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禮儀與風尚:卑躬俯首退出舞台,握手脫帽粉墨登場

2019-10-10   江曉英

人們常通過與人相處,待人接物中去品評一個人的修養和內涵。也從與之溝通時的言語中去判斷這個人所屬的階層。似乎初定一個人的人品,就是從與此人交往時,對方待人接物的言談舉止來進行判定。這樣的判定實質就是用「禮」來衡量及判定的。

民國在諸多方面都有所變革,但是傳統「禮」在國人心中仍然占據著重要的位置,顯得神聖而莊嚴。

國人之所以有這樣認知,主要源於那碧瓦飛甍的皇城之內。

千百年來,每日文武百官們都要在金殿之上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充分彰顯著他們的忠誠不二之心,謙恭有禮之態。端坐龍椅的皇帝不怒而威,皇家的威儀顯露無疑這一切從宮廷漫延到民間。

高牆深宅大院之內,大廳中當家之人正襟端坐,晚輩兒孫們正叩頭、請安。家長威嚴,兒孫敬畏。從皇宮到民間,所看見的是一幅幅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的畫面。年復一年,如復一日,這樣的禮儀一直進行著,不可更改。這就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禮」。無形中,成為了一種外在的規範,約束著人的思想和行為,在處理、維繫社會政治關係和人際關係中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一直沿襲到民國,並未弱化。

古來的「禮」體現著整個價值體系和社會制度。

皇帝是九五之尊,其餘皆是他的臣民,對他必須奉若神明敬仰膜拜,見之必行三跪九叩之禮。然下屬見上級,平民見官員,晚輩見長輩這可是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禮儀之邦禮儀不可廢,也必須行叩拜之禮,禮儀繁瑣,等級非常森嚴。這才能充分顯示禮儀的神聖與威嚴。朝廷上,官員們的膝蓋幾乎沒有伸直過,在家晚輩早晚都要給長輩問安行禮,整日唯唯諾諾,脊背從未挺立過。禮儀代表著道德與權威,在行禮與受禮雙方很難有平等可言。

上千年來人們幾乎沒有懷疑過這樣的禮節是否合乎人性,是否是人們內心深處都認可與接納的禮數,是否甘之若飴地享受著這獨屬我國的禮儀文化。

然而,鴉片戰爭列強們蜂湧進入中國,打破了原有的寧靜和平衡。他們帶來了西方的商品和資本,也帶來西方的思想、文化。

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遭受著西方文明的衝擊

國人開始關注自己的內心,開始用心體會生活帶給自己的衝擊。看見外國人很尊重女性。見到女性脫帽、鞠躬、問好,見到男士握手,覺得很是新奇的同時,在視覺和心裡有了別樣的體驗。感覺他們的禮儀似乎更有人情味,更容易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國人開始對自古有之的傳統禮儀開始懷疑、思考。進而對古老的封建叩拜、請安之禮進行了扣問與嚴厲的批評,還提出要徹底改革禮制。

梁啟超先生在維新運動中率先指出,叩拜之禮是一種極其虛偽的禮節,備受外國人所嗤笑,主張學習西洋人的鞠躬之禮,一石激起千層浪,梁先生成為了眾矢之的,遭到頑固派們的咒罵,覺得梁先生行大逆不道之事,還遭遇了嚴厲的痛斥。

後來,反封建專制的聲音越來越大,國人普遍認為這些虛禮毫無意義,並不能真正代表禮儀文化與人們的道德修養。反而讓國人的膝蓋不得伸直,脊樑也在叩拜中彎曲了。致使內心也似膝蓋與脊背一樣少了尊嚴,多了卑微,讓國人從內心到身體都不能挺立。

大作家包天笑就請安儀式發表了個人的見解,言辭犀利辛辣,完全能夠感受到他對舊禮的譏笑與嘲諷。中國人在巴黎出版的刊物《新世紀》上也發出了強有力的呼聲,主張用鞠躬來替代那些毫無生氣,卑躬俯首的禮節。中國人第一次強烈地表達出對自身感受與尊嚴的重視。

民國是中國進入社會劇烈變革時期。封建王朝的滅亡,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人們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新就意味著發展契機,一些舊事物徹底的消亡,新事物得到認同和接納。人們在這個時候對自我願望的表達,自我訴求的爭取,力度與之前完全不同。

那時,改革禮制的呼聲已然很高,然而傳統的禮俗還占著主導地位。婚姻還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合婚、聘禮一樣不少。大紅蓋頭下的悲劇照舊發生。喪禮有時過之而無不及,仍然大肆操辦,請和尚、道士超度做法事,寧願掏空家底,也要操持盛大喪禮,讓所有人知曉喪家的忠孝。社交場合時見卑躬屈膝,稱呼老爺、太太、小姐之舉。節日、朝晚,晚輩還是得給長輩行跪拜之禮。平輩見面仍舊行作揖、拱手等禮。國人交往的禮節並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有著質的變化。大多數的國人背與膝蓋還是彎曲著。

跪拜之禮完全廢黜

跪拜原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勢,在封建時代成為敬重、臣服的一種禮節,時時刻刻提醒著人們自己隸屬的等級。那時的禮儀從思想上奴役人們,讓所有人臣服這樣的禮儀,自覺內化,並穩固下來。統治者理所當然地享受著人們的順服、尊崇。

然而國人的覺醒,終迎來了禮儀的春天。國人越來越高的呼聲,強有力的據理力爭,終取得了初步的勝利。

《禮制》頒布前,就有明令祭孔時「除去跪拜之禮,改行三鞠躬,祭服則用便服。」人們終於從跪拜中伸直了膝蓋。不久,又明令廢除社交中的叩拜、相揖、請安、拱手等舊禮節,國人見面行鞠躬禮。同年八月十七日,民國政府頒布了《禮制》,終於用法律的形式,確立了新式禮節的合法地位。「男子禮為脫帽鞠躬禮,慶典、禮典、婚、喪、聘問用脫帽三鞠躬,公宴、公禮式以及尋常慶弔、交際宴會用脫帽一鞠躬禮,尋常相見用脫帽禮,軍人警察有特別規定者,不適用本制。女子只行鞠躬禮,不用脫帽。」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國人終不用隨時低著頭彎曲著脊背和膝蓋了。那時的國人似乎比往日高大許多,話語也能說得流暢而有力了。見面問聲好,握握手已然是最為常見的禮節,再不用驚奇與艷羨別人了。

一九二八年草擬的相見禮中,對在官廳、社會、家庭的禮節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廢除跪拜,以鞠躬禮為主。下級拜見上級,朋友、兄弟相間,還有晚輩拜別長輩時只需鞠躬便好。廢跪拜是民國初年禮儀革命的勝利,國人逐漸意識到人與人之間,沒有天生的貴種與卑賤,禮節上的尊卑等級觀念已為平等觀念所取代。

新式禮儀的推進

國人見面不再磕頭作揖,虛禮逐漸被摒棄的同時,人與人之間也親近了許多,內心也少了許多的壓抑和忐忑。於是,社會上大力推廣西式的脫帽鞠躬禮,不論城鄉都用這樣的禮儀。

見面的鞠躬禮讓中國人隨時準備彎曲的膝蓋伸直了。內心存留的奴性、等級、壓迫的意識就如被廢黜的禮制慢慢趕出了內心。生活少了冗雜,變得輕鬆了許多。不用見著富人或者政府官員們,就得彎腰叩頭叫老爺。生活少了壓制,臉上也舒展了笑容。雖然生活上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但至少不用隨時低頭,看不見頭頂的太空,還有刺眼的陽光

鄉村的小橋流水,裊裊炊煙很是讓人嚮往和喜愛。然而這一片天空下陳舊的空氣還是無法吹散。越是偏僻的地方,傳統的觀念越是根深蒂固。文明的空氣是被他們所排斥的。他們恐懼變革,恐懼出生以來既定的身份和地位被改變,即使忍受著卑賤和痛苦,依然因循守舊,抱殘守缺過去的禮制,認為祖宗的東西是不能輕易變更的。因而農村很多地方見面仍然做長揖。農村的生活還是在陳舊的禮制中擁有暫時的寧靜。新舊禮節的存在使得民國的禮儀仍然是新舊混雜。

見面的鞠躬之禮相對而言很好推廣,人們接受起來不是很困難。但是在結婚之時、喪禮之際,祭祀時刻要改鞠躬理解就異常困難。

一些到城市讀書的鄉村學生,接受新思想、新禮儀的薰陶教育,他們很樂意接受不同的變革。回鄉舉行婚禮時他們就能使用新禮制行鞠躬禮,不再行跪拜之禮。在宴請賓客時難免受人指指點點,很多好事者全無善意,衛道士們跳將出來橫加指責,說他們無君無父,目無尊長,無視禮節,不遵從傳統。他們忍受著語言上的咒罵,甚至還要受到肉體上的折磨。傳統禮節很濃厚的家庭,父輩們聲色俱厲警告他們,不遵從古禮休想結婚。

婚禮很注重傳統禮節,喪事就更無法脫離傳統的軌道。喪葬禮俗中西方的差異更大,上流社會的中國人深受西方思想的影響,很快接受新的禮俗。然而在傳統思想濃厚的廣大農村,是怎麼也不能接受西方的禮儀。他們覺得不能背祖忘宗,不能忘記最基本的禮義孝悌。死者為大,更為尊,不能廢除傳統的禮儀,那是對死者的大不敬。所以喪葬只有在很小的範圍內使用了新的禮制。

祭祀在傳統的中國人眼裡更是神聖而重大的事情。供奉、燃香、叩拜有禮而虔誠,任何一個細節都不會疏忽,禮數周全,祈禱帶來福音別降臨災難。

政令、制度雖強調取消等級制度,實現平等、自由。國人在一般的人際交往中也能擁護新禮制的使用,人人似乎都有了尊嚴,不再因等級而屈膝。然而婚喪、祭祀這道坎國人很難邁過。精神生活中,人倫道德、宗教觀念還是深深占據著國人的思想和靈魂,一紙公文就想徹底剔除這些思想,是不太現實,這樣的轉變還是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很大的努力。

握手是民國禮儀變革的重大成果

握手也是西式的一種常見禮節。西方的對於握手的禮俗是有相應的默成。一般:「握手時兩人相距一步,握後上下微搖,受禮者是男士可重一些,是女士則需輕握。受禮者是上級領導,手不可搖動。」

握手之禮最初是在清末傳入。那時我國尊卑觀念,男女授受不清極為濃厚,哪能隨意握住上級的手,那可是嬌貴的手,是不能輕易觸摸的。而女子的手更是不能任人觸摸,那是不道德、不雅的行為。未出閣的女子被這樣握住手,婆家恐怕都難尋。所以國人接受鞠躬之禮沒能很快接受握手之禮。隨著平等意識的日益濃郁,一些進步前衛的國人逐漸接受了握手禮儀。

握手禮儀的接受充分體現了社交禮儀的簡化,也便顯出民眾日益民主化。江寄萍在《北平的風趣》里很有感觸地緬懷他對握手這一事宜的懷念。他認為,天天見面鞠躬握手並不覺得珍貴,當分別十年八年,想到曾經握手談天便十分的想念,緬懷那樣的日子。

一九四三年十月國民政府在重慶北碚溫泉舉行的禮制討論會上決定,正式將握手禮儀載入官吏儀節。還是以鞠躬免冠為主要相間禮節,新增了頷首、肅立、起立等新禮節。

這些新的禮節已經被法規所確立,很快被國人接受推廣,但是一些前朝遺老遺少還是使用著舊時禮節,慢慢地這些禮節運用的人越來越少,出現這些禮節的地方也不多了。

歷史終將會成為歷史,不合時代潮流的禮節終將會退出歷史的舞台,被方便、平等、人性化的禮節所替代。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人們對平等、自由的追求。

好書推薦 || 摘自新書《獨立蒼茫自詠詩·民國》 曾春梅/著 版權方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