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劍封喉,重型反坦克飛彈就是霸氣:紅箭10高原打靶首發命中

2020-12-09     雷姐的機械空間

原標題:一劍封喉,重型反坦克飛彈就是霸氣:紅箭10高原打靶首發命中

陸軍第73集團軍近日在塞北高原上進行合成化炮兵實兵實彈作戰演習,部隊使用國產新式紅箭-10重型反坦克飛彈實彈打靶,不但首發命中, 隨後連續發射的3發飛彈也全部命中,實現了100%摧毀目標的任務計劃。看到解放軍重型反坦克飛彈直接把目標坦克炸回到零件狀態,估計某個正在高原上忍飢挨餓的國家怕是要睡不著覺了。

反坦克飛彈是一種主要以摧毀坦克、堅固地堡等重防護目標而設計的一種制導武器。反坦克飛彈分為重型和輕型兩種,其中重型反坦克飛彈主要由專用的飛彈發射車或者武裝直升機、攻擊機等攜帶使用,而輕型反坦克飛彈則主要有步兵單兵攜帶,用於支援步兵小分隊進行單兵反裝甲作戰和"拔點"作戰。

在我國很多反應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影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戰士們抱著炸藥包、爆破筒等武器冒著槍林彈雨,衝上去炸毀敵人的坦克、地堡等目標。其實在二戰那會兒,不僅僅是我軍,受武器裝備性能和技術條件的限制,美軍、蘇軍的步兵執行反裝甲作戰也大多是依靠炸藥包、反坦克手榴彈等武器,依靠步兵冒險貼上去,引燃並投擲以摧毀敵方的坦克、地堡等。在二戰後期德國發明了"鐵拳",美國發明了"巴祖卡",這兩種反坦克火箭筒成為最早的單兵攜帶的制式反坦克火箭武器。如今影視劇里頻繁出現的蘇制RPG-7更是單兵反坦克火箭的巔峰,在好萊塢大片中,任何人一句"R~P~G!"足以讓人感受到那份死亡的恐懼。

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單兵火箭筒早已經不能對抗現代坦克。以影視劇使用最多的蘇制RPG-7型火箭筒為例,該彈最大射程僅300米,有效破甲深度只有350~400毫米左右勻質鋼的水平,對付戰後的第一、第二代主戰坦克毫無問題,但是對付第三代主戰坦克就力不從心了。如今的第三代主戰坦克正面裝甲厚度普遍在700毫米勻質鋼以上,再加上外掛的附加裝甲,通常可以達到驚人的900~1000毫米勻質鋼的水平。這種情況下,即使使用單兵反坦克飛彈也很難有效擊穿,因此,車載式重型反坦克飛彈就出現了。

紅箭-10重型反坦克飛彈是我國獨立研製開發的一款先進的重型反坦克飛彈,這種飛彈採用獨特的光纖制導,也就是發射出去後,飛彈後面會拖著一根由光纖製成的"尾巴",飛彈控制人員通過這根"尾巴"遠程遙控飛彈進行攻擊,從而確保飛彈能夠準確命中目標。這種制導模式被稱為"光纖制導",是目前比較先進的一種反坦克飛彈制導模式。目前絕大多數反坦克飛彈都帶著這麼個"尾巴",雖然也可以通過電視制導或雷射制導等方式取消"尾巴",不過那樣的話,飛彈的成本會增加很多,價格也更貴,不符合解放軍"便宜皮實量又足"的指導思想,因此,目前我軍依然大規模使用光纖指導的反坦克飛彈,紅箭-10正是代表作。

紅箭-10反坦克飛彈最早在2014年"和平使命"軍事演習中露面,並參加過2015年的"九三大閱兵",該飛彈全長1.85米,重量150公斤,彈頭質量43公斤,裝藥量足以摧毀當今任何先進的主戰坦克,甚至包括"阿瑪塔"在內的,各國正在研製的第四代主戰坦克也不是紅箭-10的對手。該飛彈採用紅外成像技術、光纖制導,可以有效攻擊坦剋薄弱的頂蓋、發動機等要害部位,實現"一劍封喉"的作戰效果。而且,當今的紅箭-10重型反坦克飛彈已經不僅僅是針對坦克而設計,憑藉著其巨大的戰鬥部,還能夠有效摧毀敵方的地堡、工事,包括鋼筋混凝土工事,也保證能一發炸毀。有了紅箭-10的保障,解放軍戰士們再也不用冒著生命危險,拿著炸藥包去炸敵人的地堡工事,只需要10公里外輕輕按下發射鍵,敵人的地堡就會灰飛煙滅。

目前解放軍陸軍部隊已經大規模裝備了紅箭-10重型反坦克飛彈,該飛彈採用履帶式裝甲車攜帶,每輛車以"田"字格形式攜帶8枚飛彈,足以在10公里遠的距離上摧毀8輛敵方坦克,是我軍輕裝快反部隊反裝甲的主要武器之一。而且考慮到技術的限制,當代坦克炮的射程一直在2500~4000米之間,所以在塞北高原上,紅箭-10完全可以從容地在對方坦克炮的有效射程之外,將敵人炸個粉碎。相信在看到紅箭-10實彈打靶,一發斃命之後,某個打腫臉充胖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KI2R3YB2uKmW_kOwq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