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 | 儒風君原創
人這一生,最重要的不是去計較那些榮辱得失,而是如何踏實地度日。
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簡簡單單,如此就好。
1
說好話
《易經》曰:「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錢鍾書年輕時恃才傲物,講話相當刻薄。
葉公超是錢鍾書和季羨林的老師。
吳宓是清華大學國學院創始人之一。
陳福田是清華大學外文系主任。
錢鍾書卻說:「葉公超太懶,吳宓太笨,陳福田太俗。」
父親得知這件事後,對錢鍾書嚴加管教。
甚至還特意為他取了個字,叫做「默存」。
這個字的典故出自《易經》:「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意在提醒他,要管住自己的嘴,有話三思而後說。
說話前要三思,對此蘇格拉底提出「三重過濾」原則:
一、我要說的話一定是真實的嗎?
二、我說這話完全是出於善意嗎?
三、話說出來對聽到的人能有所幫助嗎?
佛家講:人有身、口、意業。
有些話,不真、不善、無益。
與其出來造成惡業,不如不說。
說好話,好說話,也是給自己積口德。
2
行好事
《增廣賢文》有言:「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一個人,平生只管多行好事。
腳踏實地過好當下的每一天,自然會有好的前程。
了解一個人,不單要聽他開口怎麼說,更要看他遇事怎麼做。
曾國藩年輕時屢試不第,但他不驕不躁,只說讀書以做官為目的。
直到及第為官,他才教育自己的孩:「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以圖自衛其身。」
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兩個兒子都沒有入朝為官。
大兒子醉心西學,最終做了晚清著名的外交家;
二兒子鑽研數學,把圓周率推演到小數點後100位,遙遙領先世界上的其他國家。
五代時期有個叫馮道的人,寫過一首詩:
窮達皆由命,何勞發嘆聲。
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
冬去冰須泮,春來草自生。
請君觀此理,道道甚分明。
富貴窮通自有天意,不必強求;
做好當下的每件事,不問結果;
冬天過去了,冰雪自然會消融;
春天來到了,枯草復又生。
要是能夠參悟這個道理,就把世間萬物都看明白了。
要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你所付出的每一份努力,終有一天會加倍返還給你。
3
做好人
什麼叫做好人?曾經讀到樣一段話:
「寧可自己吃虧,也不占別人便宜;
寧可默默付出,也不辜負別人的真心;
絕不會為了金錢,泯滅自己的良知;
絕不會為了利益,騙取他人的信任。」
這就是堂堂正正的人,俯仰無愧天地,褒貶自在人心。
《道德經》有言:「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宋慶齡一輩子沒有兒女,晚年本該寂寞孤獨,卻因為她的善行,擁有了截然不同的命運。
她早年創辦了兒童福利機構,讓無家可歸的孩子幼有所養、學有所長。
宋慶齡關愛這些孩子,不僅是口頭上關照,還親自抽時間去關心他們的衣食住行。
這些孩子長大了,都親切地喊她「宋媽媽」。
每逢宋慶齡的誕辰,無論天南海北,他們都會聚到一起懷念她。
俗話說:「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與人為善者,必有後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Lpou3EBnkjnB-0zPbs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