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從小學到大學都十分優秀,工作後卻越混越差?核心就4點

2019-11-03     彪悍貓先生



大學畢業是人生的分水嶺,上學階段的優秀並不能保證一個人參加工作之後的順風順水。剛剛步入職場的朋友們需要非常透徹的理解一些適應社會與職場生存發展的理念,更應該接納一些求學階段與就業階段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的本質差異。



01 以前學習成績差的人,在職場上發展得順風順水


上周有一天晚上,我們幾個初中同學去燒烤檔宵夜。當晚,我們喝啤酒,吃燒烤,聊聊天,玩骰子,突然,從廚房裡走出一個老闆模樣的人,大肚腩,脖子還掛著一條粗金鍊,他每到一桌面前都寒暄幾句,遞煙敬酒。


他走到我們那桌時,我們這群同學都吃驚了!


他不就是我們初中最調皮最壞的那位同學阿東嗎?記得當年他上課睡覺,作業不做,逃課,打架,不學無術。現在卻做了大排檔的老闆,而且,我們打聽到,這家大排檔已經是做到連鎖級別了,不止在當地有店,還有其他縣城都有分店。當年那個不讀書的同學,比我們混得還好。


相比之下,我們這群聚會的同學當中,有以前做學習委員的,有當學生幹部的,有學生會的。他們畢業出來後,都安安分分地進公司,拿著月薪四五千元的工作,還比不上一個學習成績差的同學,這真是無地自容啊!


後來,我分析了一下,為什麼讀書時期成績差的人可以越混越好,而成績很優秀的人,到了社會就混得不一定很好呢?



02 學歷只是進入職場的敲門磚,並不代表你的能力和經驗


說句不好聽的,有些學生是高分低能,有些是低分高能。那麼,既然你是屬於從小到大讀書成績優異的高分者,那你能不能保證你是高能者?這個需要你好好考慮一下的問題。


讀書好只是你取得什麼優異的成績,獲過什麼優秀的獎項。而是證明你有不斷往上追求知識、探索的渴望和動力的,就是你出來社會後的經驗值和能力值。起點高,不代表後勁足,心態才是關鍵。


到了社會,一切歸零,從頭開始,你和其他人的起跑線都是一樣的。


每個人都知道「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可在剛剛離開大學、步入社會之時,往往沒有樹立一個觀念:自己進入了一所新的社會大學!這所大學裡有太多的知識、技能、理念是需要重新學習的!


在社會大學裡,有太多新的學科需要去研究、學習。而且這些新的學科不可能單單靠自己的感悟就能掌握!之所以很多人上學階段非常優秀但在社會大學裡混的很慘,就是因為根本沒有沉下心來研究、學習社會大學的眾多學科!自然不會有「好成績」。


而且,大家要知道一個社會大學中比較殘酷的法則:社會大學裡很多地方沒有「及格」的概念!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成就是成,敗就是敗!


因此,所有參加工作不久的朋友們,別以為自己大學畢業了就可以施展拳腳了。你剛剛開啟了另一端學習之旅!




03 學校里沒有人情世故,職場中必須要重視多元文化


求學階段,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相對而言是非常簡單的。特別是同學之間,沒有任何的利益衝突,沒有太多事務的互動,這決定了求學階段不需要太多的精力來思考這類問題了。


而社會、職場就要複雜的多了。單單依靠自己求學階段的理解、感悟就像在職場生存、發展,是遠遠不夠的!


特別是求學階段,與我們互動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同齡人!而且是學歷、所學專業知識相同的同齡人!而一旦進入社會,你身邊的同事、領導、朋友,就與上學階段有了本質性的差異。


年齡不同、崗位不同、級別不同、教育經歷不同、社會閱歷不同、價值觀不同、家庭環境不同、收入狀況不同,面對差異巨大的同事、領導,上學階段形成的思想、為人處世理念、個人行為習慣等等往往是行不通的!


加之這個時代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24歲的年輕人與34歲的職場人,在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個人愛好、習慣等等方面也會有巨大的差異!因此,作為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此時最需要 的就是潛心學習、研究、揣摩這個社會的人情世故!


另外,不要把你私生活的那套帶到職場,職場中的重大原則就是效率原則,你一切行為都應該指向你的工作效果。撒嬌賣萌、一驚一乍、眼淚攻勢……這些行為只會讓別人覺得你很不專業。


人確實應該有自己的觀點、主張、個人看法、個人價值觀,但更要清楚:你作為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如果不能融入、適應這個全新的環境,你連生存的機會都沒有!更不要談發展了!




04 無論何時,要習慣每天學習,不把學習當負擔


很多人大學畢業後, 就不再學習了。有些人好一點,但除了工作中需要用到 ,也不再學習別的。


因為大部分是對學習是持有以下態度的:

學習有毛用啊 ?你學了十幾年了,現在怎麼樣了 ?別傻了, 那些有錢人是看書看來的麼?學習改變不了命運...學習太累了,學習是反人性的...不知道學啥啊 ?我光工作都 累死了,還學習? ?飯都吃不起、房都租不起,還投資學習? ?


因此,要麼不相信學習真有用,要麼覺得學習是負擔懶得學習,要麼捨不得投資自己學習,畢竟很多人連買書都覺得貴。


為什麼說要讓學習成為每天的習慣呢?


簡單舉個例子:

一個人習慣了每天閱讀兩個小時,折算成讀書的話,就算讀30頁,那麼他平均10天就能讀一本書,一個月讀3本,聽起來不多,一年也有36本書。


如果一個人大學畢業後,有這個習慣,三年後他就至少讀了108本書。這時候你心血來潮,想讀書,你怎麼跟上面這個人比,你想在一年內趕上他,即你需要在一年內讀144本書(因為這一年人家也要繼續再讀36本),那麼你需要兩天半讀一本書,你大概需要一天讀100頁。


一天讀100頁,不難。每天這樣,乾死你。且閱讀效果很差。而人家,只需要輕輕鬆鬆每天讀2小時。這就是習慣的力量。


我上面只是拿讀書舉例,讀書是學習非常重要的部分。學習還包括,聽課,學一些技能,練習自己的某些能力等。


一個習慣了每天學習的人,註定會越混越好,但一定要注意:它是時間的朋友,它需要持久的積累,也需要習慣延時回報。


總之,一個人把學習當成了習慣,每天,5年,10年,在時間的長河裡,他一定會逐步勝出。



05 保持你的疊代思維,不要被存量綁架


一個人把自己該掌握的知識技能都掌握了,進入到了一個最舒服的狀態:把自己做成了個流水線上的重複工作者。


一旦進入到,所在的領域的新技能、原創技能等陌生知識範圍,他就會痛苦,因為打破了舒服狀態。所以,很多人不願打破舒服狀態,就一直守著存量技能,在裡面混水摸魚。殊不知,進入新的成長知識領域,你覺得難受痛苦,不能適應的時候,其實是你進入一波新的成長周期的標誌。


那疊代思維又是什麼?


永遠不滿足於自己現有的知識與技能存貨,永遠試圖在這些存貨的基礎上增加新的能量。


說白了這種思維就是:居安思危,永遠會先考慮下一步。



只要你有疊代思維,就可以把自己一直往前推,一個人就算走得慢,但他不停滯,他依然可以走得很遠。


優秀的人大多都有這種特質,為什麼?因為他們總是在接觸更優秀的人,每一次接觸,都能在別人身上看到一些努力的方向,所以就容易一直有激情。


職場是個殘酷又現實的地方,比拼的是資源、實力、業績。


第一,資源,如果你後台硬,上頭有靠山,那麼你在公司里的日子就好過,出了問題領導也可以替你擔著;

第二,實力,這很簡單,到一個公司,某項技能就你會而別人不會,那就是靠本事立足,別人自然對你刮目相看;

第三,業績,有業績保障你才有話語權,才可以兌現你自己的「身價」;也就是說,你這個人「值錢不值錢」是用業績來說話的,而不是「履歷」來說話!


想明白這三點,你就知道過去讀書時的光環,那只是敲門磚了,後面的路需要你重新走出來。


END


本文來源:公眾號@彪悍貓先生(ID:BHMaoXianSheng), 作者懸崖上的貓。

這裡是100萬職場人的逆襲驛站,運營者懸崖上的貓,資深媒體人、設計師,從思維到技能,只寫最接地氣的逆襲乾貨,讓你一路逆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ErzMm4BMH2_cNUgX2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