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唐代的士人群體對「郎官」這個官職格外熱衷?

2021-04-11     左岸楓

原標題:為何唐代的士人群體對「郎官」這個官職格外熱衷?

「郎官」這個名字其實在戰國時期就存在了,是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等重要官員的統一稱呼。到了唐朝時期,用「郎」取名字的官職範圍又逐漸擴大至員外郎、著作郎、起居郎、秘書郎、校書郎等等官職。

偏偏在唐代幾乎所有的士人都對「郎官」這個官職十分熱衷,那麼為什麼唐代的士人群體有如此統一的郎官意識?

「郎官」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

  1. 「郎官」可以滿足士人的政治理想

郎官在唐代並不是很重要的官職,按照當時的官階來算的話,就是一個中等或者中等偏下的官職,那麼為什麼唐代幾乎所有的士人都對此官職如此熱情?其實,這個官職代表了當時普遍文人的一個美好的政治理想。

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憑藉著自己的政治優勢,將朝廷中的各個重要官職進行了全方位的壟斷,使得大多數寒門出身的能力者根本沒有機會為朝廷服務,貢獻自己的價值。隋唐時期,官府正式改變之前的選官標準,以分科考試的科舉制代替了世家控制的九品中正制,使得社會上階層可以正常流動,不具有凝滯性

這個時期的士人的主要價值觀也發生了變化,之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價值觀,主要是高貴的世家身份,閒雲流水的隱居生活,和高深莫測的玄學等,這些成為評判一個人究竟是否是一個優秀士子的標準,若被一些名家評判優秀的話,那麼這樣的人絕對會在士族中出名,並且備受人們的尊重。

但唐朝時期的價值觀並不是如此,唐朝由於文化的包容和多樣性,對於門第並沒有太過苛刻的要求,反而在文學上和詩詞的創作上有極高的要求。一個人有多少才能成為評判這個人是否是一位優秀士人的主要標準,當然這已經是極高的要求了。但是這並不是最高的,最高的士人要求是能夠在政治和自己的學術上都能夠有所造詣,所以最高的士人要求就是——郎官。

唐代的士人都是學經學,學儒家思想出身,自然腦子裡面奉承的也是儒家的一些學說。儒家學說認為,人要積極地入仕,但在入仕的過程中要保持自己內心一定的修養,既要為朝廷做事情,為國家做貢獻,也不能在政治的俗世紛爭中,忘記自己的本心和基本的君子修養,故要求士人,學子應該「仕」和「隱」兼得,「仕」就是用自己的才能為國家造福,為社會做貢獻,「隱」就是要在家裡頻繁閱覽藏書和一些重要的文書,保證自己心靈上的純潔,保持基本的君子修養。

所以在當時的士人群體看來,郎官就是實現最好的理想的官職,因為郎官的官職並不大,可以參與國家的日常事務中去,不必像宰輔那樣深陷政治漩渦,最終在政治的混亂中,喪失了之前入仕的初心,以及丟掉了君子基本品質,並且不大的官職可以使自己有充足的時間靜下心來閱覽儒家經典,在書中找回自己的本心,凈化俗世中的一切,守住君子的道德修養。

所以在當時的士人群體看來這就是最好的官職,當然,這樣的想法,多多少少帶點儒家文人屬性的。不過後來「郎官」為何如此搶手,也就可以理解了。

2.郎官備受當時人們的尊敬,社會地位極高

郎官不僅僅是文人,同樣也是政治參與的一分子。一般看來,郎官是才子的標誌,比較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如張說、張九齡、王維、岑參、韋應物、李益、韓愈、張籍、劉禹錫、柳宗元、白居易、元稹、李德裕、杜牧等,都有擔任過郎官經歷,並且成為郎官之中的佼佼者,使之當時人們對於郎官的印象就是清新脫俗的士人形象。

如果當時的士人能夠當上郎官這個官職,一定非常開心和自豪,因為這個職位在別人眼中是地位和才學的象徵,這個與普通的書生不同,學識與政治兼得總要比只有學識的人來得強,在當時人們的心中也是這樣。

盧照鄰在《同崔錄事哭鄭員外》中說:「文學秋天遠,郎官星位尊。伊人表時彥,飛譽滿司存;杜甫「郎官叢里作狂歌,丞相閣中常醉臥」;項斯說「為郎名更重」,鄭谷說「禮部郎官人所重,省中別占好窠名」;杜甫說「刺史諸侯貴,郎官列宿應」。

由此可見當時世人對於郎官的評價還是很高的,甚至可以占據星座來說擔任郎官之人的偉大性,把郎官當作神來看待,形容是拱衛在天帝身邊的星宿,這個評價在古代以神為聖的時代已經足夠高了。

其實這樣的評價也無可厚非,因為郎官的確在當時的要求還是蠻苛刻的,畢竟世人都知道這個官職的重要性。所以除去科舉的考試要考很久,就算考上了,有些考試是三年才有一次,時間上容易錯過,再者,這個官職要求才美兼得才行,有才沒有美也不行(這個美肯定要年輕呀,老了去考上了沒有用,照樣選不上郎官,所以擔任郎官的一般都是年輕有為的人)。所以這樣苛刻的條件下,能夠擔任郎官,也的確是有能力的,的確值得受到人們的尊敬。

郎官在政治利益上可以選擇,是要成為人上人還是「中隱」都是自己的選擇

  1. 在獲得郎官這個官職以後,政治場上可以順風順水

郎官雖然官不大,但至少是在中央核心機關里工作的,接觸的人大多是皇帝或者宰輔這樣的人,自然了解的政治情況,實際的民生,以及朝廷未來的發展之路等等這些重要信息都是輕而易舉的,這些信息毫無疑問一定會對郎官未來的發展有所幫助。因為知道朝廷和社會的實際情況,並且清楚朝廷未來發展的目標,故在「走捷徑」的這條路上自然要比別人快得多。

不僅擴大了政治才能,而且時時刻刻在皇帝和宰輔這些重要大臣的身邊,學到的東西肯定是外面學不到的,書中讀不到的,對於郎官的個人發展也是有所裨益的(還有在與這些高官日常打交道的過程中,難免會給這些人留下印象,一般郎官在這些人的眼中都是比較好的印象,因為當時都認為郎官是才美兼得的代表,所以高官會因為感到國家未來有希望,而多多幫助這些郎官,其中也包括到國家有實權的地方去做事)。

加上在這些人的身邊,如果郎官真的有能力的話,是能夠被輕而易舉地發現的。相較一些有能力,但又始終苦於沒有仕途的士子來說,是要幸運得多。

岑參《送任郎中出守明州》詩中說「罷起郎官草,初封刺史符」;袁求賢的《早春送郎官出宰》「仙郎今出宰,聖主下憂民。」;孟浩然的《盧明府九日峴山宴袁使君、張郎中、崔員外》一詩:「宇宙誰開闢,江山此郁盤。登臨今古用,風俗歲時觀。地理荊州分,天涯楚塞寬。百城今刺史,華省舊郎官。共美重陽節,俱懷落帽歡。」

這些例子都是可以說明,當時郎官都是容易被授予要職的。再者《內狀詩寄楊、白二員外》:天門暗辟玉琤鍧,晝送中樞曉禁清。彤管內人書細膩,金奩御印篆分明。沖街不避將軍令,跋敕兼題宰相名。南省郎官誰待詔,與君將向世間行。騎著馬不避將軍令,經常可以攜帶皇帝的手令,詔書或者宰輔的一些手書,這是何等的榮耀,就算不為實際的政治仕途考慮,就這一份的榮耀也足以讓當時的士人動心了。

2.如果真的不對政治官場感興趣或者不適合官場,郎官也是很好的躲避點

有的士人想要為國家做貢獻,實現自己的價值,但是又討厭官場上的作風,不願意同流合污,所以這一部分士人並不願意涉足較深的官場。對於他們來說郎官或許是一個較好的選擇,因為郎官的數量一般會很多,一些監察使的人數都是控制在5人,但郎官這個官職的人數竟然達到65人之多,就算這個官職方便「往上爬」,也不可能這65人全部都「爬的上」那制高點。

所以本來官位不大的郎官對於那些不樂意官場的,或者不適合官場的人來說,他們會一直呆在這個職位上,因為他們的政治理想已經實現,就是幫助國家處理日常事務,自己也可以不用管官場上的操心事,畢竟官階不是很大。

白居易《中隱》:「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閒。」可見,做官也有做官人自己的態度,並不都是想要成為人上人的人。郎官這個官階不高的官職無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總結

士人本就比其他人更具有政治屬性和文人屬性,對於政治和文化學識的要求自然不同於其他人,所以這個群體的郎官意識會比其他人更深厚,因為郎官所提供給他們的一切東西都是他們自己所需的,在這一點上士人群體的認識總是這麼清晰。

參考文獻:

《隋唐史》《新唐書》《舊唐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vrUwXgB9wjdwRpv5sP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