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婚姻質量源自人格的較量,「異質同構"是我們最好的狀態

2019-08-01     有夢想的唐糖

最好的婚姻狀態是親密有間的"異質同構"狀態:你和我不同,但是彼此尊重這種不同;雖然你和我不同,但是我們又合而為一,我的生命因你而完整

馬伊琍和文章的婚姻到底還是走到了盡頭。吃瓜群眾最近瓜吃的太多,已經有些撐了。相比較之前的童話婚姻的覆滅——兩宋婚姻的解體事件,人們對馬文婚姻的解體似乎平靜很多。"終於還是離了"——很多人這樣說,似乎靴子落地,早有徵兆。

前兩天看圓桌派,"業內資深人士"已經將明星婚姻的本質剖析的很深刻了:"人設"和"資本"的結合,把想要讓吃瓜群眾看到的"事實"呈現給大家,以換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從這個角度說,結婚或離婚,早已經失去了原本的純粹性,脫離了純粹的情感範疇。當然,這並不影響吃瓜群眾繼續吃瓜,因為所謂吃瓜,不過是投射自己的情緒,並拿出我的態度——這個態度, 更接近於個人觀點的輸出和呈現,僅此而已,也只能如此而已——真相是什麼?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關心。

婚姻大概是這世界上最細碎的事情,它包含了柴米油鹽,包含了人情世故,包含了兩個完全不同的人(和家庭)之間的共融與碰撞,包含了感性和理性,也包含了"權利"的爭奪和"利益"的交換……從這個角度,就可以完全理解"家庭是社會的最小單位"這句話的深刻內涵。一個家庭,的確就是一個微型的社會形態。

沒有人有資格評判任何人的婚姻。我們只能談一談自己的觀點,我今天想談一個關於婚姻的話題。

1. 出軌,對某些人來說,是一種必然。

即使沒有學過心理學的人,也可以觀察到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遭遇同一個境遇,每個人的反應都是不同的。同樣遭遇了汶川地震,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生活在創傷後遺症里,而有的人,則即使遭遇了親人的亡故、肢體的殘缺,仍能以強者的身份主宰生活。這種外顯行為的對比,其背後是深層的人格支撐。不同的人格,面對不同的境遇做出的反應截然不同

正如在婚姻中,經歷了婚姻的磨損,新鮮感的缺失,甚至是遭遇不可調和的矛盾時,每個人的反應也是不同的——反應,其實就是一種應對模式。從這個角度來說,出軌,對於某些人格特質的人來說,是一種必然發生的事情

依戀的類型

人是社會性動物,我們註定要和他人聯繫在一起。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學家,在弗洛伊德之後,拓展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提出了"對象關係理論。"而以這個理論為出發點,心理學家們又提出了"依戀理論"。

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和瑪麗·愛因斯沃,考察了嬰兒和其養育者(主要是母親)的情感依戀。鮑爾比將其稱為依戀關係,這種關係可以滿足人依附於有支持和保護作用的他人的需要。鮑爾比仔細觀察了嬰兒與母親分離時的行為。他發現,有的孩子很容易適應分離,他們似乎明白,媽媽只是離開一小會,馬上就會回來,他們所需要的愛和照顧不會失去。但另外一些孩子則會以哭喊來反抗和媽媽的分離。還有一些孩子,在媽媽離開後陷入絕望,甚至有些孩子在媽媽回來後仍不去親近她。

愛因斯沃及同事通過對嬰兒和母親的研究中做出了類似的觀察,她們將親子關係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安全型關係;第二種是焦慮-矛盾型關係;第三種是迴避型關係。這三種類型的親子關係從長遠看會影響孩子長大後人際關係的建立,換言之,這些在嬰兒身上發現的不同的依戀類型也可以適用於成人,他們長大後成人並建立親密關係時,這些特點仍然會顯露出來。

安全型的成人,他們與人親近時一點也不困難,這種人容易信任並依賴相愛的人;迴避型的成人,會總懷疑那些說愛他的人,害怕與他們太親近會受到傷害,對於投入感情小心謹慎,害怕不可避免的分離會帶來傷害。而焦慮-矛盾型的成人,對情侶的愛缺少安全感,他們相處時會苛求對方,表現的過於強勢。他們往往會因為太希望受到關注,而嚇跑了另一半。

通過對親密關係中依戀類型的解讀,相信很多人在自己心中已經對自己和另一半做出了判斷,很顯然,安全型的成在婚姻中將獲得更好質量的婚姻,而後兩者則會困難重重歸根到底,這些依戀類型所反應的仍然是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所以,人格的成熟度和完整性,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擁有幸福婚姻的基礎。

所有的關係,"變化"才是永恆。

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活在"關係"中,關係質量的高低,和各自的人格完整程度直接相連,這裡面不僅包括"我",也包括"ta"。

在馬伊琍和文章的婚姻中,我們肉眼可見的一些現象,是馬伊琍不但年齡比文章大,而且心智上也更加成熟,文章少年得志,爆出了很多耍大牌、脾氣臭等負面新聞,在他與馬伊琍的關係中,他稱馬伊琍為"馬司令",生活起居全由馬來打理照顧,當然,據說存摺也是由馬伊琍保管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之間的互相吸引是一種必然,馬伊琍的母性特質和文章的依賴特質,在關係的早期形成了一種最完美的和諧。

然而正如"變化才是永恆"一樣,"關係"也是在變化中不斷向前發展的。文章曾經多次在採訪中稱自己為"小男人"——這種稱謂,帶有自謙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一種事實。在心態上,文章確實比較年輕。正如我們儘量不去對某人或者某種行為做道德的評判一樣,"小男人"在適合的環境下也沒有什麼問題。當馬伊琍足夠強大時,文章可以安然享受小男人的狀態,他對馬,有欣賞,有依賴,甚至也有崇拜。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進入婚姻後的馬伊琍更多的躲在了幕後,她把生活的重心逐步轉移到家庭中,而文章卻在自己事業的舞台上大放異彩。從專業的"術"的角度來說,文章不失為一位好演員,但是從人格的"道"這個層面來說,他的人格完善程度並未跟上事業發展的速度。

對於任何一個女人來說,家庭和事業實在是一個兩難的選擇,每個人都想兼顧,但不得不說,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這個選擇太難了。所以註定會留有遺憾和在某個階段做出取捨。女性渴望回歸家庭——這是女性的性別屬性決定的,跟男性相比,女性對家庭環境的渴望和享受程度要高的多。這是深藏在人性當中的集體潛意識——女性參加工作,是近幾十年發生的事,而延續數千年來的基因,卻更加牢固的存在於女性的潛意識中。天然的母性使女性對於家庭生活有特別的熱愛,所以,即使如馬伊琍這樣當時正紅的如日中天的職業女性,也選擇了退居二線,回歸家庭。

這是一種客觀的變化,這種變化,打破了馬、文之間原有的平衡。而文章的出軌,恰巧是發生在這個動盪的階段

正如我們前面所說,即使遭遇同樣的境遇,每個人的行為都是不同的,作為心智上並不足夠成熟的年輕的文章,在遭遇關係轉換的情境時,無法做出高效、積極、有建設性的行為扭轉關係的疲態,而轉向了另外一種更加"簡單"的方式釋放自己——出軌。

拋開道德層面的審判,僅從心理角度分析,文章的這種行為,更像是一種面對"挫折"的無力感——愛或恨都很簡單,因為它們足夠純粹,但是生活中的界限往往不是涇渭分明,而是混為一談。所以當愛恨交織時,一方面是自己真實的感受——對生活狀態的無力感,另一方面是想要逃避痛苦的本能渴望,於是,也就有了之後"成熟的應對模式"或"不成熟的應對模式"。

很顯然,出軌屬於後者。其本質,是一種對現實困難的逃避和轉移——無法做到痛快的割捨,維繫理想的純愛又不可能,於是選擇了一種"看上去"最簡單的辦法。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動物,這是人的本能屬性,所以我們都會選擇最簡單、成本最低、最快捷的方式讓自己逃離痛苦。出軌,對於很多心理不夠強大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劑有效的解藥,所以,它有其必然性

2. 婚姻中,不能缺少的"感知vs接觸"。

這一點,和上一點密切相關。可以這樣說:在一段婚姻中,婚姻最可怕的並不是小三,而是逃避和拒絕接觸——逃避不好的感受,拒絕和伴侶的接觸

感知

王陽明的傳習錄中有記載: "先生游南鎮,一友人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關?'先生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是呀,您說"心外無物",但山裡的這株花樹自開自落,與我的"心"有何關係?難道我來看它時,它就開了,我要不看它,它就不開了嗎?陽明先生回答的非常認真:你不看這朵花時,花與你的"心"同歸於寂,這裡的"寂"不是"不在",而是"在",只是"沉寂了";你來看它,"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先生在這裡用了一個名詞:顏色,又用了一個動詞"明白"——今天的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是沒有顏色的,即,沒有"紅橙黃綠青藍紫"這些"存在",只是不同頻率的波與人的視覺細胞相互作用的"主觀感覺"。所以,這個世界是人認識的世界,並不是世界本身,沒有人的存在,這個世界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也可以說:你本身就是世界,這個世界也是你

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感知"的意義。我們對世界(包括自己和伴侶),需要有充分的感知,沒有感知,就沒有存在。不管是情緒,還是想法、觀念,所有的感受,我們都可以將其放在一個"容器"中仔細的觀察。只有有勇氣和自己的感知待在一起,我們才能細細體會出美好的味道,並放棄對痛苦感受的掙扎和擺脫,轉向和它安靜的待著——換言之,我們不用著急找一個小三(或者其他什麼辦法,比如壓抑自己的感受)來擺脫這種痛苦,而是逐漸安詳的和它待著,仔細的觀察它。很多時候,"能呆著"本身,就意味著負面情緒的消退

接觸

深厚的伴侶關係在某種程度上是親密無間的,這種關係能使人更真實的展現自己,並且可以從中知道自己是被他人接受的。我們會從美滿婚姻中獲得一種美好的體驗,這時候,信任取代了焦慮,使我們更容易展現自己。這種特點被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朱拉德歸結為"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發生在親密關係中,就意味著我們在給對方回應。事實上,無論什麼難堪的問題,只要被正視,就變得不再是問題。而迴避問題,則會變成更大的問題

正如朱拉德所言,自我表露意味著"扔掉自己的面具,真實的表現自己"——這恰恰是培植愛情的方式。對他人敞開自我,同時將他人的自我表露當做是對自己的信任,可以使人際關係更加愉快。為什麼總是強調婚姻中溝通的重要性,溝通就是一種自我表露,而且在面對困境的時候,真實的自我表露往往能夠使溝通更加高質量且富有成效

在心理諮詢中,格式塔的治療方法有一個這樣的表達公式:"我看到…..此時此刻我覺察到….我的身體….我的感受是……我的內在情緒是….我的想法是….我將為此負責",這種表達方式,實際上就是深刻覺察了此時此刻的狀態,並完成真誠的自我表露的過程。這種方式同樣可以應用於婚姻關係中,這既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態度,同時也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

在親密關係中,無回應之地即為絕境,婚姻里最可怕的就是無回應狀態帶來的冷漠和絕望,這種傷害,遠比出軌的殺傷力要大的多。

3. 最好的婚姻:是"異質同構"

相比較親密無間的婚姻狀態,最好的婚姻狀態是親密有間的"異質同構"狀態:你和我不同,但是彼此尊重這種不同;雖然你和我不同,但是我們又合而為一,我的生命因你而完整

"和而不同、爭而不破",永遠是一段高質量親密關係的狀態。在電視劇《父母愛情》中,大老粗江德福和資本金小姐安傑,是完全兩個世界裡的人,他們一輩子也有過很多爭吵,但是卻把日子過成了平凡的童話。那是因為他們都很尊重對方和自己的不同,而沒有想要去改造對方,他們因不同有很多分歧,但是卻從來沒有因為不同而對對方心生怨恨。

正如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養育者給孩子的撫養環境)對孩子人格的塑形有極為深刻的意義一樣,在愛情和婚姻中,伴侶的態度和行為,也能很大程度的改變或影響對方,自然,對方也同樣影響著自己。我們在婚姻中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互相賦予的。當我們認識到對方與自己的不同並能真誠的欣賞時,對方的"不同"也成了"有趣",成了"完形"我們自身的途徑。

婚姻和戀愛,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因為視角完全不同,在戀愛中,我們強調的是一致性,希望對方什麼都和自己同頻,也會因為同頻而感覺到美好,但是在婚姻中,經過生活瑣事的摩擦和放大,一致性的美好已經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要有應對"非一致性"的寬容與智慧。如果進入婚姻後還追求同頻,就一定會以失敗告終,到那時,白玫瑰會變成飯粒子,紅玫瑰會成為蚊子血。

舒婷的《致橡樹》可以作為這篇文章的結尾,它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兩個同等能量的人共同構建"異質同構"的決心與勇氣戀愛容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如果不能破鏡重圓,那麼體面放手,也是最好的選擇。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痴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複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峰,

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里。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

像刀,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裡:

愛——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天蠍女,感性與理性並存,厭惡偽、毒雞湯,熱衷深度剖析,專注個人成長。享受直面真實的「痛」與「樂」。熱愛心理學,望以個人微小之力為火種,燃心理學之大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AJGWWwBUcHTFCnfAkn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