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90後導演厲害到何程度 |「西班牙多蘭」愛德華多·卡薩諾瓦

2019-12-03     導演幫

雖然筆者是一個「反多蘭」的人,但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專題的前兩篇文章都與多蘭有那麼一點點關係。

繼第一期「俄羅斯多蘭」康捷米爾·巴拉戈夫,第二期「比利時多蘭」盧卡斯·德霍特,本期又將是另外一個多蘭,「西班牙多蘭」愛德華多·卡薩諾瓦。


要說這位「西班牙多蘭」與正牌多蘭之間的相似點,總結有三點:一是即導戲又演戲,二是都來自LGBT群體,三是長得都帥。

比起前面三位多蘭「坎城嫡系」的身份,1991年出生的愛德華多·卡薩諾瓦名頭確實小了些,頂多算是「柏林嫡系」,處女作長片《肌膚》入圍了2017年柏林電影節全景單元。

雖然只是柏林電影節的二級單元,但我們確實要是感謝柏林電影節願意發掘這位與眾不同的導演。2017年的柏林電影節多少有些令人犯困,能讓人提神醒腦的電影,除了此前已經在聖丹斯電影節大爆的《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就是這部挑戰觀者生理/心理承受能力的《肌膚》了。

用「橫空出世」來形容愛德華多·卡薩諾瓦並不過分,沒有柏林電影節這樣的平台,可能很多人這輩子都不會看他的電影。觀眾對於這部《肌膚》的反饋極為兩極化,喜歡它的人說,導演用一種超現實主義的方式講了一個具有普世意義的關於愛與尊重的故事;討厭它的人說,導演用無比獵奇的噱頭包裹了一碗無敵至尊雞湯。

不管怎樣,這位來自西班牙的90後導演,用自己極具視覺衝擊力的作品宣告新世代的來臨。

01 短片到長片

愛德華多·卡薩諾瓦是個童星出身,12歲的時候就開始登台演戲。2005年他出演了一部電視劇《阿依達》,在西班牙打開了知名度,這一年他15歲,此後他又參演了一系列影視作品。

在他17的時候,他執導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部短片《焦慮》。2011年,他參演了西班牙著名導演阿萊克斯·德·拉·伊格萊西亞的電影《生命的火花》。二人結下深厚友誼,後者還擔當了愛德華多·卡薩諾瓦處女作《肌膚》的監製。

雖然拍《肌膚》的時候才26歲,實際上他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表演經驗,他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說,作為演員的經歷讓他學到了很多,甚至到後來當導演拍電影,也得益於那段經歷。對他來講,表演是連通導演的橋樑。

2015年,他執導的短片《去屎吧》,讓電影界知道了愛德華多·卡薩諾瓦這個名字。短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嘴巴與肛門互換位置的年輕女孩,故事一開始是她向Instagram投訴。因為Instagram把主人公的自拍判定為有發布色情內容的嫌疑,這讓她感覺非常不公平。

鏡頭一轉,顯示是她在一家餐廳吃飯,身體結構的特殊導致她只能喝湯,並且要用一個帶有長長塑料管的漏斗,把湯倒進嘴裡。一旁的餐廳服務員看到她的長相,當著她的面笑了起來。短片只有3分鐘,愛德華多·卡薩諾瓦卻充分展現了身體殘疾者在社會中所受到的不公平。

處女作長片《肌膚》正是脫胎於上面這部短片《去屎吧》。《去屎吧》像是《肌膚》的一則預告片,短片中主人公與餐廳服務員,也出現在了《肌膚》當中。

02 用「獵奇」反獵奇

在一些觀眾的眼中,愛德華多·卡薩諾瓦的長片與短有消費消費身體殘疾者的嫌疑,但實際上並不這樣。

在《肌膚》里,有著各種各種的奇特人物,沒有眼睛的妓女、患有軟骨發育不全症的女演員、面部畸形的女人、全身燒傷的男人、妓院的侏儒老闆、身體嚴重肥胖的餐廳從業者。

導演愛德華多·卡薩諾瓦在構思人物的時候就想製造一種對比,通過將這些「畸形人」與正常人做對比,構建一個宇宙不同的世界。他對那些美麗的人並不感興趣,《肌膚》劇組中有些演員是通過特效化妝變醜的演員,另外一些就是真正的身體殘缺者,愛德華多·卡薩諾瓦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把觀眾置於強烈的視覺衝突當中。

電影一共5個故事,第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戀童癖和一個天生沒有雙眼的少女,這個少女成年後就淪為妓女;第二個故事是就是《去屎吧》的延續,主人公完全一致;第三個故事是面部畸形的女士和兩個男人之間的情感糾葛;第四個故事是一個少年時常將自己想像為沒有雙腿的美人魚;第五個故事是一個軟骨發育不全的女人想要孩子。

從遠看,這五個故事充滿惡趣味,實際上導演通過這5個故事,講述這些身體上有缺陷者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不公與歧視。他們羞於面對自己的天生缺陷,影片借他們的遭遇來表達一種自由平等的精神。

在影片的結尾,這五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得到了解脫,不再逃避自身的缺陷。「畸形人」一直是愛德華多·卡薩諾瓦的重要角色,而畸形人如何在社會中得到認同與愛,也一直是他電影的母題。

03 CULT版韋斯·安德森

提到韋斯·安德森,除了他強迫症般的對稱構圖外,對於顏色的運用一直都是韋斯·安德森的圈粉利器,愛德華多·卡薩諾瓦同樣對於顏色有一種強迫症般的痴迷。

不管是他的長片還是短片,粉色與紫色的出鏡率極高。在《肌膚》中,不論是演員們的服裝,還是家中的裝飾隨處可見這兩種顏色。

這兩種顏色的搭配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氛圍,仿佛是在看迪士尼的動畫片,影片中的角色與迪士尼動畫片中的美好形象大相逕庭。在導演眼中粉色代表著一種天真無邪,這正對應著片中那些長相醜陋但內心純潔的主人公。

把這種代表著天真無邪顏色與一些看起來令人恐懼的元素相結合,就造成了一種在視覺上的巨大反差。導演希望通過這種設定去打破人們對於粉色與紫色的理解,可以透過這兩種顏色發掘表象之下意義。

導演創造出一種獨特的美感, 「美」不是流於表面的美,丑也不是流於表面的丑。他想討論判斷美與丑的標準是什麼,難道由於長相醜陋,就被剝奪了生存的權利?

進一步講,導演希望通過《肌膚》可以讓社會更加開放,更加包容。在當下,雖然如何保障殘障人士的權益一直被社會討論,但人們對於他們的異化一直沒有停止,影片背後的社會問題值得深思。

很巧,目前「世界上的90後導演厲害到什麼程度了」這個專題下的三位導演都是91年生人,但他們的創作路徑大相逕庭,愛德華多·卡薩諾瓦通過想像力創造出視覺風格強烈的隱喻世界,並且沒有讓奇特的影像成為獵奇的附庸,說他會成為新一代阿莫多瓦也未嘗不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EG4zW4BMH2_cNUglJ7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