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紅極一時的虛擬偶像初音未來。 (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9年11月21日《南方周末》)
這樣的虛擬偶像符合姑娘們對男友的所有期待,並且分不同人設幾大男主,把女粉絲們一網打盡。
秋日的北京,一家咖啡店外,姑娘們認真地貼著海報,掛著紫色的氣球,旁邊還有一個立繪人像。走近一看,這不是某個遊戲中的人物嗎?海報上明晃晃地寫著:許墨(一個戀愛養成遊戲中的人物)賀生線下活動北京站。過了一陣,店內店外人氣高漲,姑娘們穿著cosplay的服飾,吃著手中分到的蛋糕,分享著對許墨的各種喜愛,一堆偶像招貼被一搶而空……雖然女粉絲占了絕對優勢,但裡面也點綴著幾個小哥哥。
明明是一個虛擬的人物,連影視真人都不是,只是漫畫(遊戲)里的主角,說是「紙片男」也不為過,卻在吸引了眾多粉絲之餘,還能在線下享受慶生活動,讓人對現今青少年的偶像文化充滿好奇。
這樣的虛擬偶像符合姑娘們對男友的所有期待,並且分不同人設幾大男主,把女粉絲們一網打盡。虛擬偶像完全可以得到真人偶像一樣的待遇,即使主角不在現場,粉絲們仍舊把應援活動辦得熱火朝天。她們還會自稱「×夫人」,粉絲之間雖然在遊戲中會因為打榜等活動爭個你死我活,但到了線下卻能和平相處,不會爭風吃醋。大家更多時候會交流一下對偶像的「愛」,而這種不能得到對方回應卻能在周圍看到同理心的感覺,讓他們可以繼續保持旺盛的追星熱情。
北京的這場線下慶生會絕不是孤例,在深圳,女粉絲曾直接包下來一整座大樓為該遊戲的另一個男主李澤言慶生,LED大螢幕不斷翻滾慶生祝福,瘋狂舉動刷爆微博。在成都的熊貓塔和上海的美羅城等地標,LED屏也為「紙片男」刷過屏。好吧,不是「圈」內人絕對不能理解這樣的豪舉!
虛擬偶像最初源自日本,最出名的是美少女「初音未來」,她以山葉合成聲音經常推出單曲,甚至開過演唱會。國內市場後來也推出了美少女歌手「洛天依」,2017年在上海開了大型演唱會,2018年還上央視與著名京劇老生王珮瑜合唱一曲《但願人長久》,這個與粉絲們一同成長起來的偶像,至今還長盛不衰。與其說是公司設計製作了這一偶像,不如說是粉絲們的瘋狂熱情成就了她。
我們現在經常看到的「本命」「應援」「打Call」等詞都是從粉絲圈流行開來的。追星發展到現階段,出現了不同的分支,也有了更高的「境界」。
首先就是應援活動多種多樣,以前只是貢獻票房打個手牌,最多送個小禮物,現在為偶像一擲千金極為普遍,上文提到的買地標LED廣告屏就是一例,然後機場接機送機,還有線上為偶像拉票,甚至創作同人作品。可以這麼說:對於流量明星來說,應援是證明自己火不火的重要指標;而對於粉絲來說,應援是證明愛豆本身火不火的重要指標。
其次是虛擬人物也有了自己的應援會,且發展到了線下,這種應援活動又往往與cosplay有重合,因為cos漫畫(遊戲)人物本身也是粉絲表達喜愛的一種方式,那虛擬偶像線下應援,自然會有不少粉絲盛裝cos出現,沒有真人偶像互動的應援會,cos是豐富其內涵的一種途徑。最後就是不同類別粉絲圈的「風俗」也各不相同,比如「歐美圈」比較傳統,會看不懂這些「韓圈」的作風,「電競圈」則主要靠喊,「音樂劇圈」則流行堵台——劇演完,要是沒人去後台堵明星,那簡直就是粉絲和偶像的共同失敗。
正常追星和應援,無傷大雅,可以看作偶像文化的調味品,但是有些冒頭的現象也得引起警惕。一是粉絲過於熱情,造成對公共場所的妨害,比如2019年4月上海虹橋機場曾經有粉絲擁擠把一大塊自動扶梯的玻璃擠破,玻璃碎渣灑滿了一地;前不久因《陳情令》而走紅的肖戰在機場也因粉絲拍照導致整個航班登機受阻和延誤。如果造成踩踏等受傷事件,那就更得不償失了,或許你追捧的明星還得為你的不理智埋單。二是追星族越來越低齡化,就像微博已淪為95後、00後追星的最好平台,現在圈中少男少女占了大多數,他們很容易就接受了日韓這邊傳來的粉絲文化,並且發揚光大。而這種耗時又耗錢的「遊戲」,真的不適合少年人玩,充滿迷幻色彩的衝動,不利於成長。
(作者系媒體人)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錢亦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