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搞出的理論,首先要為中國人服務。——吳仲華
不管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企業要想得到發展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然而近些年我國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讓他們前往海外繼續深造之後,便放棄了本國的國籍。有一位中國姑娘叫莊小威,從小成績就拔尖,15歲考上了中國科技大學。40歲身兼三個院士銜,成為哈佛大學雙聘教授。有著如此成就的她卻選擇加入了美國國籍,令人不解。
極高的學習天賦
1972年,莊小威出生於江蘇南通一個高知識分子的家庭中。她的父母都是中科院的一名科學家。她的父親曾經寫過一本經典的空氣動力學著作《流體力學》。由於父母工作繁忙,沒有多餘的時間照顧她。在她出生後不久就跟隨著爺爺奶奶在老家生活。
在爺爺奶奶家待了5年之後,5歲的莊小威也到了上學的年紀,父母就將她接到了合肥中國科大。平日裡父母在工作之餘教導她讀書認字,爺爺奶奶在她三四歲的時候也曾詢問過她的父母是否要讓她上幼兒園,然而父母卻認為沒有必要上幼兒園。
在父母的一番指導之後,莊小威直接進入了科大附小二年級。雖然莊小威沒有上過幼兒園,但是在父母的指導之下,她的成績絲毫不遜色於比她大一、兩歲的同級小朋友。不知道是不是基因的原因,莊小威的學習能力特彆強,僅用了一年的學習時間,她的成績就在班級的前列。
上了初中之後,她就聽從父母的建議,經常參加一些知識競賽。她曾獲得全國中學生數理化競賽第一名,除此之外,在其他的競賽中她也獲得了極其優異的成績。由於成績優異,她進入了中國科大預備班,來到北京景山學校上了半年的課。
在她13歲的時候,父母為了方便照顧她讓她從北京景山學校轉入了離家比較近的蘇州中學首屆中科大少年班預備班。僅僅只學習了兩年的高中知識,她在1987年就直接參加了高考。最終憑藉著600多分的成績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那一年她15歲。
同學眼中的小學生
進入中國科技大學之後,她發現了不一樣的知識海洋。她所學習的專業是物理學,在期末考試時她的理論力學、統計力學、電動力學、量子力學這4門專業課獲得了滿分。她在力學方面受到了父親的影響,她父親從小就經常跟她講力學的相關知識,所以學習力學對於她來說毫不費勁。
莊小威在父母的教導之下,從小就養成了鑽研探索的精神,在學習上遇到問題之後,她第一時間不是去詢問老師,而是選擇自己想方設法獨立攻克難關,爭取做到舉一反三。雖然她的年齡很小,但是她的好成績卻也讓她成為了學校里的小學生。
19歲的莊小威從中國科技大學畢業之後,聽從老師以及父母的建議,決定赴美留學。她來到了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當時楊振宇就建議她學習實驗物理,畢竟實驗物理更具有挑戰性。莊小威也發現實驗物理更符合她內心對物理研究的想法。
當時誰也沒想到未來莊小威會有怎樣的成就,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利克分校學習了5年之後,她拿到了博士學位。生活並非一帆風順,博士畢業之後的莊小薇本來想前往史丹福大學物理系當一名助理教授,令她沒想到的是,史丹福拒絕了她。莊小威十分難過,但她也沒有將這一次的失敗放在心上。
華人女科學家
為了繼續深造,她進入了史丹福大學成為朱棣文教授的一名博士後學生。誰也沒想到的是,她在進入史丹福大學之後,卻選擇了生物化學學科交叉的研究領域。當時她的博士後導師朱棣文教授,認為她的物理學已經讀到了博士,已經接觸到了世界級的物理知識,人生需要挑戰,化學生物學科交叉研究領域在未來將會成為發展的主流,對其進行研究也更加有意義。
莊小威除了在高中接觸過生物化學這兩門學科之外,上了大學以及博士期間,都從未有過多的接觸。面對周圍的眾多學霸,她就像是一個蹣跚學步的新生兒。為了能追趕上別人的腳步,她花費了比別人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跟蹤分子行為的實驗中。
做了4年的實驗之後,她進入了哈佛大學化學與生物學系擔任助理教授。邊工作的同時邊對分子進行研究,她在2003年發表了一篇單個分子特性的論文。憑藉著這一篇論文,她獲得了麥克阿瑟天才獎。這個獎項主要是表彰在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創造性人才,莊小威也成為了第一個獲得此榮譽的華人女科學家。
從這個華人女科學家獎中就可以得知,莊小威當時已經加入了美國國籍。莊小威曾經回應過自己加入美國國籍的原因,是因為美國給予了科學家更大的發展空間以及舞台。在那裡進行學術研究,相對自由,加入美國國籍主要是為了能更方便工作。
身兼三個院士
在哈佛大學擔任助理教授的第3年,34歲的她就被聘為哈佛大學化學和物理雙學科教授,並成立了莊小威單分子生物物理實驗室。同年,莊小威實驗室發明了隨機光學重建顯微法,該方法極大地促進了生物醫學的研究。
2011年莊小威憑藉著在生物物理方面的貢獻,獲得了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第2年就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以及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雖然莊小威早已加入美國國籍,但她從未忘記自己是中國人。
在國家需要幫助的時候,她義不容辭地來到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擔任講席教授。除此之外,她還努力推動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的建立,並積極與之開展合作研究。在國內組織了多次高水平的學術會議,啟發大量青年學子對科學研究的熱情,最終成為了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她在40歲左右的時候就已經是身兼三個院士的生物物理學家。她在學術上的成就令人敬佩,然而她放棄中國國籍,加入美國國籍也不禁令人感慨,雖說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籍。為何如今我國的很多優秀人才選擇加入外國國籍?這也是該反思該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