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糧價漲到10元一斤,會給社會帶來什麼後果?

2019-08-30   數據行

農產品漲價,能解決農民們的收入問題嗎?

先提個假設性的問題,比如建立在某個單一物品漲價之上,而其他物品的價格不變的基準前提下,我認為現階段糧食的收購價漲到10元每斤,是可以解決農民們收入低這種現象。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每個年度下來,農民們除了出售點其他農作物產品,有些低微收入之外。大部分的農民,每年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糧食,但在近幾十年來,糧食的價格漲幅度並不大。如果收購價可以漲到10元每斤,那麼也就意味著在現有的價格基礎上,它的翻番程度至少可以達到七至八倍。

說簡單點來理解,就是農民們可以在現有的收入上,實現收入翻幾番。比如,在本年度中,某位農民依靠出售的糧食收入為3000元,以8倍的價格漲幅來算,預計的糧食收入可以達到2.4萬。

但依現實情況來看,上述所說的只有糧食價格漲價,其他物品不漲的前提,基本上不太可能出現。同時,糧食價格幾十年如一日,其漲幅度不大的原因,在昨天一文中也做過詳細的分析。而造成糧食價格趨於平穩的因素,一是糧食可以促進一個國家的社會穩定,所以價格始終控制在低位;二是進口原因,因為國際上的糧食價格較低,大量低價糧食湧進國內之後,本土的糧食價格自然上不去。

當然了,雖然現階段的糧食價格較低,但國家為了鼓勵以及確保農民種糧有利,國家還實行了糧食補貼。同時,為消除糧價下跌這種風險,國家還對糧食制定了標準的收購價。也就是說,比如今年市場上的糧價較高,農民們可以選擇在市場上自由販賣;比如今年市場上的糧價較低,農民們也可以選擇賣給國家。這一政策的實行,可以說國家正在倒貼錢保護農民們的利益。

現實情況下,糧食漲價真能解決農民們的收入問題嗎?

在沒開頭的基準前提下,我認為糧食大幅度漲價,並不一定可以解決農民低收入這種問題。因為,相同的糧食在價格上仍然還有較大差異。比如,在農村售賣的稻穀價格一般在1.5元左右,而在城市中日常生活所需的大米價格一般為2元-3元,包裝好一點的價格在4至5元區間。

需要注意的是,同樣都是大米,質量差距並不是一個天一個地。但這種在糧食上所產生出來的價格差異,最終的利益受益人,並非是出售一手大米的農民們,而大多數利潤流去的方向主要在中間商身上,農民們實際到手的收入原先是多少就是多少。

同時,糧食收購價與售價的關係,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比如,在市場上一斤糧食的價格為10元每斤,那麼這批糧食的收購價有可能是5元,也有可能是3元每斤,因為層層遞增的中間環節,並不可能讓源頭的農民們享受到漲價帶來的"大蛋糕",最多只能是嘗到一點甜頭而已。

那麼,糧食大幅度漲價,可能會帶來什麼後果?

如果排除掉進口國外低價糧食的這種可能性,我認為最大的影響,就是會帶來惡性的通貨膨脹。糧食的重要性不必多說,它不僅關乎到個人生存,也關乎到一個國家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如果糧食的收購價上漲至10元每斤,那麼在現實中的售價上,肯定與現階段20元一斤的豬肉差不多。

同時,糧食與豬肉需要弄清楚的是,你不吃豬肉沒什麼大問題,但糧食這種東西每日必不可缺。所以,糧價大幅度上漲將會影響到個人以及家庭的支出占比,進而增加社會生產總成本,引發過高的通脹問題。

此外,糧食作為最基礎的生活消費,如果大幅度上漲,必將帶動一系列的商品價格。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的人群,將會是大量的低收入群體,所以像要求漲工資這種事,也會變成人群風向,而企業也沒有對應的利潤,來面對全員要求漲工資。其後果也能想像得到,大量的企業倒閉是必然的,同時社會上將會出現大量的失業人員。國家與人民嚮往的穩定社會,也將變得不復存在,因為不利的因素潛藏在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