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大豆作為我國4大油料作物之一,東北地區都是大豆作物的主產地,在發展農業經濟時,政府方面也將大豆作為主要生產對象,相對來說東北地區政策環境和種植條件較好。
2019年,農業農村部已決定實施大豆振興計劃,並印發了《大豆振興計劃實施方案》。要求擴大種植面積,提高單產水平,改善產品品質,努力增加大豆有效供給,提高我國大豆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方案中提出,到2020年,全國大豆種植面積力爭達到390萬hm2;大豆平均單產力爭達到2025kg/hm2,縮小與世界大豆主產國的單產差距;我國食用大豆蛋白質含量、榨油大豆脂肪含量力爭分別提高1個百分點;力爭到2020年化肥、農藥利用率均達到40%,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0%。
2020年中央1號文件中也提及,要加大對大豆高產品種和玉米、大豆間作新農藝推廣的支持力度。
在實際種植過程中,大豆種植還會受到氣候環境的影響,因北方地區的雨季較短,降雨量較少,很難為大豆提供充足的水分供應,同時土壤保墒能力也成了影響大豆產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春季缺水現象較為嚴重,對作物產量的影響不可忽視。
大豆最忌重茬,也不宜種在其他豆科作物之後;最好與其他作物輪作:冬小麥、夏玉米、夏谷、夏甘薯、夏高粱、春玉米等;豆科作為禾本科如小麥、玉米等作物的前茬能有明顯的增產作用。
大豆對土壤的要求不嚴格,但以土層較厚、富含有機質和鈣質、排水良好、通透性較好,這樣有利於保證壯苗率。土壤pH值6.8~7.5的粘壤土最為適宜,酸性土壤對大豆根瘤菌的發育不利。
大豆播種,以適時早播,儘量快速播完為原則。播種條件要求5cm深度土壤溫度要達到10~12℃以上,具體時間要結合當地的耕作制度、品種、土壤、氣候等因素來確定。
東北地區播期有所差異,遼寧基本在4月20日—5月10日為宜,而吉林和黑龍江中南部一般在4月25日—5月10日為宜,而黑龍江北部和東部一般在5月5—15日為宜。
播種時要搶墒播種,一定要抓住地溫回升的有利時機,播種要連續作業,先進行深開溝,然後把種子播在溝中的濕土上,再進行覆土並鎮壓,現在多採用氣吸式播種機,播後鎮壓保墒。
在確保土壤環境適宜的情況下,為了保證產量也需要合理確定播種密度。一般黑龍江中南部保苗19.5萬~30.0萬株/hm2,北部則需保苗34.5萬~39.0萬株/hm2。
合理密植的原則:肥田宜稀、瘦田宜密;晚熟品種宜稀、早熟品種宜密;早播宜稀、晚播(夏播)宜密;肥水條件好的宜稀,反之宜密。
現在生產上應用的大豆播種方法有窄行密植播種法、等距穴播法、精量點播法、原壟播種、耬播、麥地套種、板茬種豆等。生產中主要是根據當地生產條件選擇播種方式。
在東北地區進行大豆種植時,應充分考慮春旱現象對大豆生長的影響,為了提升土壤保墒能力,應合理選用播種方式。
一般而言,出現秋旱現象時,第二年必定會發生嚴重的春旱問題,而這一問題將隨著大豆播種而逐漸加劇。針對上述問題,應在秋季作物收穫後,進行秋翻操作,秋翻過後的土地則可採用平播或者起壟播種的方式。
秋整地時土壤底墒較好、大坷垃較多的地塊,建議及早鎮壓,作業時鎮壓器後最好配上類似鐵鏈等附件,創造疏鬆覆蓋層,減少蒸發。
春整地時,對於乾旱地塊,總體以保住土壤墒情、少動土為原則,簡化整地,建議開展原壟卡種和秸稈覆蓋免耕播種,節約成本,抗旱保墒。
對於土壤墒情適宜,達到整地標準的,要耙壓結合、旋壓結合,起壟、鎮壓一體化作業,避免跑墒;粘重土壤和低洼地塊,要及早採取排澇、散墒措施,清理根茬,邊打壟、邊鎮壓,注意保墒。
而在未進行秋翻整地的狀況下,土壤保墒能力明顯較差,應採取深耕或者覆膜的處理手段來增加土壤保墒能力,同時保障深耕作業的連續性,以免土壤中的水分大量流失,影響大豆生長效率。
隨著啟動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免耕播種技術將會被越來越多地應用。針對於東北地區的大豆播種可以採取免耕玉米原茬播種方式。
免耕玉米原茬播種大豆節省翻耕作業對土壤的破壞,能有效保住土壤水分,給種子萌發創造了有利條件。
利用原壟播種大豆將土壤中剩餘肥料進行重新利用,與以往的側深施肥不同的是,肥料在下種之前已經均勻滲入種子周圍土壤中,更有利於提供種子萌發所需要的養分。
而秸稈覆蓋不僅可以固土,還增加了土壤水分。玉米原茬播種大豆有節本增收、增產增效、防風固土、蓄水保墒、抗病蟲害等優點。
在東北地區,受播種期土壤狀況的影響,為確保壟作或地表起伏不平時播種深度均勻一致。免耕播種單元應具備仿形功能,確保株距均勻一致,同時保證種子與土壤充分接觸,利於種子萌發。
在採用免耕播種機進行播種作業時,機具配套的輔助強壓斷茬入土作業,地表土壤堅硬時輔助強壓入土播種。
1. 施肥原則
根據測土結果,控制氮肥用量、適當減少磷肥施用比例,對於高產大豆,可適當增加鉀肥施肥量,並提倡施用根瘤菌劑。
在偏酸性土壤上,建議選擇生理鹼性肥料或生理中性肥料,磷肥選擇鈣鎂磷肥,鈣肥選擇石灰。
提倡側深施肥,施肥位置在種子側方5~7cm,種子下方5~8cm;如做不到側深施肥可採用分層施肥,施肥深度在種子下方3~4cm占1/3,6~8cm占2/3;難以做到分層施肥時,在北部高寒有機質含量高的地塊採取側施肥,其他地區採取深施肥,尤其磷肥要集中深施到種下方10cm。
補施硼肥和鉬肥,在缺乏症狀較輕地區,鉬肥可採取拌種的方式,最好和根瘤菌劑混合拌種,提高接瘤效率。
在「鐮刀彎」種植區域和玉米改種大豆區域,要大幅減少氮肥施用量、控制磷肥用量,增施有機肥、中微量元素和根瘤菌劑。
2. 施肥建議
依據大豆養分需求,氮磷鉀(N-P2O5-K2O)施用比例在高肥力土壤為1∶1.2∶0.3~0.5;在低肥力土壤可適當增加氮鉀用量,氮磷鉀施用比例為1∶1∶0.3~0.7。
目標產量1950~2250kg/hm2,氮肥(N)30~45kg/hm2、磷肥(P2O5)30~45kg/hm2、鉀肥(K2O)15~30kg/hm2;目標產量2250~2625kg/hm2,氮肥(N)45~60kg/hm2、磷肥(P2O5)45~60kg/hm2、鉀肥(K2O)30~45kg/hm2;目標產量大於2625kg/hm2,氮肥(N)45~60kg/hm2、磷肥(P2O5)60~75kg/hm2、鉀肥(K2O)30~45kg/hm2。
依據各地土壤條件,可採用免耕精量施肥播種機實現秸稈還田、施肥、播種一次性完成,減少機具進地次數。同時通過對施肥、播種量的準確控制,在完成高速播種的同時實現精量施肥。
對於東北地區春季大豆栽培,需要結合今年氣候特徵,應做到及時整地、科學選種、適時精播、合理密植、動態監測。
同時結合田間標準化建設,充分發揮現有先進農機裝備作用,提高大豆機播率,進而提高大豆種植質量保證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