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睡覺哭鬧,立即抱起?還是不哭再抱?掌握5點,這樣做最好

2019-09-23     JOJO育兒說

關注我:專注於嬰幼兒睡眠問題及高需求寶寶的養育,每周1、3更新。

本人為今日頭條簽約作者,未經授權轉載必究,但歡迎大家轉發。

很多媽媽給我留言,說寶寶睡覺時哭鬧、哼唧,是應該立刻抱起來哄,還是說等他哭到不哭了再抱?說各種睡眠訓練法都說法都不一樣,有的要延時回應,有的要及時回應,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我特別理解媽媽們這樣的困惑,我當時也是這樣的,抱吧,怕抱成習慣放不下,不抱吧,哭起來沒個頭……

具體該怎麼辦,其實並沒有一刀切的方法,沒辦法直接回答說「抱」還是「不抱」,所以每次面對媽媽們的留言,我也有種不知從何說起的感覺。

那麼就乾脆把情況掰開了聊一聊,如何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其實核心就是:

五步曲:學習寶寶的嬰語,及時回應與放手兼顧

第一步:學習讀懂寶寶的嬰語

小嬰兒不會說話,因此他所有的情緒、要求都是通過哭來與外界溝通。新生兒階段,新手爸媽們會有些手足無措,不知道他到底為啥而哭,不要擔心,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漸漸就能感受到孩子的不同需求了。

同樣是哭,哼唧、啜泣、乾嚎、嚎啕大哭……寶寶的表達其實是不一樣的,只要我們善於觀察,很快就能讀懂寶寶的「嬰語」。

有一些小經驗和大家分享:

  • 突然爆發的嚎啕大哭,感覺類似我們突然發出尖叫,往往是有不適發生,媽媽們要迅速檢查,比如是不是手腳卡住了、冬天離烤火爐太近燙到了一類
  • 乾嚎,沒有眼淚的哭,往往與情感需求有關,比如想抱抱、想陪伴,不想一個人睡著
  • 比較著急地哭喊,有可能是餓了
  • 哼唧和啜泣,如果是睡眠中發生,一般是處於接覺期,如果是醒著的時候發生,可以查看一下大小便或和其他可能引發寶寶不舒服的地方
  • 睡夢中一邊哭一邊搖頭晃腦,摸摸看是不是太熱了出汗了

第二步:需要及時回應的情況

1、首先,「剛需」類需要及時回應

比如:大小便、飢餓、冷熱、打嗝

這些「剛需」在新生兒階段可能需要爸爸媽媽逐步檢查排除,但隨著我們對孩子的熟悉、了解增加,基本上結合時間、狀態都能判斷個八九不離十,屬於比較容易處理的哭。

2、其次,特殊情況需要及時回應

如果寶寶有腸絞痛,或者正在生病、剛接種完疫苗等特殊時期,是需要及時回應的,這時候寶寶很難受,需要父母的安慰,就像咱們不舒服時候,就算是一句「多喝熱水」也比完全沒人理舒服不是嗎?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腸絞痛會出現相對長期的睡眠問題,生病和疫苗後睡眠變差都是階段性的,我們在這個期間內可以及時回應、多一些安撫的措施,但當寶寶痊癒以後,要儘快調整回應方式,避免寶寶養成奶睡、抱睡的習慣喲。

第三步:可以延遲回應的情況

1、接覺

我們之前說過,小嬰兒的睡眠周期是45分鐘左右就會有一次接覺期,那麼,在低月齡時期,寶寶自主接覺的能力不強,往往都需要爸爸媽媽的幫助。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嘗試延遲回應,目的是為了讓寶寶最終學會自主接覺

首先,我們要根據時間和狀態,判斷寶寶的哭泣是因為到了接覺期還是屬於飢餓、大小便等情況。

其次,我們根據寶寶的月齡情況進行回應,低月齡的寶寶可以回應得及時、頻繁一些,大月齡的寶寶則可以先觀察,特別是出現哼唧這種情況時,寶寶睡得迷迷糊糊地,也沒徹底醒來,有時候哼唧幾聲,翻翻身就又睡著了。我們可以先看看寶寶能不能自主接覺(當然,別讓寶寶發現我們在旁邊,躲起來或者裝睡),如果寶寶哼唧到徹底清醒,大哭無法收拾,我們再進行干預。

最後,白天接覺的難度要高於夜間,因此白天也可以多回應,夜間多觀察

2、不良睡眠習慣調整期

有的寶寶睡眠情況比較糟糕,爸爸媽媽正在運用一些睡眠訓練法進行調整,那麼這種時候,是否回應就要根據睡眠法的建議來操作,避免標準不統一,造成寶寶混亂、喪失安全感,反而有可能加重睡眠問題。

第四步:回應時注意事項

1、安撫力度就低不就高

回應時講究安撫力度的選擇,能只抱著就別走來走去搖著,能拍拍就別抱起來,儘量只給到寶寶些許安慰就好,不要主動提高寶寶的期待,安撫力度逐漸減小的過程,其實也就是寶寶學會自主接覺、自主入睡的過程。

2、爸爸媽媽要輪流上陣

寶寶不是媽媽一個人的寶寶,同樣,育兒也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

爸爸一定要多多上陣,特別是在睡眠問題上尤為重要。因為很多寶寶的夜醒都與吃奶有關係,不管餓不餓,先來上一口再說——這種行為就很容易養成奶睡的習慣,給媽媽造成很大的困擾。

但是寶寶絕不會期待爸爸給他喂奶,因此當醒來遇到爸爸安撫時,寶寶也會主動放棄對吃奶的期待,從而更容易接覺、更容易養成好的睡眠習慣

3、不要只依賴一種安撫方式

和上面提到的爸爸參與安撫的原理一樣,如果寶寶每次醒來都是吃奶,那麼他就會認為,接覺和吃奶是密不可分,但如果我們多採用一些方式,比如拍拍、抱一抱、拉拉手、爸爸抱抱……寶寶漸漸就會明白,睡覺並不是一定要奶或者一定要抱才行,各種情況下我都可以繼續睡覺——這樣更有利於寶寶學會自主入睡。

第五步:接受個體差異,自己的寶寶自己最懂

最後,我們要摸索寶寶的特性,接受寶寶的個體差異,選擇最適合寶寶的安撫方式。

就像我們每個人性格不同,有的人喜歡獨處,有的人喜歡熱鬧,有的人是急性子有的人是慢性子,其實寶寶從出生伊始,也擁有不同的性格特點。

有的寶寶自我安撫能力很強,特別是天使寶寶類型,睡覺完全不需要操心,自主入睡、自主接覺毫無壓力,這時候過於多地去安撫,反而會被認為是一種打擾,讓寶寶煩躁不已。

有的寶寶特別依賴父母的安慰,像高需求寶寶的情感需求比其他孩子都要高,在睡眠問題上也是一樣,他們需要隨時確認父母是不是在身邊,那針對這種寶寶,及時安撫可能效果就更好——及時地幫助他維持住困勁兒,拍拍抱抱一會兒就能繼續睡覺,如果放任他哭泣,則有可能越哭越清醒、情緒越來越崩潰,最終鬧得大家都沒發休息,還導致諸多睡眠問題。

所以說,自己的寶寶自己最懂,最適合寶寶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


寶寶哭到底要不要抱起來回應,這個問題很難一刀切地回答。拋開各類或理智或親密的育兒法不談,我一向主張以媽媽和寶寶的感受為出發點——

如果你和寶寶覺得沒問題、不困擾甚至很享受,那及時回應、抱睡甚至奶睡都是沒問題的。

但如果你覺得疲於應付、焦頭爛額,寶寶也睡眠不好情緒變差、生長發育放緩,那我們就要根據睡眠訓練法的建議進行調整了,讓寶寶和媽媽都回歸到一個彼此能接受的範圍中來。

不管怎樣,放輕鬆一點,不要焦慮,這是一個磨合的過程。

加油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RBRa20BJleJMoPMmCQ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