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基雅維里一直是一個充滿爭議性的人,人們對他的爭議主要來自其著作《君主論》,在《君主論》中,馬基雅維里向君主覲言了一系列君主已經在做但又從不會明說的治國方略,馬基雅維里的這些言辭被後人稱為「馬基雅維里主義」,被人褒貶不一,尤其是啟蒙思想家們對其鄙夷至極,將其稱為「邪惡者」。同時,也有人為馬基雅維里打抱不平,因為馬基雅維里所說的內容實際上是很多君主已經在做的事情,而馬基雅維里只是個公正的述說者。
為馬基雅維里正名的人稱其為「愛國者」,因為馬基雅維里之所以會有此直接且露骨的思想就在於他的一腔愛國熱情,他希望自己的覲言能夠為洛倫佐·美第奇的統治做出貢獻,結束佛羅倫斯的混亂,實現義大利的統一。兩種觀點皆言之有理,在我看來,這兩種觀點描述的都是馬基雅維里,因為作為人,馬基雅維里同樣是多面的,既是鼓動君主專制的「邪惡者」,也會是憂國憂民的愛國者。
一、「邪惡者」與《君主論》
1.馬基雅維里的人性觀
自古對人性的探討總會體現出人性的複雜性,在馬基雅維里的著作中,他從未對人性進行過系統而專門的探討,但他的很多思想卻體現出了「人性惡」的傾向,馬基雅維里在其著作《君主論》中指出:「關於人類,一般地可以這樣說:他們是忘恩負義、容易變心的,是偽裝者、冒牌貨,是逃避危難,追逐利益的。」「人類對於謀殺他們的父親,與喪失他們的祖傳財產相比,忘卻得更快。」馬基雅維里對普通民眾的態度實際上是充滿惡意的。
基於人性惡的理由,馬基雅維里認為,君主為了穩定目的必須統治萬民必須擁有獅子的勇猛與狐狸的狡猾,還必須學會利用軍隊,對不利於統治穩定的民眾必須予以鎮壓,唯有如此,君主才能在惡民中生存下來。馬基雅維里對於人的描述還存在於《李維史論》中,馬基雅維里在書中盛讚羅馬,也盛讚羅馬人民共同創立的共和制度。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馬基雅維里對同時代的義大利人卻指責頗多,尤其是與神聖羅馬帝國聯繫密切的共和國統治者們。
從這一角度來看,馬基雅維里對人性的悲觀態度更多來源於對他對當時佛羅倫斯和義大利現實的失望,在當時德意志帝國統治義大利諸共和國並背地裡支持共和國之間鬥爭的情況下,佛羅倫斯和義大利人民依然處於分裂中,繼續進行勾心鬥角的生活,置共和國自由和義大利統一於不顧。馬基雅維里有關人性惡的觀點與中國古代荀子的觀點十分接近,馬基雅維里的這一思想也成為後來國際關係理論中現實主義理論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影響深遠。
2.《君主論》中的「邪惡」面相
馬基雅維里因為《君主論》受到了同時代很多人的指責,直到後來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成為主流思想,公開對霸權和均勢等理論進行分析時,馬基雅維里的思想才被人奉為圭臬。昆廷·斯金納在《馬基雅維里》一書中對馬基雅維里有過最直接的批評:「他(馬基雅維里)臭名昭著,成為政治思想與政治行為中背棄義理、不擇手段的經典化身。」馬基雅維里主義也同樣受到學界不同程度的批評。
然而,也有人為馬基雅維里正名,美國的利奧·施特勞斯認為馬基雅維里所敘述的只是君主和政治家們早已做過的事情,只有馬基雅維里敢於將這些大家心知肚明但又不願意說的事情以自己的名義闡發了出來,所以不能由此認定馬基雅維里是邪惡的。實際上,從為馬基雅維里辯護的學者來看,他們大多屬於現實主義流派的人,深受馬基雅維里思想的影響,將其思想納入國際關係中。
馬基雅維里的「邪惡」面相來源他對祖國那種狹隘的熱愛,他的眼中因狹隘而容不下其他國家,甚至願意為此放棄自己的靈魂,他在去世前曾說:「我愛我的祖國勝過愛我的靈魂。」
二、愛國者與《李維史論》
1.馬基雅維里的愛國情懷
在過去,馬基雅維里一直被認為是魔鬼的化身,因為他提倡「希冀牢固占有他國領土的君主們,應該對這些領土原來的統治者滿門抄斬」等諸如此類的極端思想,這些思想在今天看來也是極為不可理解和不予提倡的,而馬基雅維里卻會如此直言,無怪乎他會被稱為「邪惡者」。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學者們又挖掘出馬基雅維里愛國的一面。馬基雅維里將愛國思想與愛國行為相結合起來,使在思想上自己的愛國更加立體化、具象化。
在愛國思想上,馬基雅維里受到了統一而進步的歐洲國家的衝擊,彭軍紅在《馬基雅維里愛國主義思想探析》中道出了歐洲國家對馬基雅維里的衝擊,這種衝擊不亞於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的歐洲對岩倉使節團的衝擊。馬基雅維里作為佛羅倫斯共和國的一名官員,經常往來於歐洲與義大利,所以歐洲的進步與義大利的分裂在他眼中的圖像尤為清晰,他也曾為此心力交瘁,日夜苦思救國之道,所以說,馬基雅維里的確是愛國的,也是毋庸置疑的愛國者。
在愛國實踐中,馬基雅維里頻頻出現奇思妙想。馬基雅維利的政治仕途與佛羅倫斯共和國的政治氣候有著密切關係,馬基雅維里多次在佛羅倫斯共和國出任官員,為了改善佛羅倫斯的軍隊問題,他一直努力建設一支由佛羅倫斯共和國指揮的國民自衛軍,這支軍隊不僅保衛了佛羅倫斯,還獲得了征服比薩戰爭的勝利。從馬基雅維里身上,能夠看到他為義大利國家而努力的痕跡,因此他確實是一個愛國者。
2.《李維史論》中的愛國面相
馬基雅維里在《李維史論》中讚頌羅馬,他的愛國情懷顯然已經不容置疑,但他的愛國方式確實令人唏噓。馬基雅維里的愛國思想是極端的,他沉醉於自己的國家中,為此失去了道德底線,君主可以毫無忌諱的屠殺敵手滿門,凱旋的將軍可以為防止君主恩將仇報而揭竿起義,他的愛國情感中帶有強烈的現實主義、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色彩,所以當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追根溯源時常常都會追溯到馬基雅維里對君主們的苦心「教誨」。
利奧·施特勞斯在《關於馬基雅維里的思考》中對馬基雅維里的愛國情懷進行了解釋,當馬基雅維里勸誡君主心狠手辣時,他已經將自己的靈魂置之度外,更看重祖國的位置,因為在西方傳統的道德說教中,像馬基雅維里這樣傳播罪惡和不教人為善的人最後都會下地獄的。馬基雅維里在《李維史論》中對羅馬的讚美,表明他希望舊日統一的羅馬能夠再次出現在義大利的土地上,希望自己的著作能喚醒義大利人民,喚醒他們對昔日輝煌的記憶。
馬基雅維里放棄自己的靈魂,寧願墮落成魔鬼,也要教授君主以現實的方式統一義大利,實現君主統治。利奧·施特勞斯或許是最能看清馬基雅維裡面相的人,也是最能理解馬基雅維里的人,他為馬基雅維里所作的辯護常常都是振聾發聵。在施特勞斯的眼中,馬基雅維里是個墮落的天使,也曾希望使用天使所讚揚的愛拯救羅馬,但最終失敗後,馬基雅維里的思想走向了極端,變成了世人所說的魔鬼,希望君主以強權實現統一,讚美權力和武力。
三、總結
邪惡者和愛國者都是馬基雅維里的不同面相,就像普通人一樣,對不同的事情也會有不同的態度,所以馬基雅維里是邪惡還是愛國都並不是我們爭論的重點,重點應當是馬基雅維里是一個多面的人,他的《君主論》是為君主而寫,而《李維史論》是為君主統治下的民眾而寫。馬基雅維里雄心勃勃,既想以《君主論》博得君主的認同,馴服君主的思想,又想以《李維史論》馴服民眾,在佛羅倫斯,甚至義大利恢復昔日羅馬共和國的共和政體。
馬基雅維里實際上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類型獨特的愛國者,但是正如施特勞斯在《關於馬基雅維里的思考》一書中所說:「馬基雅維里所理解的愛國主義,是一個族群的集體自私自利。對於善惡是非的界限熟視無睹,置若罔聞。」施特勞斯對馬基雅維里的愛國主義情懷概括得非常準確,他的確是愛國的,但這種愛國之情卻是狹隘的,以犧牲其他國家利益為基礎,只限於一方天地,因此,這種愛國主義又是危險的,他對國家的愛已經脫離道德。
四、參考文獻
- 馬基雅維里:《君主論》
- 馬基雅維里:《李維史論》
- 昆廷·斯金納:《馬基雅維里》
- 利奧·施特勞斯:《關於馬基雅維里的思考》
- 王嘉偉:《政治與道德之間:馬基雅維里的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