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有一個重要概念:迴向。佛教徒在念佛、念經後,總要念誦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迴向偈》)
那麼什麼是迴向呢?為什麼迴向這麼重要呢?
「回」就是迴轉,「向」就是朝向,「迴向」的意思是修行者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功德,迴轉給一切眾生,這麼做可以使修行者自己趨入菩提涅槃。
關於迴向的分類,不同宗派有不同的說法,比如:
慧遠在《大乘義章》中將迴向分為三種:菩提迴向,迴轉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的一切種德;眾生迴向,迴轉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法,給予其他眾生;實際迴向,迴轉自己的善根,以求平等如實法性。
華嚴宗認為有十種迴向,分別為:回因向果、回劣向勝、回比向證、回自向他、回少向多、回自因行向他因行、實際迴向,即回事向理、回差別行向圓融行、回世(世俗事)向出世(求佛道)、回順理事行向理所成事。
凈土宗認為有兩種迴向:往相迴向,將自己過去及今生的所有功德迴向給眾生,希望與眾生共同往生凈土;還相迴向,往生凈土後,生起大悲心,慈航倒駕,再回到娑婆世界教化普度眾生,希望與眾生共成佛道。
但是,不管理論上講迴向分為多少種,只要記住迴向是將自己修行所得的一切善根功德,都迴轉給眾生,就可以了。
所謂悲,就是大悲心,願意普度一切眾生。
中國漢地的佛教屬於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之所以自稱「大乘」,是因為強調「自利、利他,利益一切眾生」,是能夠裝載、度脫一切眾生的、無限大的運載工具車。迴向是將自己的功德迴轉給一切眾生,希望能和一切眾生同成佛道,因此體現了大慈大悲的大乘佛教精神。
所謂智,就是般若智慧,就是領悟諸法皆空的智慧。
因為明白諸法皆空的道理,所以不執著於修行的功德果報,將其迴向給眾生,這體現了修行者的般若智慧。所以《華嚴經》中說:
不以取著業故迴向,不以取著報故迴向,不以取著心故迴向,不以取著法故迴向,不以取著事故迴向,不以取著因故迴向,不以取著語言音聲故迴向,不以取著名句文身故迴向,不以取著迴向故迴向,不以取著利益眾生故迴向。(《華嚴經·十迴向品》)
佛教認為,拜佛、念經、修行是有功德福報的,但是很多人執著於這個功德福報,把拜佛、念經、修行看作是同佛菩薩做交易,他們去寺院拜佛,就是為了獲得現實的利益,這樣的人根本沒有佛學智慧,也無法領悟迴向的作用。
「悲」和「智」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也是涅槃解脫的關鍵所在。所以對於佛教來說,迴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