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小孩自言自語,被萌翻!抗挫折能力有多重要?

2019-09-24     神奇麻麻在哪裡

瓜媽說:

我最近被一個4歲小男孩吸引了,在Youtube上看到爸爸分享他學習冰球的過程,小朋友一直用自言自語的方式,教科書級完美示範了「如何在挫敗中自我鼓勵」!又萌又燃!

剛進入冰場滑行的時候,他一直「一二、一二」地數口號,幫自己控制節奏和腳步;



因為還不熟練,他常常摔倒。但摔倒了也不氣餒,他很擅長安慰自己,「I`m ok,it`s ok」;(我沒事,沒事)

當發現自己落後其他人很多時,又對自己說「OK, fast as I can! (好的,盡我最大努力)」,然後重新讓自己投入練習。

再次摔倒。他自我調節,「我需要睡(休息)一下」!然後躺在冰上休息。不過,也就幾秒鐘的功夫,他就一邊「OK、OK」地給自己打氣,一邊像條魚一樣,打個挺就翻身爬起來了……


每當自己表現好的時候,還會及時給自己肯定!「我做到啦!」、「我贏啦!」




他甚至還會通過一些無關痛癢的「發怒」來幫助自己宣洩挫敗的情緒。

一次跌倒後,他發出奶聲奶氣的怒吼「啊,啊,啊~」,然後大罵「Let me go, you old fat can!(讓我走,你個老胖罐!)」,太可愛了!

沒人知道「Old fat can」是個什麼東西,也許就是他亂造的一個詞,但這個詞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他打敗了那個正在萌芽的放棄的念頭……

看完很有感觸。面對枯燥的、極具挑戰的體育訓練時,全程充滿正能量,完全沒有「我不行、我不幹了」的抱怨,這種超高的「抗挫力」,對於一個僅僅4歲的小孩來說,顯然不是一種天賦,而跟父母的影響有很大關係。

幫孩子建立信心,空喊「加油」沒用!

很多媽媽陪玩的時候會發現,寶寶抗挫力不佳,稍微難一點的玩法就抗拒、發火。其實孩子的一種畏難心理在作怪,是他們缺乏克服眼前困難的信心。所以,孩子遇到挫折,父母怎麼幫他建立信心是關鍵。

我印象很深一次瓜瓜的抱怨,是我給他玩60片的拼圖時。

瓜瓜在大家印象里一直是拼圖小達人,但是這其中有技能反覆的時候,每次遇到瓶頸,他也會發怒。

那天我下班回家,一進門就聽見瓜瓜大喊「太難了!我不會!我不玩!」

接著是瓜奶奶的聲音「不會我們才要多試啊!你最棒了,加油!」

可瓜瓜就是不認帳,「我不會拼,我不拼了!」然後跑出房間。

我知道瓜奶奶給瓜瓜的加油是想讓他有信心,可是這種沒有任何實際幫助的一句「加油」,對孩子來說不僅不能「鼓勵」,反而會成為「壓力」。就好像在說,如果學不會,就是你不夠加油,不夠棒。在這樣的壓力下,孩子反而會更加「縮手縮腳」。

所以,這時候不是加油鼓勁兒的時候,而是要實打實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把注意力從「失敗的情緒里」轉移到「思考怎麼解決問題」上。

我放下包,轉身先跟瓜瓜共情:「你其實很想拼好,但是試了幾次發現太難了,你不會,是嗎?」

聽我這麼說,瓜瓜馬上委屈地狂點頭,眼淚都快掉下來了。我抱著他說,「那我們先吃飯,吃完飯媽媽幫你看看,我們到底用什麼方法,才能拼好,好不好?」

吃完飯,瓜瓜的情緒好多了。自己小跑著到書桌叫我,「媽媽,你快來幫我呀!」

我讓瓜瓜先找到拼圖的四個「角塊」、接著再根據角塊找「邊塊」,然後根據圖案一片片拼完(當然每一副拼圖的拆解方法可以不同)。這樣拆解目標、分級難度之後,對瓜瓜來說就簡單、易上手了。他開心地拼完,然後還學著我的樣子,去給奶奶當老師,教奶奶拼!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一遇到事兒就崩潰,不肯再試,不是他們太脆弱,而是我們父母,有沒有真的帶他們一起走過這樣一個「拆解問題、逐步擊破」的過程。

只有幫孩子跨越挫折,他才能獲得力量!

曾經聽過一個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兒童心理專家田宏傑的演講,講爸媽應該如何幫孩子跨越挫折、讓孩子獲得力量,她提到一個心理學著名的冰山理論

我們整個人就像冰山一樣,冰山浮在上面的部分是行為與情緒,冰山以下是我們的心理需求


比如瓜瓜在行為上說「我不會,我不要學!」,實際上,是在說「拼不好,這真的讓我很沮喪」。

我們要「看到」冰山下面孩子真正的「心理需要」,如果盲目想用「加油」把沮喪感拿走,就會讓孩子覺得無能。

所以,我對瓜瓜說,媽媽幫你看看哪裡遇到了問題,然後幫瓜瓜把「困難」一步步拆解,陪他一點點克服,跨越這個讓他「沮喪」的挫折。

田宏傑博士說:

與沮喪一起被壓抑的還有無能感和力量感,我們只有幫他跨越挫折,他才能夠獲得力量。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心理免疫,說的就是碰到困難,解決掉它,下次再碰到相似的困難,人們就有信心能克服它,不再害怕了。

最後我想說,我們自己的心態也很重要,不能害怕讓孩子經歷「挫折」。很多時候,父母的容錯度過低,是孩子害怕挫折的一個重要原因

楊瀾在一次採訪中說到,她的女兒先是在一所公立小學讀書,然後又去了國際學校上中學。一次她問女兒,兩種學校的教育方式有什麼不同?

女兒想了想,說在本地的學校,老師總是讓我們「別」犯錯誤;在國際學校,老師鼓勵我們「不要怕」犯錯誤。

這句話引起她的思考。為什麼我們這麼害怕犯錯誤?因為犯錯就意味著失敗、輸。而太多家長,不願意看到孩子輸。

可成長就是一個不斷在錯誤和教訓中習得經驗的過程,孩子在反覆經歷挫折的過程中(能產生嚴重的、無可挽的回後果的錯誤除外),習得應對的技巧和能力。讓孩子擁有那些基本經歷,讓他們苦惱、失敗、然後再站起來,其實是幫助他們成長的好方法。

《失敗的禮物》一書的作者傑茜卡·萊希同時也是一名教師,她在書中說:

一年又一年,我『最好的』學生,也就是最快樂、最成功的學生,都是這樣的:父母允許他們失敗,讓他們為失誤負責,面對錯誤時,鼓勵他們盡力而為。

我們作為父母,重要的是調整「結果心態」,不以成敗來評價孩子,而是專注於孩子的進步和成長。

瓜媽最後說

視頻中的4歲男孩,生活中一定經歷過很多次類似的崩潰時刻,只有反覆經歷挫折、戰勝挑戰之後,孩子內心才能獲得真正的信心。即使當父母不在身邊,這種信心也已經內化成自身的一種能量,讓他不再害怕、不再沮喪,始終有安慰自己、激勵自己的力量,對自己說,「I`m OK!」

當然,除了在行動上,幫助孩子戰勝困難,在認知上,我們也要幫助孩子意識到,錯誤或失敗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任何一個人生賽道上,都是有人贏,就有人輸。

如果孩子正在經歷挫折,告訴他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好,只是方法不對或者有其它客觀因素影響,只要調整戰略,就有可能贏。

挫折本身不可怕,而如果我們在孩子遇到挫折時,沒有給予足夠的愛和支持,才是最可怕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AEcY20BJleJMoPMYP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