮自己的利益,想要擴大自己的地盤,只可惜,他選錯了時機。

拿到荊州之後的他,才後知後覺的發現,原來這荊州易攻不易守,完全就是一塊燙手的山芋啊,為了一時的利益,孫權不僅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更是破壞了兩國的情誼,若沒有孫權的一時衝動,即使是面對曹丕稱帝,這兩國也可以借著原有的聯盟,在眾多百姓的支持下,在內部門閥士族的內應下,向著曹魏大舉進攻,打他個措手不及落花流水,豈不快哉?因此,孫權此舉,可以說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螳蚌相爭 漁人獲利

殺了自己的手下事小,破了兩國的聯盟是大,更何況,死去的還是與劉備稱兄道弟的義兄弟關羽,面對這樣的情況,劉備當然不會善罷甘休,為了為自己的兄弟報仇,為了表示自己的領國並不好欺負,劉備重整旗鼓,決定再戰江東。

此時的孫權也已幡然醒悟,兩次請和,巧的是,此時的劉備已經垂垂老矣,命不久矣,面對孫權的第二次請和,劉備日益嚴重的病痛使得劉備不得不暫時同意,欲行原因之際,也正是因為他的病入膏肓,使得孫權逃過一劫。

看清了局勢變化,曹丕迅速抓住時機,在夷陵之戰後,果斷開始,準備「卞莊刺虎」,出洞口,出濡須,圍南郡。把孫權嚇得可謂是手足無措,急忙投降。

孫權可謂是井底之蛙,鼠目寸光。罔顧天下局勢的他可謂是到處惹事的「熊孩子」,正是因為他一步步的錯路,才使得吳蜀兩國無一例外的走向深淵,最終使得曹丕廢掉劉協並且以魏代漢。

回溯建安二年的戰火紛飛,那個從亂軍之中逃出最後被周幼平搭救的正是十五歲的孫權。若沒有周幼平的好心幫助,便不會有後來赫赫有名的赤壁之戰,三國歷史將被改寫,大概也就不會有後來的這些麻煩事兒了。

細看三國時代的三位巨頭人物,曹操劉備沒有深厚的背景,劉備更是完全靠著自己的能力打出了一番天下。相比之下,孫權的人品和能力與他們二人相比便是相距甚遠了。到了老年,孫權更是昏庸殘暴,在他的錯誤決斷下,東吳更是幾盡波折,差點垮台。

幸運的「熊孩子」

這件事,並不是空穴來風,無論是在《三國志》中,還是在《江表傳》中都曾經有過記載。回溯建安二年,十五歲的孫權深處亂軍之中,性命近乎不保,千鈞一髮之際,幸虧周幼平的出現,使得孫權得以轉危為安。而周幼平,在保護孫權的同時,自己多處受重傷,過了很久才得以治癒。

史書上更有言道:「是日無泰,權幾危殆。」泰,指的是周幼平。這句話的意思是,若是當日沒有周幼平的冒死搭救,孫權的境遇將會十分危險,幾近死亡。

由此可見,孫權就是建安二年中的「熊孩子」之一,而另一位,大家也不陌生,他就是當年比孫權更小,只有十歲的曹丕。同樣是在這一年,同樣深處於亂世紛爭的戰場之上,曹丕也幸運的撿回了一條命。

想當初,張繡被迫投降,在毒士賈詡的謀划下,再次向曹操發動了襲擊。而這一戰,便是宛城之戰,也可謂是曹操人生中的「滑鐵盧」戰役。在這一戰中,曹操失掉了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愧疚萬分。但正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與哥哥曹昂不同,十歲的曹丕則非常幸運,乘馬得脫。

從上述我們不難得出,當年幸運的逃跑了的兩個孩子,一個便是吳大帝孫權,而另一個則是魏文帝曹丕,不管是歷史的巧合,還是命中注定自有天意,我們都不得不說,或許大漢帝國的破滅,並非偶然,而是必然。不是不到,時候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