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時,需要先搞清楚寒熱,減少幫倒忙

2020-03-31     羊爸爸育兒

曾經說過,如果我們能搞清楚寒熱,那至少在孩子生病時不會幫倒忙。

於是我們很認真的記下了很多結論。病是寒的,用藥就應該是溫或者熱;病是熱的,用藥就應該是涼或者寒。

但還有好多情況,超出了我們的分辨能力。比如寒熱夾雜的病,到底用藥多少寒多少熱才是對的?醫生們開了一堆複雜的方子,我們又如何去判斷是不是合理?要調整還是堅持?

先來看一個案例,孩子七歲半,主要症狀是,口乾、腹脹,從半年前就開始咳嗽,到現在還沒好徹底。

來看十個問題

孩子生病時,需要先搞清楚寒熱,減少幫倒忙

「大便:兩天一次,粗短型。前段是大顆粒組成的粗大便,棕色帶黑,後段軟,青黃色。只有點點臭,量不是很多。」大便雖然兩天一次,量少便粗,但至少還是通的。一點點臭,說明積滯內熱導致腹脹便秘的可能性小一些,寒的可能性大。

「怕冷怕熱:媽媽感覺小孩沒有明顯的怕冷或怕熱,但小孩自己說有點怕冷。」孩子七歲半,已經可以自己表述冷熱,自己說有點怕冷,我們就要考慮是寒證。

「小便:淡黃色,無味,喝得多就尿多。」是正常的。

「食慾:不是很好,吃多一點就說脹。比如早上吃半碗面,說脹,吃不完,或者喝點牛奶就覺得脹。這個問題持續半年了,以前是吃啥都香,白米飯都可以吃一大碗。」胃口不好,吃點就脹,說明脾胃整體的動力不太好,是虛寒的證據。持續半年,前後對比也比較明顯,那我們就會比較好奇,半年前到底發生過什麼。

「睡眠:喜歡趴睡,一覺到天亮。」脾胃虛寒的孩子通常喜歡趴睡,覺得肚子位置有東西頂著會比較舒服。這個是寒。

「出汗:一直比同齡人愛出汗。稍微運動下就大汗淋漓,頭和背愛出,現在十多度,不運動不出,晚上睡覺有點潮汗。」這個出汗的症狀和主訴中的口乾可以對應起來看,汗血同源,出汗多意味著津液損耗會大一些。如果長期過量出汗,津液得不到及時的補充,那就會出現口乾舌燥、大便乾結的情況。而且,多汗的孩子毛孔更多時候是打開的,這種情況下更容易感受外邪,更容易生病。

「喝水:這半年一直說口乾想喝水。但孩子又說,喝水不解渴,一下子有口乾了。從小都喝熱水。」口乾想喝水,是體內津液不足的表現,寒熱都有可能。這裡孩子說,喝水也不解渴,那我們就知道是從喝進去的水轉化成津液的這個過程,出了問題。水進入脾胃以後,因為脾胃的氣血運行比較弱,不能有足夠的熱和動力把水蒸騰成氣,那這個就是陽不夠的問題,是寒。

「其他症狀:睡著時腳容易涼。」虛寒的人,氣血相對不大充足,會優先供應給最核心的五臟六腑等重要器官,而供給四肢末端的就少了,所以四肢會溫度低一些,這個是身體自我的智能調節。

「咳嗽類似乾咳清嗓子那種,但是小孩說有點痰,咳不出。」

這種有痰但是咳不出,也是一種正氣虛的表現。津液不夠,不能帶著痰往上往出排,於是痰就會比較粘稠,埋在更深的位置,咳嗽起來就費勁。

「腹脹,摸起來有點硬,之前出現過肚臍周圍痛。」

肚臍周圍是胃腸道所在的部位,這個位置脂肪少,很容易受寒,尤其是小孩子,經常會出現肚子著涼的情況,所以要特別注意腹部的保暖。從經驗上說,之前的肚臍周圍痛,寒的可能性大。

腹脹,摸起來硬,說明裡面還是有一些積滯垃圾堵住了,因寒因熱都有可能,但結合前面的證據綜合考慮,還是更多的認為這裡的腹脹是寒。

從照片上看,舌質是比較乾的,對應了津液不足。舌苔滿布,白,略厚,舌質顏色淡,看上去寒的問題比較多,沒有找到明顯的熱證。

媽媽說發病半年了,半年前因為一次感冒,吃了一個多月的中藥。當時的方子裡包括一些知母,浙貝,沙參,銀花,冬花之類的藥材,寒涼藥的比例比較大。吃過之後,咳嗽還是沒好,然後又出現了食慾差、總是腹脹、口乾這些症狀。

後來在跟媽媽更多的溝通中,了解到這個孩子小時候打針掛水的次數也比較多。

虛寒的孩子,寒涼藥需慎重

整體看下來,孩子的體質是比較虛寒的。小孩子的脾常不足,脾胃偏弱的很多。如果經常打針、輸液,很容易傷害到孩子脾胃的陽氣,然後加重太陰里虛寒的問題。

我們要知道,即使是虛寒體質的孩子,也可能會出現陽明熱重,需要用寒涼藥去調理的情況。對於半年前的那次感冒,我們不了解具體的症狀,所以沒有辦法去判斷當時藥方的合理性。

這裡主要想建議媽媽們的是,我們首先要了解孩子的體質。

如果是舌質淡,舌苔偏白厚,脾胃運化相對較弱,平時容易著涼感冒的孩子,那麼很可能體質是偏虛寒的。而這樣的孩子,在治療當中,對於寒涼藥的應用就要更加地慎重。

對於這個期間的觀察,是特別重要的。

孩子生病時,需要先搞清楚寒熱,減少幫倒忙

媽媽可以仔細的感受孩子的身體變化。比如,用了一段時間藥之後,症狀減輕了嗎?孩子是否出現了腹瀉、腹痛之類的問題?舌頭顏色是更加淡,還是說恢復了一點點紅潤?舌苔的白厚有沒有加重?手腳和肚子的溫度,比起吃藥之前是更溫暖了,還是變涼了?飯量是正常,還是比之前小了很多,吃飯更困難了?

第一點要知道的是:對於小孩子來說,通常一個簡單的病症,如果三天到一周都沒有明顯的改善,那我們就很可能需要重新審視治療的思路。

第二點是:如果在用藥之後,出現了比之前更明顯的虛寒的表現,比如腹瀉、舌質更淡、舌苔更白、食慾更差、手腳更冰涼等等這些,那麼我們就要考慮,是否用藥過於寒涼了,並且及時的反饋給醫生。

如果我們不去觀察和感受,只是盲目的堅持吃藥,一旦用藥的方向錯了,堅持的越久,可能效果越糟糕。

再回到這個孩子的案例,因為主要的問題是太陰里虛寒,所以我們的處理思路還是溫中散寒,等脾胃的陽氣升上來,運化恢復了,那麼腹脹沒食慾的問題,自然會解決。同時,在溫陽的基礎上,加一些養陰生津的藥物,照顧口乾津液不足的問題。

在對症的情況下,可以考慮理中丸+小建中顆粒。還建議媽媽可以學著給孩子做艾灸,幫助身體陽氣的恢復。

最後再說一句,任何治療的過程中,我們都別忘了觀察。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醫生,沒有之一。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轉發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哦!關注羊爸爸,教你實用的育兒知識,陪你健康養娃,用中醫的方式健康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nyyNnEBrZ4kL1ViDDd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