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初期德軍是怎麼橫掃西歐五國的?這裡的五國指的是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
1940年4月德軍占領丹麥,並接著在挪威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北歐已經被德軍拿下。此時希特勒認為進攻西歐的時機已經成熟了。在這裡先給大家具體介紹下二戰時期歐洲國家的分布與實力。
那時候的歐洲可以分為東歐、西歐、南歐和北歐。早在二戰開始前,希特勒就通過巧取豪奪占領了奧地利、瓜分了捷克斯諾伐克,見此情景一些東歐國家,比如羅馬尼亞、匈牙利等國都倒向了德國,這些國家也是二戰時期德國少有的幾個軸心國盟友。
由於波蘭一直不肯就範,1939年9月,希特勒悍然入侵了波蘭,二戰正式爆發。1939年9月1日4時40分,德軍以其6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和4個摩托化師為主要突擊力量,在一馬平川的波蘭西部勢如破竹般撕破了波軍6個集團軍約80萬人組成的防線。德國裝甲部隊與空軍構成的快速縱深挺進力量,將數量龐大但裝備陳舊的波軍迅速撕裂、合圍,至1939年10月5日,波蘭戰役即告結束。波軍6.63萬人陣亡,13.37萬人受傷,91.1萬人被俘(其中,被德軍俘虜69.4萬人,被蘇軍俘虜21.7萬人),10萬人逃至鄰國,而德軍僅陣亡10600人,受傷30300人,失蹤3400餘人。
就這樣,波蘭就被德國和蘇聯分區占領了。收拾完東歐,希特勒將進攻的矛頭指向了實力較弱的北歐。正如前文所說,1940年4月,德軍通過閃電戰占領了丹麥,挪威也成了德國的囊中之物,此時的芬蘭已經和德國結盟。所以在5月的時候,希特勒感覺進攻西歐的時機成熟了。
當時南歐(主要指巴爾幹半島上的國家)一直在和義大利軍隊血拚,而西歐的軍事實力是最強的,所以希特勒為此次進攻可謂是煞費苦心。此時,德軍從北海至瑞士一線共集結了136個師,其中10個裝甲師和6個摩托化師,坦克3000餘輛,飛機4500餘架。
而西歐五國的軍事實力是怎樣的呢?當時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在歐陸的兵力擁有147個師,總計有300多萬軍隊,兵力可以說是與德國實力相當的。法國的坦克和裝甲車的數量和質量並不弱於德軍,德軍閃擊西歐的主力依然是三號坦克。如果說優勢的話,德軍空軍在初期就基本奪得了制空權,地面炮火準備完畢後,裝甲部隊撕開防線,步兵跟進。
但就是這樣旗鼓相當的兵力,他們又是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敗下陣來的呢?
關於這個問題,大多數人都會將答案歸結為德軍裝甲部隊實力太強,閃電戰戰術出其不意等。德軍強大是不假,但是西歐五國的實力也是有目共睹的。歷史上這五個國家曾經和德國打過很多戰役,其表現一直是可圈可點的。
其實現在再來看這段歷史,我們可以發現西歐五國輸得一點也不冤枉,他們在二戰前期與德國的較量中可以用各懷鬼胎來形容。首先是法國,這個號稱擁有最強陸軍的國家一開始就根本沒有做好戰爭準備。法國認為德國在占領波蘭後,必將會進攻蘇聯,要進攻法國怎麼也得在四、五年之後了。所以英法聯軍大量部隊坐視德軍入侵波蘭。百萬大軍躲在馬奇諾防線後,打起了「靜坐戰爭」。都說法國人浪漫,其實從他們二戰中對德國的態度來看,簡直可以用單純到愚蠢來形容了。
剩下的國家中,英國人認為自己的海軍力量比較強大,因此主要負責對德國實施海上封鎖和戰略轟炸即可,地面作戰則主要由盟國承擔;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一廂情願地認為只要嚴守中立,就可避免捲入戰爭。
1940年5月10日,德軍對西歐五國發起了進攻。首先德軍的空軍對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機場、鐵路樞紐、重兵集結地區和城市進行猛烈的轟炸。接著德軍的地面部隊繞過馬其諾防線湧向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
5月10日當天盧森堡宣布投降,5月14日德軍占領荷蘭首都鹿特丹,次日荷蘭宣布投降。5月28日比利時宣布投降。6月18日法國政府宣布停止抵抗,6月20日,法國投降。一個月多一點的時間,德軍就這麼橫掃了西歐。
據統計,此次戰役歐洲五國傷亡35萬人,被俘190萬人,真可謂是兵敗如山倒。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德軍用閃擊戰占領了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蘭西等國。具體是27天內征服了波蘭,1個小時拿下丹麥,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蘭,18天攻克比利時,39天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1941年德軍再次用閃擊戰進攻蘇聯,巴巴羅薩計劃初期在3個多月便攻到莫斯科城下,蘇軍損失三百萬人。而德軍遭遇史達林格勒戰役失敗這就是後話了。
而蘇聯廣袤的領土和1.6億的人口把德軍的閃擊戰慢慢消化掉,東線戰場就像一個無底洞吞噬著雙方的資源......最終曾經橫掃歐洲的德軍被蘇軍反推到本土乃至柏林......所以說德軍在二戰初期實力強是一方面,有時靠的是那麼一點點運氣,天時地利人和,一樣都不可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XHgKXEBrZ4kL1ViWq8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