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十大建築之一的人民大會堂您了解多少?

2020-01-08     小眼兒看社會

  2019年已經過去了,在這一年當中發生的最大的、最值得國人紀念的事情,當屬建國七十周年大慶。天安門前舉行的閱兵儀式以及慶祝活動,都是盛大的、壯觀的,也是振奮人心的,為新中國的七十歲生日獻上一份大禮。從時間節點上來說,人們都很重視整數,普通人過生日都還要將逢十的整數過得隆重一些,何況祖國母親的生日?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每十年一次大慶,所以新中國的第一次大慶、是1959年。

  當年除了舉行一系列的慶典活動之外,還另外為祖國的第一次十周歲生日準備了禮物,那是十座大型建築,也被譽為北京十大建築,亦可稱為國家十大建築。分別是:人民大會堂、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兩館屬同一建築內,即今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民族飯店、釣魚台國賓館、華僑大廈(現已拆除重建)、北京火車站、全國農業展覽館和北京工人體育場。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北京十大建築」之說還有其他版本,但這是最早的一版,可稱為「老北京十大建築」,首當其衝的自然是人民大會堂。

  早在1956年,政府便醞釀在北京建設一個大型的禮堂,以供黨中央開會使用;1958年7月,北京市規劃局為此專門去莫斯科考察,為籌建能夠容納萬人的大禮堂做準備;同年8月,中共中央做出重要指示,設想在北京建設一批包括萬人大禮堂在內的重大建築,作為新中國十周年的獻禮工程,這些重要的建築必須在1959年國慶節時投入使用,於是,建造萬人大禮堂的戰鬥打響了。1958年9月,根據中央指示向各地的建築專家發出了邀請信,各省、市、自治區領導對這次邀請極為重視,積極配合工作,組織專家前往北京;9月10日晚,受邀的建築專家就已到齊,堪稱雷厲風行。

  由於時間緊任務重,有關方面要求專家組在五天之內拿出第一稿方案。9月15日,第一稿方案如期完成,9月20日,專家組已經進行了第三稿方案的設計。可問題是,許多專家在解放後確實做過不少設計工作,但從未設計過規模如此宏偉、質量要求如此之高的建築物,所以三稿方案仍屬老一套者居多。方案都定不下來,後續的一切工作當然無法進行,各方面領導對此都很著急。得知這個情況後,周恩來總理專門做出指示:希望專家組進一步解放思想,廣泛發動群眾,可以讓一些優秀青年專家參加到方案設計中來。

  接到周總理的指示後,一些思想開放、老框框少的年輕人進入專家組。經過又一番的研究,專家組在五個問題上存在較大爭議:一、地基位置,選正陽門部位還是在天安門廣場西側?二、高度,是否可以超過天安門?三、與革命歷史博物館的距離,350米、400米,還是500米?四、屋頂樣式,要不要大屋頂?五、紀念碑左右是擺兩個建築物還是四個?經過研究討論,北京市委做出批覆:一是位置選在廣場西側;二是高度可以超過天安門,但要注意協調;三是與革命歷史博物館的距離為500米;四是在形式上要儘量發揮大家的創造積極性;五是紀念碑左右各擺一個建築物。

  在此基礎上,1958年10月4日,專家組拿出了第六稿方案送交周總理批覆。周總理聽到彙報,又認真地看了方案,然後用商量的口吻向大家提出了一系列意見和建議。1958年10月9日,當第七稿方案送交總理同意後,選取七稿中較有特點的八個方案,製成照片,向全國27個省及一些大城市進一步徵求意見。此後,專家組又做出84個平面圖,189個立體圖,請清華大學、北京建築設計院和北京市規劃局分別組織少數有經驗的建築師,在發往全國的8個方案的基礎上各做一個綜合方案,以便最後提請總理審定。

  1958年10月14日,周總理審查了專家組送交的三套方案,最後決定採用北京市規劃局的設計方案。萬人禮堂的設計受到周總理的直接啟發,凈高33米的超大室內空間,會讓步入其中的人產生強烈的距離感。周總理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為靈感,認為人站在地上,並不覺得天有多高,站在海邊也不覺得水有多遠,提出穹頂形頂棚與牆身交接之處用弧形曲面連成一體,沒有邊緣,從而沖淡一般長、寬、高清晰同在而產生的生硬、龐大的印象。

  人民大會堂面積超過17萬平方米,然而如此龐大的工程從1958年10月26日打基礎開始,到1959年8月完工,僅用了280天左右就完成主體工程,高峰期現場工人超過1.5萬。筆者的父親就在當年參與了人民大會堂的施工工作,儘管只是很普通的一員,但怹還是感到很榮幸;特別是在施工過程中與周總理握手,接受總理的慰問和鼓勵,以及在施工結束後參加了總理親自主持的慶功宴,都被怹視為一生的榮耀。

  建設過程中,還有一段「柱廊搬家」的故事被傳為佳話:大會堂主入口的廊柱澆築完畢後,中部三開間柱距為9米,其餘柱距均為7米,有人提出這不符合傳統建築明間、次間和梢間逐級變窄的規制。時任北京建院總建築師張鎛仔細考量了柱間尺寸,把中間兩根柱子的外皮偏心外移稍許,就形成了中間柱距較寬、兩側柱距較小的格局,通過這樣巧「搬家」,避免了大動干戈的結構返工。

  人民大會堂壯觀巍峨,建築平面呈「山」字形,兩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開門。外表為淺黃色花崗岩,上有黃綠相間的琉璃瓦屋檐,下有5米高的花崗岩基座,周圍環列有134根高大的圓形廊柱。大會堂正門面對天安門廣場,門額上鑲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正門迎面有十二根淺灰色大理石門柱,正門柱直徑2米,高25米。四面門前有5米高的花崗岩台階,建築風格莊嚴雄偉,壯麗典雅。富有民族特色,中國傳統文化「梅花篆字」人民大會堂以及四周層次分明的建築,構成了一幅天安門廣場整體的莊嚴絢麗的圖畫。

  人民大會堂主要的組成部分有中央大廳、萬人大禮堂、迎賓廳、國家接待廳、金色大廳、以及以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名稱命名、富有地方特色的廳堂,比如北京廳、上海廳、香港廳、台灣廳等等。近年來,人民大會堂對外開放,更有很多商業活動、演出、會議等在這裡舉行,很多的演員也將「在人民大會堂演出過」視為一種榮譽。這是多年來人民大會堂進行全面商業化的結果。

  1979年1月27日晚,中斷了15年的首都群眾春節聯歡晚會再度舉行,鄧穎超奶奶代表黨中央宣布:人民大會堂將重新向各界群眾開放。這項決定也被視為人民大會堂商業化的破冰之旅。如今,人民大會堂部分區域是可以參觀的,以下附上參觀信息:

  1月、2月、3月、12月:9:00至14:00

  4月、5月、6月:8:15至15:00

  7月、8月:7:30至16:00

  9月、10月、11月: 8:30至15:00

  法定節日延長開放時間,遇有大型政治活動及人代會、政協會、黨代會等停止參觀。

  票價:成人30元、學生15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nvmhW8BMH2_cNUgXy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