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稻種植概況
- 中國占世界7%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
- 中國糧食總產19297萬噸、種植面積、平均單產800斤左右、分別列第1、2、7位
- 水稻種植面積4.7億畝,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7.6%,占糧食總產40%,65%以上人口的主食
- 雜交稻種植面積2.3億畝,常年制種面積150萬畝
- 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四省水稻種植面積超過1.7億畝,占全國水稻面積1/3
農業與種子
- 農業增產靠科技,農業科技凝聚在種子上,其貢獻率35%
- 良種是糧食安全最重要的因素
- 一粒能種子改變一個世界
- 20世紀的矮化育種和雜交水稻配套兩次革命如矮腳南特、廣陸矮、汕優63
- 水稻品種500多個,種植10萬畝以上471個,常規品種282個,雜交稻189個
- 雜交不育系9大類30多個如野敗型珍97A、V20A;矮敗型協青早A;D型D62A;岡型岡46A;紅蓮型粵泰A;BT型粳稻不育系黎明A;滇型滇3A
全國水稻發展趨勢
- 南方早稻面積減少,產量比重下降70年代40%下降到20.7%,中晚稻比重上升
- 品質結構調整加快,中晚及早稻食用優質稻比例上升
- 北方水稻種植面積年年增大,80年300萬畝總產73.5萬噸;99年2325萬畝總產944.3萬噸;南米北調-北米南運
種植10萬畝以上雜交水稻總面積
安徽水稻種植區劃指標
(一)水稻分布 安徽省≥10℃積溫為4600℃~5300℃,就熱量條件來說,實行麥稻或油(油菜)稻一年兩熟。但水稻的實際分布則受自然降水、水利灌溉條件和土壤結構的制約,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區。
(二)雙季稻的種植條件 現有的早、晚稻早熟品種類型,只要≥10℃積溫高於4650℃,水稻生長期在205天以上,輔之其他條件,就可以種植雙季稻。
根據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將≥10℃積溫小於4650℃的淮北地區劃為單季稻區;將≥10℃積溫大於5000℃的沿江地帶劃為雙季稻區;單季稻和雙季稻之間地帶劃為單雙季稻過渡區;山區受垂直高度和地形的影響,劃為單雙季稻混栽區。
安徽稻作區域劃分
(一)沿淮淮北平原單季稻區(Ⅰ) 本區水田面積16.53萬公頃,占本區耕地面積的7.1%,占全省水田面積的9.5%。
(二)淮南丘崗單雙季稻過渡區(Ⅱ) 水田面積64.33萬公頃,占本區耕地面積的68.1%,占全省水田面積的37%。為六肥、皖東丘陵,霍壽長、定鳳嘉和天來滁全5個亞區。
(三)沿江圩丘雙季稻區(Ⅲ) 水田面積696萬公頃,占本區耕地的78.3%,占全省水田面積的40.1%。為宿望、桐廬樅貴、巢蕪平原和江南丘陵4個亞區。
(四)大別山地單、雙季稻混栽區(Ⅳ) 水田8.3萬公頃,占本區耕地的82.1%,占全省水田面積的4.8%。多數地區山高水田,以單季稻種植為主。
(五)皖南山地雙、單季稻混栽區(Ⅴ) 水田14.93萬公頃,占本區耕地面積的83.9%,占全省水田面積的8.6%。
水稻「三系」和「兩系」的概念
- 水稻三系指的是:質核互作雄性不育系(A),雄性不育保持系(B)和雄性不育恢復系(R),這是培育三系雜交水稻必需的遺傳工具。
- 不育系:雄性器官發育不正常,花葯瘦小、乾癟、不開裂、內含敗育花粉或無花粉,自交不能結實,多數情況下,有不同程度的包頸。
- 保持系:其雌雄性器官發育都正常,它唯一的特點是與不育系雜交產生的種子,能保持其不育的特性。
- 恢復系:與水稻雄性不育系雜交,能使其F1代雄性器官恢復正常,並能正常自交結實的水稻品種(系)。
- 兩系是雜種優勢利用只需要二個育種材料,即光溫敏核不育系和恢復系,即可生產雜交種子。光(溫)敏核不育系在短日照和低溫條件下,自交結實這一特性來繁殖種子。一般來說,光敏型核不育系主要是由光照的長短及溫度的高低相互作用來控制育性轉換;而溫敏核不育系主要由溫度的高低來控制育性的轉換,對光照的長短沒有光敏型核不育要求那麼嚴格。
三系與兩系(續)
雄性不育系(A)、保持系(B)、恢復系(R)
AXB—A
AXR—F1雜種一代
不育系是三系基礎
II-32A、V20A、珍汕97A、金23A、D62A、中8A等
兩用核不育系(S)是兩系基礎
SXR—F1
SXS—S(一定溫光條件下雄工巧匠性可育)
廣占63S、Y58S、C815S、1902S、YW-2S等
制種
兩系法優缺點
- 簡便、高效、成本低
- 新成果的加速利用
- 充分利用雜種優勢
- 有利於配製各種類型的雜交組合
- 有利於實現秈粳間雜種優勢的利用
- 在目前由於氣候等不確定因素的原因,兩系法制種風險更大
播種與制種
原種、良種、常規種和雜交種
- 原種:用育種家種子繁殖的第一代至第三代或按原種生產技術規程生產的達到原種質量標準的種子
- 良種:用常規種原種繁殖的第一代至第三代和雜交種達到良種質量標準的種子。
- 常規種:種子基因純合,自交產生的後代性狀不分離,與原親本特點一致。
- 雜交種:種子基因雜合化,自交產生的後代性狀分離,與原親本特點不一致。
常規種與雜交種區別
現介紹九種方法辨別雜交水稻與常規稻種子
(一)看飽滿度。所有雜交稻種子都是由生活力較弱的不育系(母本)和恢復系(父本)雜交而成加之多種因素的影響,種子的飽滿度不如常規稻種子。
(二)著谷尖顏色。雜交稻種子的谷尖多程紫色,而常規稻種子谷尖無色。
(三)看柱頭痕跡。一般雜交稻種子柱頭外露,而常規稻種子不外露。
(四)看外稃痕跡。雜交稻種子的外稃和內稃交界處有一個小黑圓點而常規稻種子則無黑點。
(五)看稻種顏色。雜交稻種子稃殼略帶黃褐不均勻的生物性雜色,而常規稻種子較為單一
(六)看種子形狀。一般雜交種子細長,粳稻種子較圓。雜交稻種子的腹部呈凹形,而常規稻種子腹部呈直線。
(七)看種子內外稃吻合度。一般雜交稻種子的內外稃吻合度差,還有部分種尖開裂,而常規稻種子內外稃吻合度好,種尖無開裂現象。
(八)看穀殼厚度。剝開穀殼觀察,一般雜交稻種子的穀殼輕薄,常規稻種子殼較厚。
(九)看稃內顏色。將稻種剝開外稃,稻殼內有1-4枚瘦小干秕的黃色花葯殘跡的是雜交稻種子。沒有的則是常規稻的種子。
水稻三性
- 感光性:因日照長短的影響而改變其發育轉變、縮短或延長生育期的特性
- 感溫性:因溫度高低的影響而改變其發育轉變、縮短或延長生育期的特性
- 基本營養生長期:水稻進入生殖生長之前,不受短日、高溫影響而縮短的營養生長期(短日高溫生育期)
- 基本營養性:不同水稻的基本營養生長期長短不同的差異性
- 晚稻保存著野生稻相同的發育特性,屬典型短日植物,必須在晚季日長由長變短的條件下才能抽穗
水稻空粒形成的原因
- 內部因素:雌雄蕊發育不全,更為普遍的是花粉發育異常,不能完成受精過程:或是穎花雖發育正常,但在抽穗開花時,雌雄蕊的授粉和受精過程不協調。
- 外部因素:孕穗末期及開花時受不良氣候的影響,包括高溫、低溫、乾旱、陰雨、大風等;在栽培不當時,造成生育延遲、碳氮比失調等。
早稻、中稻、晚稻
- 晚稻生育季節氣溫由高到底,日長由長到短,光照由強到弱
- 早稻與晚稻相反,中稻介於兩者之間
- 適應不同日長條件而形成的兩種生態型
- 晚稻屬基本型,典型短日植物
制種趕花授粉
晚稻和早稻的區別
它們的主要區別在於栽培季節的氣候環境不同,形成了對栽培季節的適應性不同。晚稻生育季節氣溫由高到低,日長由長到短,光照由強到弱;早稻生育季節的氣候環境變化正好相反。在不同氣候條件影響下,晚稻的分櫱力較強,葉片較狹較厚,粒型較長,米質較好。兩者在形態上雖然有這些差別,但最重要的則在於發育特性上的不同。晚稻保存著與野生稻相同的發育特性,屬於典型的短日植物,必須在晚季日長變短的條件下才能出穗。早稻則已失去對短日反應的敏感性,對日長反應鈍感或無感;既能適應早季的生育環境,也可在晚季作「翻秋」栽培。
1、播期
早稻:3月中下旬
中稻:4月中下旬至5月中下旬
晚稻:6月份(視品種生育期與區域而定)
原則:避開低溫對苗期生長的影響;高溫對中稻結實率的影響;晚稻寒露
2、播量
用種估算:每畝穴數1.5—2.0萬(中稻),2.0—2.5萬(早晚稻);如某品種千粒重25克,500克種子有2萬粒,每穴2粒,以此估算
中稻:1000克左右。兩優培九千粒重不到17克,用種量相對減少,揚兩優6號25克左右
早稻:1500—2000克 考慮到損種、損秧等因素
晚稻:1000—1250克(拋秧用種量稍大)
3、產量構成因素
有效穗數:主莖拔節時分櫱是否3片以上綠葉和具有自生根系,主莖拔節前15天為有效分櫱終止期
每穗粒數:穗軸分化期至穎花原基分化期;粒數與穗數負相關
結實率:空粒率—花粉發育期、開花期;秕粒—灌漿盛期
千粒重:穎殼、胚乳細胞數量、灌漿充實度
4、產量構成因素
以上四個因素中,千粒重比較穩定,其它三個因素的變異較大;在其相互關係中,僅結實率與千粒重呈顯著的正相關,與其它產量因素間均呈負相關,即每畝穗數或每穗粒數超過一定範圍後,每穗總粒數或結實率即呈下降趨勢。因此,生產上調整產量因素的相互關係,宜以這兩對呈顯著負相關的產量因素為重點,在提高單位面積穎花數的同時,提高結實率。由於這兩對因素相互制約較強,在產量形成中只要每畝穗或每畝總粒數的增加,能夠補償或超過每穗總粒數或結實率的下降的損失時,即表現增產。
以上內容借鑑網絡數據及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