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慢支」高發 中醫療效顯著

2019-10-31     健康杏林

慢性支氣管炎對患者的健康有嚴重威脅,更影響患者的工作生活。採用西醫治療,儘管能夠讓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緩解各種症狀,然而患者治療後容易復發,並且西醫治療不良反應較多。臨床研究採用中醫辨證治療本病,其治療效果有顯著提升,現介紹如下。

臨床資料

共治療患者38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齡35~76歲;病程1~10年。

治療方法

發病期與遷延期

(1)外寒內飲型

症見咳嗽氣急,甚則喘逆,咯吐白色清稀泡沫粘痰,無汗惡寒,身體疼痛而沉重,甚則肢體浮腫,舌苔白滑,脈弦緊。治宜解表散熱、溫肺化飲。

處方:桂枝、厚朴、萊菔子、白芍各12克,五味子、蘇子各10克,炙麻黃、乾薑、法半夏、白芥子各7克,甘草5克,細辛3克。

(2)痰濕壅肺型

症見咳嗽聲濁,痰白而粘,胸脘滿悶,食少腹脹,大便溏薄,舌胖淡,邊有齒痕,苔白膩或白滑,脈濡滑。治宜溫陽健脾、化痰止咳。

處方茯苓、白朮、烏梅各12克,桂枝、厚朴各10克,法半夏、乾薑各8克,陳皮、白芥子各6克,甘草5克。

(3)痰熱郁肺型

症見咳嗽氣喘,痰稠色黃,咳痰不爽,胸肋脹滿,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化痰、肅肺止咳。

處方:全瓜蔞15克,浙貝母、茯苓、麥冬、桑白皮各12克,黃芩、橘紅、桔梗各10克,膽南星、枳實、法半夏、甘草、杏仁各8克。

茯苓

萊菔子

桂枝

厚朴

緩解期

(1)脾肺兩虛型

症見咳嗽氣短,聲低乏力,神疲倦怠,自汗食少,胸脘痞悶,大便溏薄,每遇風寒則咳嗽氣喘發作或加重,苔白薄,脈濡緩。治宜補肺健脾、益氣固表。

處方:黨參、黃芪各20克,白朮、桂枝、茯苓各10克,炙甘草、法半夏各6克,防風、紫菀、款冬花各5克,陳皮4克。

(2)肺腎陽虛型

症見咳喘久作,呼多吸少,動則尤甚,痰稀色白,畏寒肢冷,腰膝酸痛,苔白而滑,脈細無力。治宜補益肺腎,納氣平喘。

處方:太子參30克,熟地20克,麥冬、茯苓各15克,山茱萸12克,五味子、山藥、澤瀉、丹皮、補骨脂各10克,肉桂、制附子各5克。

以上處方用法均為:水煎分3次溫服,每日1劑。

黨參

熟地

款冬花

丹皮

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

治癒:症狀完全消失,並且1年內未出現復發現象;

顯效:治療後症狀有顯著好轉,治療後偶爾會有發作,但發作程度較輕;

有效:治療後症狀有一定改善,發作次數和發作程度有所緩解;

無效:治療後無明顯變化甚至有所惡化。

治療結果:38例患者中,痊癒15例,顯效16例,有效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74%。

文字:《醫藥星期三》圖片:網絡

編輯:彭海波 朱德珍 曹琤媛

「健康杏林」是《醫藥星期三》報的官方微信公眾平台。《醫藥星期三》報是全國郵發的,以中醫藥治療為特色的,刊發醫藥保健、健康養生知識為主的專業保健科普報。開設有「中華醫藥」」中醫精粹「」民族醫藥「」藥膳食療「等中醫專版。全國郵發代號47-66。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i_5Im4BMH2_cNUg9WI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