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濱小城:山東日照

2019-06-24     大羅言酒

秦屬琅琊郡的日照,對於很多來山東遊玩的朋友,都是必到的城市。它位於山東省東南部,它有美麗的海岸線,也有綿延的群山,有著「海上日出,曙光先照」美譽。

日照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有世界上最大的漢字摩崖石刻—河山「日照」巨書,天下銀杏第一樹—浮來山銀杏樹、齊長城遺址、莒國故城、日照港等都是必游之地。另外,江北最大的綠茶基地、最大的毛竹生長帶、最大的野生杜鵑花生長帶也在日照。

日照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潮濕與颱風常伴,也許正是這樣的氣候環境,造就了這裡獨特的美食文化。

日照皮皮蝦

皮皮蝦學名叫「蝦蛄」,又叫爬蝦,是日照最為常見的一種海鮮,日照人喜歡稱它為「蝦婆」。每年的4-6月間,蝦婆的肉質最為飽滿。公的個大肥美,母的蝦婆籽誘人。母的與公的最明顯區別就在於,腹部靠近頭頸的位置有三條乳白色的橫線。

此外,母的形體較小,脖子較細。透過燈光可以看見母的背部中間有一條明顯的實線,是蝦籽映襯所致,而公的則通體一種顏色。

新鮮的蝦婆適合各種烹飪方式,除了生食,最保留原味的做法自然是鹽水白灼,這也是日照人最常食用蝦婆的烹飪方式。燒上一鍋開水,將鮮活蝦婆與蔥姜鹽等一同放入,煮至蝦婆微微變色撈起即可。不用調料修飾,本身就鮮甜可口。

烏魚蛋

烏魚蛋,系日照特產金烏賊的纏卵腺加工而成,其色乳白,狀如卵,經廚師之手,可加工成狀若花瓣、薄如紙片的高級食品。

據清朝康熙五十四年《日照縣誌》載,「烏賊魚口中有蛋,屬海中八珍之一。」至清末,烏魚蛋一直列為貢品。烏魚蛋之所以名貴,系因其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有冬食去寒、夏食解熱之功效。

煎餅

東港民間傳統食品,歷史悠久。它以紅薯面、小麥麵粉、玉米面為原料,攪成濃糊狀,上熱鏊攤烙而成。餅薄如紙,色調微黃,質細香甜,柔軟可口,營養豐富,尤其是以小麥為原料製作的煎餅,配以鮮嫩豆腐和辣椒,更是美味可口。

在台灣出版的《山東文獻》上記載,黃鯽子魚卷煎餅,為日照的食品之一絕,久食不厭。

沙根子粉

沙根子也就是石花菜,這種海藻主要生長在日照近海的礁石上,它通體透明,猶如膠凍,還可清熱降火,有高血壓的人也適合食用。

石花菜既可做涼拌,也能製成涼粉,後者吃法在日照特別常見,當地人常將其作為消暑下酒小菜,口感爽利脆嫩,有時還會配上一塊炕餅或鍋餅,絕對是一下飯佳肴!

花蛤

日照大眾餐桌上最常見的一種海產品,其以價格低廉,鮮味獨特而深受大眾喜歡。日照流傳著四大名吃「辣蛤蜊、土豆絲,花生米、拍黃瓜」,雖有調侃之意,可辣蛤名排首位,從中也能看見大夥對它的喜愛之情。

不過日照人對蛤蜊的產地還是有點要求的,一般人都喜歡石臼山後村附近海域的蛤蜊,因那裡的海域過去全是沙地,蛤蜊乾淨且沒有其他海域紫泥的腥臭味,吃起來特別鮮美。

合味蟄頭

用海蟄頭、白菜葉、干椒、香菜梗、鹽、味精等做原料,用西瓜刻成西瓜盅座,蟄頭清水泡去鹹味後,切塊、白菜葉撕成塊,鍋上火下白菜葉煸軟,加燙過蟄頭快速爆裝盤,放瓜盅座上即成.吃起來感覺到蟄頭爽脆、白菜鮮嫩。

西施舌

西施舌為日照海域產珍貴海蛤,外殼形態俊秀,斧足形扁似舌,潔白如玉,被譽為「西施舌」,蛤殼內經體豐滿,肉質鮮嫩,味道鮮美,清潔別致,營養極為豐富。值得一提的是,西施舌只在日照有哦。

山東酒文化源遠流長,其中,來源於舉賢、薦能的「鄉飲酒禮」更是頗為講究。這種禮儀始於西周,是鄉大夫宴請「鄉學」人才的儀式,並以此向國家推薦賢能之士。此後,地方官吏均把「鄉飲酒禮」作為任職期間最重要的事項。

在《儀禮》、《禮記》中均有對「鄉飲酒禮」的說明。比如規定在禮儀中,60歲以上的人可以坐著,50歲的人要站著侍候老者;60歲的人吃3個菜,70歲的人吃4個菜,80歲的人吃5個菜,90歲的人吃6個菜。

關於飲酒的程序則這樣規定:進門後,主人與正賓行3次揖禮來到堂階前;升階前,主人與正賓再行3次禮;升堂後,主人要拜謝正賓光臨;入席後,主人向正賓獻酒,正賓回敬,主人先喝盡再勸主賓飲用。這個你推我讓的過程非常複雜。

對於正賓之外的人禮儀可減化,比如主人對「介」就減省許多。「介」是指主賓隨從中專門在主人、主賓間傳遞信息的人。其他賓客在這個酒場上連座位也沒有,只能在西階上接受獻酒,並在西階上「跪祭、立飲」,喝完酒不用回敬主人就可走掉。

海濱小城日照的美景毫不遜色於青島、煙台。除了美景,這裡的皮皮蝦、石斑魚、清蒸海蟹、烤魷魚……每樣都讓人垂涎欲滴,另外,境內的莒文化還與齊文化、魯文化並稱山東三大文化。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RDAYGwBUcHTFCnfqB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