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碘粒子卻有效射殺腫瘤,成醫生手中的治癌「神器」

2020-04-13     健康杏林

本文點評專家、

東南大學中大醫院院長、教授 滕皋軍

教授 郭金和 教授 張福君


病 案 舉 例

13年前,68歲的老李查出賁門癌肝轉移,受盡了化療的折磨,射頻消融等治療方式也無濟於事,在治療「走投無路」之時,中大醫院介入與血管外科郭金和教授團隊為其進行了碘粒子植入術,術後隨訪發現,腫瘤病灶在慢慢縮小。雖然之後幾年,也出現了3次肝臟轉移,但是每次只要碘粒子出馬,就能將腫瘤擊破。在去年6月份又發現小病灶,再次植入碘粒子後,老李各項指標都趨於正常。


專 家 點 評


有碘粒子加入,在抗擊腫瘤的戰役中,總是捷報頻傳,這是由於碘粒子兵力精良,兵法高明。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微創治療專委會粒子分會主委、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介入科郭金和教授介紹,碘粒子的作戰兵法,一般是通過CT或B超設備,對腫瘤部位進行準確定位,鎖定「敵方目標」。在影像引導下經過穿刺,悄悄將碘粒子植入腫瘤組織內。根據腫瘤大小與位置,精心布點,放置足夠數量的碘粒子,由內向外「引爆」腫瘤細胞。


碘粒子精明能幹,只對腫瘤進行剿殺,對周圍正常組織損傷非常小。這一陣法,具有創傷小、副作用少、療效直接、可重複進行等多種優點,大大延長了病人的生存時間,創造了一個個生命奇蹟。據介紹,放射性碘粒子技術在中大醫院開展16年來,近5000名患者成為碘粒子打擊腫瘤戰役的受益者。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微創治療專委會主委張福君教授介紹,目前碘125粒子的適應症已推廣至全身各處實體腫瘤,甚至包括顱內腫瘤。


該技術的創始人、中國醫師協會介入醫師分會會長、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院長滕皋軍教授介紹,中大醫院全球首創粒子支架技術,碘粒子搭乘支架的快車,打擊腫瘤能力再升級。撐開的支架既能「疏通管道」,又能進行局部放療防止腫瘤再次生長,可以說是「一石二鳥」。這就打破了碘粒子原本只治療前列腺癌實體腫瘤的局限性,目前該技術出口到歐盟,在全球範圍推廣使用。最常見的放射性粒子食管支架,在解決吞咽困難的同時,對腫瘤進行局部內照射治療,可以顯著提高中晚期食道癌患者的生存質量和延長生存時間。目前,放射粒子支架技術已由食道延伸應用到膽道梗阻、氣管狹窄、肝癌晚期門靜脈癌栓治療、下腔靜脈癌栓治療等多個領域。


碘粒子的威力聲名遠揚,力克頑敵,眾多棘手的腫瘤敗在它手裡。據介紹,碘粒子「戰場上的老朋友」有前列腺癌、肺癌、肝癌、胰腺癌或腹膜後、盆腔、淋巴結及椎體附件廣泛轉移的實體腫瘤。腫瘤家族裡比較小眾的滑膜肉瘤、平滑肌肉瘤、橫紋肌肉瘤、惡性組織細胞瘤、惡性神經鞘瘤、脊屬瘤及口腔內的腫瘤、眼部腫瘤、皮膚癌等,膽管癌、食管癌等空腔腫瘤等,見到碘粒子也聞風喪膽。碘粒子的「勁敵」,一般具有對於外科治療不理想、放化療不敏感、腫瘤細胞生長較慢等特點。


雖然碘粒子威力大,但與其他治療方式聯合作戰,戰力更是大增。碘粒子植入術也與其他介入方式一同對抗腫瘤,如對於肝內膽管細胞癌的治療,也先用微波消融方式,把腫瘤燙小,然後再進行粒子植入,「剿殺」殘兵。還可跟骨水泥並肩作戰,既抑制腫瘤細胞又加固骨骼、緩解疼痛,達到一箭三雕的效果。


經皮穿刺組織間放射粒子植入術,雖然能夠減輕疼痛、抑制腫瘤、延長生命,但是越早植入碘粒子,效果越好,因此患者應儘早接受這種先進的介入微創治療。碘粒子往往成為腫瘤病人「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來源:《醫藥星期三》

圖片:網絡

編輯:彭海波 曾旻 曹琤媛


「健康杏林」是《醫藥星期三》的官方微信公眾平台。《醫藥星期三》以中醫藥治療為特色,刊發醫藥保健、健康養生知識為主的專業保健科普報。本報全國郵發,郵發代號47-66。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K30enEBrZ4kL1Vi2Hk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