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區的龍脈走向

2020-04-02     青陽帝君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以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的「中原」指今天的河南省一帶;廣義上的「中原」則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以及周邊的蘇皖北部、山東西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等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此為近代國人認知中的「中原」概念,其範圍與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的中原經濟區範圍大致相合)。

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別諸山環抱,中部和東部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被譽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淮河水系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長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經此地;中原自古為咽喉要地,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

在中華文明肇始時期,中原地區尤其是河洛一帶處於黃河中游和下游的交接之地,這裡因夏商周三代奠基,而被稱作「土中」、「地中」或「天下之中」;《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稱中州,又稱「中原」。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亦是華夏先民的世居之地。中原地區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它的提出和最終被人們認可、接受,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中原」一詞由過去沒有特殊意義的「原野」之意,轉向了專指黃河中下游的一段地區。大約在春秋時期中原地區開始出現作為地理意義上的概念但是此時只是零星的出現。經過兩漢時期的發展,「中原」一詞開始較多指中原地區。到了六朝時期「中原」一詞已經成為一個特有的地理名詞,專指黃河中下游地區

後世,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中原地區的龍脈走向

在風水上,崑崙山為「萬山之祖、龍脈之源」,是龍中的祖龍(根龍);至於我國的山勢「龍脈」走向,風水大家們則有以下看法:

崑崙的東南支流布於中國,中國龍脈有三支,分為北龍、中龍、南龍。

僅供參考,細微處和上圖有所不同

左支環陰山賀蘭,入山西起太行,渡海而止,為北龍。北龍西起崑崙山,向北延伸經祁連山 ——賀蘭山——陰山——轉向大興安嶺山脈與長白山脈,長白山延伸至朝鮮的白頭山從而入海;同時,北龍沿黃河經過青海、甘肅、山西、河北、東三省等北部地區,延伸至朝鮮半島而止(另雲,北龍不應到朝鮮便終結,它相接於朝鮮的白頭山;也就是朝鮮的龍脈發於白頭山,但並未停止,只是隱入了海中,最後連接了日本列島)。北京、天津等城市處於北龍之上。

中支循西蕃入趨岷山,沿岷江左右,出右江者敘州而止;江左者北去,趨關中,脈系大散闕;左渭右漢為終南太華。下泰岳起高山,右轉荊山,抱淮水,左落平原,起泰山入海為中龍。

右支出吐番以西,下麗江,趨雲南,繞沾益、貴州關索,而東去沉陵。分其一由武關出湘江,西至武陵止。又分其一由桂林海陽山過九疑衡山,出湘江東趨匡廬止。又分其一支過庚嶺,渡草坪,去黃山天日三吳止。過庾嶺者又分仙霞關,至閩止;分衢為大拌山,右下括蒼,左為天台四明,渡海而止,總為南龍也。

至於關中秦嶺中原山脈走向,在風水上則都屬於中龍龍身

風水上的中龍起於西北崑崙,沿巴顏喀拉山而趨過岷山,東趨關中秦嶺終於南太華,而進入中原。下泰岳起高山,右轉荊山(大別山),抱淮水,左落平原,起泰山入海

若單獨列舉中原山脈,則又有不同,中原地區的龍脈走向以八百里「伏牛山」為其根本。

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別諸山環抱,中部和東部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被譽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淮河水系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長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經此地。淮河穿流而過,上游兩岸山丘起伏,水系發育,支流眾多;中游地勢平緩.多湖泊窪地;下游地勢低洼,大小湖泊星羅棋布,水網交錯,渠道縱橫。黃河、長江兩條大河從龍脈兩側流向中原大地,綿延曲折,氣象萬千;形成「山環水抱」之勢;中原地區因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地處中國中部,承東啟西,古稱天地之中,因此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

中原地區背依崑崙山——秦嶺山系,伏牛山位於中國河南省西北部,東西綿延八百餘里,大致呈西北— 東南走向。長200餘公里,寬約40~70公里,形如臥牛,故稱伏牛山,它構成了黃河、淮河和長江三大水系的重要分水嶺。在龍脈風水上,伏牛山接陝西秦嶺而入河南,秦嶺入河南段和北面崤山為其龍尾熊耳山、伏牛山和外方山為其龍身嵩山山脈為其龍頭洛陽至開封一帶因龍氣上升而成龍脈匯聚之地

由此孕育出了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此外還有商丘、南陽、濮陽、許昌、登封、夏邑、偃師、虞城、淮陽、新鄭等古都;中原地區因此成為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

附言:「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說法是否正確?

近代,我們在敘述關中形勝中原關係時,有一句來自於明人繆希雍《葬經翼》的話非常著名,即:「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也。」正是由於這句話,「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說法廣為流傳,這也成為歷史學家敘述「歷代帝皇定都長安」的重要理論參考依據;今天亦有人為爭奪「中原」的歷史文化,想根據這段話的描述來證明「河南不是中原」、「關中是中原核心、關中才是中原」等謬論。

那麼,「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說法是否正確呢?答案是不正確!

《葬經翼》中,繆希雍將關中稱為「天下之脊」,只是他個人的說辭;在古代典籍中,真正被稱為「天下之脊(或天下脊)」的一直都是太行山,而不是關中關中南部的秦嶺

天下之脊(或天下脊)的出處:

《史記·張儀列傳》:「主明以嚴,將智以武,雖無出甲,席捲常山之險,必折天下之脊,天下有後服者先亡。」司馬貞索隱:「常山於天下在北,有若人之背脊也。常山,即古恆山,位於太行山之中;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恆諱,(古)恆山改名常山,故名。

後世記載:

《括地誌》:「太行連亘河北諸州,凡數千里,始於懷而終於幽,為天下之脊。」

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中:「夫河北方二千里,太行橫亘中國,號為天下脊。

宋·朱熹《朱子語類·禹貢》:「且太行山自西北發脈來為天下之脊,此是中國大形勢。」

宋·陸遊《哀北·太行天下脊》:太行天下脊,黃河出崑崙。山川形勝地,歷世多名臣。

《新唐書·列傳》:「周劣齊霸,不一世,晉大,常傭役諸侯。至秦萃銳三晉,經六世乃能得韓,遂折天下脊;復得趙,因拾取諸國。」

此言秦國得到韓國的上黨地區,也是後世常被稱為天下脊(或天下之脊)的地方。

唐·杜牧《全唐詩·東兵長句十韻》:「上黨爭為天下脊,邯鄲四十萬秦坑。

宋代·蘇軾《人參》:「上黨天下脊,遼東真井底。玄泉傾海腴,白露灑天醴。

注釋:長治,居太行之巔,古稱上黨,素有「天下脊」之美稱。

另外,風水上龍脈走向的龍首與龍尾,多以由高到低、順水而下為順勢,即以龍脈起始的高地勢(西方)為龍尾、順水而下的低地勢(東方)為龍首;繆希雍在《葬經翼》中言「關中為中原龍首」,即以高地勢(西方)為龍首,顯然與風水上的龍脈走向相悖。


因此,中原地區龍脈風水上的「龍首」乃是嵩山山脈,而不是關中(或關中南部的秦嶺);明人繆希雍在《葬經翼》中言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說法同樣是錯的。

參考資料

《史記》

《括地誌》

《新唐書》

《雞肋編》

《朱子語類》

《全唐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rrNPHEBiuFnsJQV_Y-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