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採訪幾位80後、90後的人,問他們:你們的婚房是用自己的錢買的嗎?恐怕十有九個人會回答婚房是父母幫助買的;如果問問幾位閒置在家的年輕人:你們不出去掙錢,生活沒有來源怎麼辦?回答可能會是驚人的統一:父母一切都會包辦的,不需要我們操心。
這些80後、90後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這是當時中國家庭的主要結構,三口之家或四口之家是普遍現象,家中最多也就兩個孩子。對於兩個人撫養一個孩子,這個孩子是家中的寶貝。甚至還有很多家庭,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參與管顧一個孩子,一個孩子相當於六個人來伺候。在這樣家庭中,孩子自然養成了嬌生慣養的習慣,生活中的一切都有人包辦,自己什麼也不會,長大後自然很難自立。
表面上,這類孩子是很幸運的,錢來伸手飯來張口,不需要學會任何生活能力。但這只是單指生活在家中情況,孩子一旦進入社會什麼也不會,即使勉強願意工作,也會頻頻調換工作,高不成低不就,最後是不願意工作,或者恐懼工作。為此,這類孩子又是最不幸的,很多孩子幾乎成為「半殘廢」,不僅不能為社會帶來價值,反而還會成為社會的累贅。
很顯然,把孩子培養成這幅模樣的,罪魁禍首是孩子家長,當初的疼愛實際是在慢慢扼殺孩子。如果能考慮到孩子的未來,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必須要讓孩子經歷一些風風雨雨的摔打的,苦練才能成鋼。首先,孩子的家長就該讀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書,而不是沉湎於什麼《弟子規》教育,必須要在精神上和肉體上雙向磨鍊孩子。
尤其是90後,這代人沒有經歷過什麼大風大浪,財富波的幾次到來,這些孩子都還小,錯過了幾次大的機會。而等到長大,也有創業的慾望,除了什麼都不會外,競爭又在加劇,已經沒有太好的機會了,只能靠工作的收入來養活自己。但遺憾的是,這代人喜歡趕時髦,加上攀比心理,經不起超前消費、過度消費的誘惑,很多人背上了大額的內債和外債。
想還債吧,沒那麼大能力,不還債吧,債務公司催得緊,如果是本金滾本金、利息滾利息,這輩子也別想還清楚。精神壓力很大,有的人甚至走上了絕路。這個是誰造成的?家長的不良教育養成了孩子的好逸惡勞,社會的不良宣傳養成了孩子的不思進取。
有句話這麼說「習慣成自然」,指的是一個人一旦一種習慣養成,就能成為一種自然行為。
如果是一種良好習慣,生活中的一切行為都是積極的、思維是向上的,而積極的、向上的行為不用督促就能自然按照標準去做,直到堅持做成功。有這樣習慣的人,是要被恭喜的,這輩子肯定會有建樹,不需要任何人的操心。
而反過來,如果粘上了不良習慣,生活中的一切行為都是消極的、思維是向下的,而消極的、向下的行為不用多教自己也會自然生成,直到最後墮落。要想改掉不良習慣難度很大,是需要有一定毅力和學會自控能力的。如同戒煙,煙癮是習慣造成的,成為一種自然行為,沒有毅力和自控力是很難戒掉煙癮的。自然行為一旦形成,很容易控制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行為,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是讓親人很操心的一類人。
是上坡難還是下坡難,這個問題根本不用思考,走下坡路要比走上坡路容易得多。不良習慣的人正是走下坡路的人,即使不想走,順著坡就自然能溜下去。如果改成走上坡路,走慣了下坡路的人就感覺太難了。
有個二十多歲的女大學生,所有衣服、襪子都是媽媽給洗,她只負責把衣服放進盆里。就連洗澡也是媽媽幫助把全身上下洗乾淨。這個媽媽的教育只會給孩子說一句話「你什麼都不要管,我來!」。結果,在學校必須要自己動手生活了,下的麵條都不知怎麼撈起來;第一次自己坐長途車,甚至都不知道怎麼進檢票門,因為之前都是爸爸媽媽帶著她走的,她自己從來不關注。
還有一對近三十歲的小夫妻,沒有一個人工作。生了兩個孩子,全是兩邊父母包辦看養。為了能讓他倆有收入,兩邊父母投資給他倆開了個飯館,本來生意很不錯,倆人每天累得精疲力盡。如果倆人就此挺能下去,不僅得到鍛鍊還能有不錯的收入。遺憾的是,在兩邊父母不知曉情況下,把飯館給盤出去了,開館前後不到三個月。至今在家無所事事,既不願帶孩子也不願工作,整日賦閒在家,每天所要做的就是上網玩遊戲,並且還賭上了。
「爛泥巴糊不上牆」是這代人的真實寫照,也是社會的一個棘手問題。溺愛等於殺人、無能等於腦殘。興趣培養、特長和技能教育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