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北京歷史上第一條馬路在哪兒嗎?

2019-06-23     小眼兒看社會

「無風三尺土,下雨一街泥」,這是當年人們對老北京「街景」的一種形容。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景象?一方面北京的地理位置偏北,風沙本來就大;另一方面來說,過去都是土路。我們在看古代小說的時候常會看到這麼一句話,叫凈水潑街、黃土墊道。這是皇帝出行時的「接待」級別,再次怎麼也得是欽差大臣才有這待遇,由此可見皇上出門兒都走土路,何況老百姓呢?那麼那時候的北京就沒有路面硬化工程嗎?也有,但是太少,除了部分官道、還有送奏摺、公文的驛道是青石板鋪路,再有就是級別最高的御道,也就是供皇帝出行專用的道路,但是清朝那會兒北京城只有兩條石板路(皇城裡頭當然不算),一條通往永定門——皇帝去天壇、先農壇走的;另一條通往廣安門——皇帝去清西陵走的。

剩下供普通百姓通行的公共道路(簡稱公路),就都是土路了。那北京城什麼時候有的光滑平整、又不起土的馬路呢?北京的第一條馬路又修在哪裡呢?我想肯定會有人想到長安街,畢竟號稱「神州第一街」嘛!要修大馬路肯定先修它呀!還真不是,北京的第一條馬路不但不大、不寬,而且是條「私路」。當然咱們這裡說的馬路是現代意義的馬路,廣義上來講,能供車馬通行的大路都可以叫馬路,這也是我們傳統上的習慣稱呼。元代對道路有規定,城內的主幹道要能夠並馳十匹馬,大都(北京)要並馳二十匹;明清基本延續了這一制度,所以老北京對馬路的稱呼,多指城內的主幹道,或直穿城門的大道。

而後來的馬路多指瀝青和碎石子鋪設的公路,也就是柏油路。至於馬路這種稱呼的來源(包括古代與現代),這裡面有多種說法:第一就是剛才咱說的,我們國家的傳統稱呼——指供車馬行走的寬闊平整的道路,其實在春秋時期的古籍《左傳》中就有馬路一詞;第二,普遍認為使用碎石鋪設路面這種技術(現代柏油公路的前身)的發明者是蘇格蘭人約翰·馬卡丹,於是人們管這種路叫馬卡丹路,傳到到中國後簡稱為馬路;第三,傳說在上海「對外開放」以後來了很多洋人,這些洋人人高馬大、精力旺盛,為了發泄過剩的精力,他們就到處騎馬飛奔,河岸跑得不過癮了,就將洋行樓群後的大片泥灘修成了路,這段路位於今天南京東路外灘到河南中路上,也就是南京路的前身,由於經常看到洋人在這條路上跑馬,所以叫馬路。甭管怎麼說吧,總之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代,中國人確實有這習慣——管公路叫馬路。

關於這個習慣還有一段軼事,在一次新聞採訪中,一位美國記者採訪周恩來總理,特意用中文說到:「為什麼你們中國的路叫馬路?難道是因為專門給馬走的嗎?」言語中充滿了挑釁和羞辱的味道。周總理的睿智是盡人皆知的,豈能被一個小小的記者難倒?於是面帶微笑、從容不迫的回答:「因為我們中國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所以叫馬路。」用現在的話說:那位美國記者被「懟」得滿臉通紅,羞愧不如。繞了半天圈子咱還得繞回主題:北京的第一條馬路修建於1913年,位置在東總布胡同。北京叫總布的胡同一共有三條,東總布胡同、西總布胡同和北總布胡同。三條胡同挨著,都在東城建國門附近,由於明朝時的總捕衙署設立於此,故稱總捕胡同或總鋪胡同;清朝乾隆時稱總部胡同,宣統時以南小街為界,分稱東總布胡同、西總布胡同;民國三十六年(1947)將原城隍廟街改稱北總布胡同,並沿稱至今。

我不知道您各位逛沒逛過總布胡同,從那裡走走看看,您會發現它們並不出奇,雖然古建不少、老味道十足,但胡同裡面路不太寬、道兒也不太長,看似是不大起眼兒的小胡同,但是您了解一下歷史,就會發現它們一點兒都不普通,而且總布胡同還凈跟大事件產生聯繫,比如咱之前說過西總布胡同,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的導火索——神機營章京恩海打死德國欽差克林德,這個事件發生的地點就是西總布;再比如北總布胡同見證五四運動中的那把大火——火燒趙家樓,雖然趙家樓屬於前趙家樓胡同,但是這座當年曹汝霖的宅邸其實位於前趙家樓與北總布交界處;還有,總布胡同有數不過來的名人故居。

說到名人故居,就牽連出北京第一條馬路的誕生:民國時期有個叫周自齊的人住在東總布胡同,這條馬路就是他修的。周自齊是何許人也?周自齊,字子廙(yì),1869年出生於山東單縣;周自齊出身官紳世家,祖上出過多位進士,他本人也在光緒二十年應京兆試,科順天鄉試副榜。由於少年時學過外語,所以他做過駐美公使館參贊、領事,外務部右丞、左丞;民國時做過中國銀行總裁、交通總長、陸軍總長、財政總長、農商總長,1922年三月還署理國務總理、六月攝行大總統職務。可以說,周自齊在清末民國時期是位風雲人物,其去世時的那棚百事堪稱盛大與奢華,而且還動用了當時最時髦的東西——攝像機。

這段珍貴的視頻資料保存於北京檔案館,從視頻中我們能看到,東總布胡同的路面赫然是硬化過的,一如現在的柏油馬路。這是因為周自齊在活著的時候,除了自己過著「家大業大」的生活之外,也拿出錢來辦了件好事兒——修路。當時採用了最先進的技術,也就是馬卡丹發明的那種——碎石鋪路,路面堅硬平坦,路中偏高、便於排水。雖然這首先是為了方便周家人自己出行,但無疑也方便了附近的街坊,當然得算好事兒。當時人們管這條路叫東總布胡同馬路,這是北京歷史上第一條現代意義的馬路,也是全世界唯一一條以胡同名字命名的馬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OJCmwBmyVoG_1ZROc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