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唇乾燥起皮不是上火,可能是津液不足!教你3個小方法有效應對

2019-11-01     羊爸爸育兒

文 | 杜陽

收到好幾條留言問:秋冬季來了,嘴巴總是會幹,有什麼辦法可以處理一下呢?

好嘞,咱們今天就來說說這個嘴巴乾的問題。

「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開」,寥寥幾個字,一幅美人面似在眼前。我是個不化妝的人,可是偶爾吧,畫個眉毛,搽個口紅什麼的,整個人的氣色感覺就不一樣了,足以證明眉眼及嘴唇在臉上的重要性。尤其是嘴巴,簡直是一個人精氣神的凸顯。

嘴唇很能反映一個人的氣血狀態

中醫講望聞問切,那個望,顧名思義,就是看。你去看醫生,在踏進診室,與醫生目光交匯的剎那,診療就已經在開始進行了。你的形態、你的面貌,你的身材,你走路的姿勢等等,在醫生眼裡,都是診療的一部分。

那我們知道,有些經驗豐富的醫生,還沒等你開口,他都已經將你的身體情況摸清個四五分了;等到一搭脈,一看舌頭,七八分有數了;再一問診,好,整個就瞭然於胸了。在望診中,這個望面是最直觀的,包括面色、眼神,還有我們的嘴巴。

脾,是氣血生化的來源,中醫講脾開竅於口,脾主肌肉,所以咱們的嘴巴是很能反映一個人的氣血狀態的。

嘴唇飽滿,嬌嫩欲滴,紅潤光澤,那很明顯呈現出的是一種健康的狀態。但是如果一個人嘴唇顏色有部分偏暗,我們就要考慮是不是體內有瘀滯,也就是氣血循環不暢,有堵著啦;如果嘴唇顏色很淡,那我們就要考慮是不是有氣血不足了。有的出血病人或者女性經期出血量大的,表現就很明顯,近似於我們說的無血色。

嘴唇乾也是津液不足,與脾、肺、腎都有關

如果一個人的嘴巴很乾,那我們考慮的是津液不足,也就是到達嘴巴的水分不足,不能將嘴唇皮膚滋潤到。身體與津液疏布有關的臟腑不只是脾,還有咱們的肺——肺朝百脈,通調水道;還有腎——腎主水等等。所以嘴巴乾的問題,就不只是我們常規意義上的缺水或者上火那麼簡單了。

秋冬季節,因為氣候的影響,氣溫和濕度都會降低,氣候會有偏涼偏燥的特點。人體也跟著季節在變化,外界偏燥,人體也會偏燥。所以,才有了秋冬季節注重滋補的說法。從適應氣候大環境的養生觀點來看呢,這個是沒問題的。但是,我們也經常強調在大環境下的個體化。因為每個人的體質有不同,對外界的適應能力也有不同,所以人體的表現也各有不同。

就拿秋冬季節乾燥的這個特點來說,有的人是偏涼燥,有的人是偏溫燥,而有的人是因為體內濕邪困阻津液不布散表現出來的燥,那不同的表現,處理的方式就會有不同。

水都被凍住了,會幹燥

有人認為嘴巴干是因為上火了、有熱了,所以會買一些清火的藥。但是,吃了後即便開始拉肚子,也沒有見嘴巴乾的問題緩解。那這時候你去看他的舌頭,往往舌頭淡紅或者有點偏白,舌苔是白白的,舌頭可能還是水水滑滑的。

這種就不是真的缺津液,而是因為體內有寒,使得津液不能正常往外布散。即便口唇很乾,你問對方想喝水嗎?對方會告訴你,想讓水潤著舒服點,但是並不是真的想將水喝進去。

為什麼體內有寒,卻覺得口乾唇乾呢?這就有點像冬天裡的河道,雖然有水,但是溫度太低,流速又不快,所以結冰。人體的寒熱是跟人體自身的能量有關係,也就是中醫講的陽氣,火熱,身上的陽氣不足,火力不夠,就不能推動津液的運行,那就會出現津液不能疏布到身體的某些地方,有的人是覺得口乾唇乾,有的人是眼乾,有的人是皮膚干。

這個時候,我們要的不是清火,而是驅寒。把人體的陽氣提升上來,讓身體那團溫熱的小火苗能夠燃燒的更旺些,以此提供足夠的能量推動全身津液的運行,去營養到全身各處。

廢水太多,能用的水太少,也會幹燥

我們知道燥跟濕是一對反義詞,所以很多人會覺得說自己既然都乾燥了,那就是身上水分不夠多嘛,所以很自然就會想到要去補充水液,要吃點什麼潤的東西。

但有的人的乾燥,反而是因為體內濕邪比較盛。別覺得驚訝,在人體啊,就是有這麼神奇的存在,有的是體內越濕,外面就越干。想不通?其實很好理解。每個人身體的水分幾乎是固定的,但是,有的人就很滋潤,有的人就很乾癟,為什麼?

中醫把身體能夠充分利用,用來滋養身體的那部分水成為津液,那不能成為津液的就是廢水。廢水多了,津液就會少了。一條小溪流,如果水是流動的,有生命力的,我們會發現周邊的草木都會很茂盛的,涓涓細流潤物無聲;但是若是只是一汪渾濁的死水,那河道周邊就會少了生機。在人體也是一樣。

濕濁太多,郁久還能化熱,全身的津液都被困住了,所以會出現乾燥的現象。那麼我們的處理不是往裡面再加更多的水,而是要讓濕濁化開,讓津液重新流動起來。

有效應對秋冬季節嘴唇乾的3個小方法

1. 有燥邪,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火太旺導致水被燒乾了。

那麼我們的處理方式就是補充津液。這類情況,秋冬季節要吃一些滋潤的東西。秋季的時令瓜果很多都用補津液的作用,比如梨子、柚子、橘子、山藥、百合、蓮子、銀耳、蓮藕、白菜等等。這裡尤其給大家推薦的就是蓮藕湯和蓮子百合湯。對啊,對於蓮,我有種特別的鐘愛呢。

藥物的話,在對症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養陰清肺口服液、秋梨膏、川貝雪梨膏等都是用於養陰潤燥的。

減少津液的耗散也很重要。中醫講秋收冬藏,到這晚秋,我們就要有意識將我們的陽氣往內收斂了:比如早睡,比如日常養生運動要少出汗等等。

2. 有濕邪,也就是我上面說的濕比較多。

如果是寒濕,比較好判斷的就是看舌頭:舌質淡紅,舌頭上水分很多,或者看著胖胖的,舌苔呢是白膩的,那就可以用藿香正氣口服液或者香砂養胃丸。飲食上,我們可以考慮買點藿香、白蔻、砂仁、陳皮、白朮、茯苓、甘草、生薑熬點茶水和一下。

分不清是寒濕還是濕熱的人,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讓自己動起來。不要當「座機」,成天能坐絕不站著,能躺絕不坐著,濕就很難被趕走。每天上午散散步,晚上睡前泡泡腳,都很好。

3. 有寒邪,體內的水都被凍住了流不起來。

體質偏寒的人,有個特點就是手腳比正常人涼,容易怕冷,明顯比別人穿得多,稍微吃點冷的就肚子不舒服等,舌頭呢是淡紅或者淡白,舌苔是白的。總之感覺就是能量有不足。

這種就千萬不要再去清火了,越清嘴巴越干。反而要吃點溫熱的。比如中成藥有附子理中丸,就是溫中健脾的;桂附地黃丸,溫補腎陽的。飲食上,我們建議一定要嚴格忌口生冷的東西,儘量選擇非寒性的溫熱食物。非藥物的療法,可以考慮艾灸,灸下自己的關元穴,湧泉穴。

最後,再說說緩解嘴唇乾的法子

1.將豬油塗在嘴巴上,效果特別好,有的人晚上塗著睡一覺,第二天早上就有明顯緩解。

2.蜂蜜塗唇,也有很好的滋陰潤燥的效果。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轉發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哦!關注羊爸爸,教你實用的育兒知識,陪你健康養娃,用中醫的方式健康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FCcNm4BMH2_cNUgrp1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