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都猜到了,您接下來的問題一定是:那我怎麼才能在宋朝成為一枚想起來都那麼妥妥的文官呢?
先給您說一條小道,宋朝選拔官員,有蔭補這個制度。您是高級官員的直系、旁系子孫,或者特別欣賞的門客、異姓,都有蔭補做官的機會。一般的官員,蔭補的名額只能從子孫中產生。但您也得懂這個制度的規矩,第一,蔭補的官員要申請報批;第二,名額是有限制的,即使宰相一級,最多也就可以推薦5個人;第三,升遷提拔受到限制。所以這條道路,看似捷徑,其實是羊腸小道,機會不多,還顯不出您的本事。您還不如乾脆一點,自己努力一點,走陽關大道呢!
這條陽關大道就是科舉。您或許受到現在一些觀點的影響,對科舉制度有一些偏見,把科舉和八股文畫上等號。其實在封建社會,科舉制度是能做到的最公平、最可行、最有利的人才選拔制度。隋文帝發明科舉制度之前,官員都是世襲制。只要您是權貴的子弟,甭管您有沒有智商情商,有沒有品德人格,都能做官。平民子弟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施展抱負,改變命運,希望十分渺茫。經過隋唐的探索實踐,科舉制度到了宋朝,已經相當完善。宋朝經濟、文化、科技的昌盛,就是由一大批科舉制度選拔出的人才共同努力創造的。舉個例子來說,北宋共有宰相71人,科舉進士出身的就有64人。
您在宋朝參加科舉考試,實屬幸運。因為和唐朝相比,宋朝科舉考試的科目少了,錄取的人數多了,國家為了經濟、文化、科技發展擴招了。唐朝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而宋朝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您被錄取的機率大大地增加了,更有信心了吧?
宋朝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科舉考試製度。秋天時,您得先參加地方考試——州試。如果在州試中脫穎而出,來年的春天您可以參加禮部組織的省試。要是您順利通過省試,當年就會有幸參加殿試。殿試的考官就是皇帝本人。您心裡可別緊張,能進入到總決賽這個這個環節,已經證明您出類拔萃了。只要您把平時的真才實學如常展示,就等著皇帝給您直接授官吧。因為參加參加殿試的考生,是不需要再經過吏部的考核就可以任命為官的。
無論什麼年代,對於考試選拔,人們最痛恨的就是營私舞弊。因為公正公平公開的規則被破壞了,讀書人的信心都被打沒了。您參加科舉考試,可能也擔心這一點。可以告訴您,宋朝為了防止科舉中出現作弊行為,做了制度上的保障。
首先,殿試就是一種保障。就算您通過各種關係作弊通過初賽、複賽,您,還有包庇您的人,真有膽量現場糊弄皇帝這個最大考官嗎?這不是想在老虎嘴裡拔牙嗎?
其次,限制知貢舉的權力。知貢舉就是省試的主考官。為了防止知貢舉提前做好作弊的準備,朝廷都是臨時任命知貢舉。另外,還配備權同知貢舉若干名,分散主考官的權力。您要是想作弊,就必須把這幾個考官同時擺平。要知道,他們之間也相互監督著,所以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科舉考試前,考官們必須住在貢院,斷絕跟外界的聯繫,跟現在中考、高考命題老師的待遇一樣,這又增加了一道防線。
另外,設立別試製度。假設您和其中一位考官有親屬關係,必須在另設的考場另派考官進行考試。
最後,實行糊名和謄錄製度。糊名,就是把您參加考試的個人信息都封起來,誰也不知道這份試卷是誰的。考官想給誰私下打高分,也認不出他的卷子啊!但這個還有漏洞,試卷上的字跡、記號也可能被利用來作弊,謄錄製度就是堵這個漏洞的。您自己寫的那份試卷,會被專人再抄寫一遍,您的那些字跡,做的記號,全都白費,因為考官評分的時候見著的都是謄錄卷。
所以,在宋朝的科舉考試中,您做不了弊,也不用擔心別人作弊。您需要做的,就是平日刻苦攻讀,胸藏錦繡走上考場就行了。美好的仕途在朝您招手呢。
您在科舉考試中考取功名,在宋朝會很快被任命為官員。不像唐朝,考取功名和為官還不是一回事兒,有功名卻一輩子沒做上官的大有人在。宋朝在這個方面效率還是挺高的,也很實際。花那麼大力氣組織考試,不就是為了選拔人才,讓他們儘快發揮才幹,為朝廷為國家做事嗎?您在上任之前,應該對國家行政機構和官員的設置、功能有所了解,否則您做了官對這個官職的責權利是啥一頭霧水,您怎麼盡職盡責呢?
先說中央行政機構和官員。宋朝皇帝直接領導的三個機構是:中書門下、樞密院、三司,分別是民政、軍政、財政的中央機構。
中書門下,簡稱中書,是正副宰相集體處理政事的最高行政機構。宰相級別的官員有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侍中;副宰相級別的官員有副宰相、參知政事。這些文職官員,掌管除軍事、財政的一切政事。
樞密院,國家最高軍政機構,第一長官通常由文官擔任,官職設置有樞密使 、樞密副使、知樞密院事 、同知樞密院事。
三司,主管國家財政的最高機構,即鹽鐵、度支、戶部三部。其長官稱三司使,號稱"計相"。
原則上,這三個行政機構由皇帝直接領導。其官員,特別是第一長官,不得互相兼任。這樣的機構設置和原則,其實就是宋太祖的設想——分權,防止官員獨攬大權,對皇家地位構成威脅。您想啊,要是您同時掌握了國家的錢、國家的軍隊、國家的行政命令權,確實也是挺可怕的。
唐朝尚書省分掌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在宋朝也沿襲下來,但尚書省撤銷,六部由中書門下、樞密院、三司根據職責交叉管理,比較混亂。
宋朝專管監察的機構是御史台,倒是一直沿襲了唐朝的制度,其長官稱御史中丞,副長官稱侍御史知雜事,主管糾察百官,肅正綱紀。御史台的監督權力很大,如果彈劾宰相,宰相必須辭職,由副宰相升任宰相,而彈劾成功的御史中丞會轉任樞密院的官員。之所以有這樣的規矩,是為了防止權力很大的宰相和監督機構勾結,也為了控制御史台官員公報私仇,打擊政敵。
上面說的都是京城裡的機關和官員,一般來說,您為官的初期,會從地方官開始。
宋朝的地方機關分三級,分別為:路,府州軍監,縣。
最大級別的"路"設有安撫使司、轉運使司、提點刑獄司、提舉常平司、監司。
次級別府州軍監設有官員知府、知州、軍、監、通判。
您看著這些名稱顯得比較複雜,但其實這樣的設置原則跟中央一樣,就是分權,制衡,監督。
宋朝地方機構級別最低的是縣,縣一級的官員有知縣、縣丞、縣令、主簿,基本是中央下遣,沒有軍事權力。
假設您從地方基層官員做起,想要有更大作為,肯定必須靠升職。宋朝官員的升遷,其實有跡可循。您只要安分守己、按部就班完成分內的事情,就會通過"磨勘"得到升遷的機會。"磨勘",就是業績考核制度,所有在官場任職的人,經過一定時期,都可以主動申請升職。經查明其資歷與升職的規定相符,不需要您在職務上有特殊的表現,職位都可以逐步上升。
您在宋朝的仕途之路,總的來說,得靠您自己的努力。當然咱們也希望您運氣好,得到意外的賞識,迅速成為治世之能臣。如果宋朝因為您的言行、功績變得更好一點,擁有現代科學文化素養的您,又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