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G加速,推動行業復甦萌芽展現。隨著智慧型手機滲透率的提升以及行動網路提速降費的驅動,4G時代催生了包括移動遊戲、短視頻、移動支付等多個娛樂及生活類熱門應用。
華泰證券通信行業首席分析師在進門財經路演時認為,2020年我們認為行業將迎來5G的仲夏,景氣度將逐漸從上游向中游傳導,同時對於5G應用的呼喚越發強烈,爆款應用處於萌芽之中。
2019年對於通信行業而言是從4G邁向5G的轉折之年,4G擴容、5G試商用、MSCI、華為事件、自主可控成為年度關鍵詞。
總體而言,我們認為2019年,行業方面,運營商資本開支回暖,結構性特徵(無線網絡是投資重點)顯著,通信行業展現出復甦萌芽。
股票市場上,內生改善驅動通信(申萬)指數較年初增長13.81%(截止2019年11月21日),但外部變量(流動性、2000億事件等)對於通信(申萬)指數階段性的走勢起到了較大的作用。
1、行業基本面回顧:無線投資驅動運營商資本開支回暖
1)總量:資本開支同比增長,行業拐點確立
2019年運營商資本開支同比轉正,行業拐點確立。根據年初規劃,三大運營商資本開支總額達到2988億,較2018年增長4.15%,扭轉自2016年以來下滑的趨勢。
資本開支結構特徵顯著,無線網絡成為投資的重點,有線網絡投資同比下滑。受益於4G擴容推動和5G試商用建設,無線網絡投資成為2019年投資重點,新增投資額59.4億。
基站方面,我們預計全年新增4G基站約為60~80萬站,新增5G基站約為13~18萬站。有線網絡方面,FTTX建設趨緩,預計整體投資較2018年下降112.3億元。
2)前三季度業績表現:行業基本面或築底,上遊行業景氣率先復甦
從前三季度行業營收和凈利潤增速來看,基本面或築底。前三季度行業實現總營收5103.3億,同比下降0.37%;剔除中國聯通、中興通訊和大唐電信之後,前三季度實現總營收2281.0億,同比下降1.76%。
前三季度行業實現歸母凈利潤197.5億,同比增長59.2%,主要系中興通訊業績大幅改善所致;剔除中國聯通、中興通訊、大唐電信之後,前三季度行業歸母凈利潤合計為118.6億,同比下滑25.6%,主要系光纖光纜價格下降導致光纖光纜板塊公司業績下滑影響。
細分板塊方面,上遊行業景氣率先復甦,雲計算相關基礎設施及設備板塊景氣延續。從細分板塊表現來看,通信產業鏈上、中、下游相關環節景氣度呈現差異,上游環節率先復甦。
從前三季度營收增速來看,以濾波器、天線等為代表的無線上游環節增速最快,達到了38%,毛利潤同比增速達到22%。
中游光模塊環節主要受到北美市場100G去庫存的影響,板塊營收同比下滑3%,但毛利潤同比增長10%,主要系相關個股(新易盛)經營改善(產能利用率提升導致)所致。以IDC為代表的雲計算相關基礎設施及設備板塊景氣延續,板塊營收同比增長11%,毛利潤同比增長13%。
2、市場行情回顧:板塊估值修復與成長趨勢驅動下的走勢分化
截止2019-11-21,通信(申萬)指數累計漲幅13.81%,同期創業板綜合指數累計漲幅為31.80%。具體來看,通信(申萬)指數全年的表現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年初至4月22日):流動性改善背景下,市場呈現普漲的特點,考察期內通信(申萬)指數累計漲幅為43.16%,同期創業板綜合指數累計漲幅為34.37%。個股方面,漲幅超過通信指數漲幅的個股共37隻,占樣本股總數的35.6%。
第二階段(4月23日至8月9日):流動性改善預期下降,2000億事件加劇,華為禁運事件發酵,考察期內通信(申萬)指數累計跌幅為24.59%,同期創業板綜合指數累計跌幅為13.26%。個股方面,漲幅超過通信指數的個股共53隻,占樣本股總數的51.0%。
第三階段(8月10日至今):華為事件邊際緩和,流動性弱復甦,考察期內通信(申萬)指數累計漲幅為5.90%,同期創業板綜合指數累計漲幅為13.55%。個股方面,漲幅超過通信指數的個股共48隻,占樣本股總數的46.2%。
1)第一階段:流動性改善估值修復,拐點+業績高增長+主題
在第一階段,通信(申萬)指數累計上漲43.16%,創業板綜合指數累計上漲34.37%。該階段通信(申萬)指數漲幅相對於創業板綜合指數具有超額收益,流動性改善和板塊估值處於近三年來底部位置為通信指數跑出超額收益奠定了基礎。
流動性改善的背景下,板塊估值修復,市場呈現普漲的特點。個股方面,拐點(行業拐點、公司經營拐點或者兩者共振)、業績高增長(年報及一季報預告)、主題催化(邊緣計算、泛在電力物聯網)成為該階段漲幅排名靠前個股所展現出來的特點。
其中武漢凡谷考察期內累計漲幅達到225%,其餘漲幅靠前的個股還包括廣和通、中興通訊、移為通信、新易盛、星網銳捷等。
2)第二階段:華為事件短期衝擊,績優個股率先反彈,分化呈現
在第二階段,通信(申萬)指數累計下跌24.59%,創業板綜合指數累計下跌13.26%。第二階段可進一步劃分為兩部分:4月23日~5月9日,貿易摩擦升溫,華為事件發酵,通信(申萬)指數急跌。
5月10日~8月9日,貿易摩擦邊際趨緩,但流動性仍未見明顯改善,在該階段,指數受到權重股拖累繼續下跌,但基本面優異的個股(億聯網絡、太辰光、光環新網)率先反彈,超額收益顯著。
3)第三階段:miniQ1後,板塊當前估值回落至年初相近水平
第三階段通信(申萬)指數累計上漲5.90%,同期創業板綜合指數累計上漲13.55%。個股方面,漲幅排名靠前的個股包括博創科技、新易盛、星網銳捷、億聯網絡等。
估值方面,板塊估值在9月脈衝式回升之後,逐漸回落。截止2019年11月21日,板塊PE(TTM)為35.55,與年初估值水平接近。
4)細分板塊表現:物聯網、雲計算、光模塊漲幅居前,成長預期逐漸pricein
年初至今漲幅居前的板塊為:物聯網及車聯網、雲計算相關基礎設施及設備、光模塊及器件、無線上游、通信設備等。
對比不同板塊PE(TTM),光模塊&光器件、雲計算相關基礎設施以及物聯網和車聯網,我們成長的預期逐漸pricein,下一步板塊景氣度和公司成長性驗證的重要性將逐漸顯現。
5)個股表現:勝出個股表現為高景氣超預期or行業拐點or公司拐點
個股表現方面,年初至今漲幅居前個股所表現的特點為:高景氣行業(雲計算、視訊)業績持續超預期,這以億聯網絡(+77.57%)和星網銳捷(+88.77%)為代表。
行業拐點改善下成長確立的龍頭,這以天線及濾波器行業的武漢凡谷(+212.82%)以及通信設備領域的中興通訊(+60.08%)為代表;公司拐點疊加新業務拓展,打開成長空間,這以新易盛(+82.17%)為代表。
6)機構持倉:外資持股比例呈現上升趨勢
機構持倉方面,QFII持倉自2016年Q1以來呈現出總體增長的趨勢,基金持倉比例則呈現出波動的狀態。
結合2019年三季報數據,QFII持股比例最多的為海能達,基金持股比例最多的為億聯網絡;截止2019年11月21日,陸港通持股占自有流通股比例最高的前三隻個股分別為億聯網絡、中際旭創、光環新網。
站在當前時點展望2020年通信行業發展,我們認為:
1)5G方面,2020年5G規模建設啟動,產業鏈一片繁榮,景氣度從上游濾波器、天線向中游光模塊及器件、通信設備傳導,最終傳導至應用側。
2)流量方面,隨著5G網絡規模部署,5G用戶滲透率提升,網絡流量將快速增長。
3)雲計算的滲透率將進一步提升,同時ISP廠商基於新應用的前瞻布局、競爭格局波動下競爭策略的動態調整,有望加大對於基礎設施的投入,雲計算產業鏈復甦。
1、5G的仲夏:資本開支提升,無線投資主導,明年下半年5G或規模商用
總量上,我們認為2020年將是5G規模建設開啟之年,在網絡建設帶動下,運營商資本開支有望進一步提升,我們預計2020年三大運營商資本開支合計增速在5%~15%之間。
結構上,我們預計無線側投資或將占據主導,參考4G時期,在無線側建設高峰期,無線網絡投資占總投資比例約在45%左右。
我們預計明年5G基站建設總數在60~80萬站,4G基站建設總數相較2019年有所下滑,約為20~40萬站。網絡建設節奏上,我們預計2019年底或2020年初5G基站首次招標有望啟動,2020年上半年為網絡建設高峰期,2020年下半年或將實現規模商用。
1)5G無線網絡:2020年5G新建基站數目有望大幅提升
我們預計5G周期,宏基站建設數目與4G接近,2020~2022年為無線網絡建設的高峰期。我們預計2019年三大運營商5G基站建設規模在13~18萬站,2020年三大運營商5G基站新建規模將大幅提升,我們預計在60~80萬站之間。
另一方面,我們預計2020年4G基站新建數同比2019年或將有所下滑,部分新增4G投資主要用於擴容和物聯網需求,我們預計2020年4G基站建設數目為20~40萬站,中位數為30萬站。
2)5G有線網絡:2020年5G傳輸設備需求將顯著提升
傳輸設備投資是有線網絡投資中的重要一部分,2020年5G網絡規模建設將帶動傳輸設備需求快速提升,我們預計2020年5G相關傳輸設備投資總金額約為433億,同比增長250%。
3)5G子板塊:景氣度有望從行業上游向下游逐漸傳導
我們認為隨著5G規模建設的啟動,上游環節將進入收穫期,中下游環節的光模塊及光器件、無線設備以及傳輸設備等子領域的景氣度將逐漸提升。
而進入2020年下半年隨著5G網絡規模商用啟動,應用側的需求將逐漸顯現,以車聯網、工業網際網路、VR/AR等為代表的應用場景有望從夢想照進現實。
4)5G應用:掘金千億藍海市場
5G的到來,將進一步推動雲VR/AR、車聯網、智能製造、智慧城市、無線醫療、社交網絡、無線家庭娛樂等應用場景的快速發展。
在雲VR/AR領域,包括遊戲、視頻直播、娛樂、教育、遠程辦公等多種細分場景。由於VA/VR需要大量數據處理,5G技術的進步顯著提高了雲服務訪問速度,若將這些數據處理轉移到雲端,將大幅降低設備成本。
此外,根據賽迪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VR/AR市場數據》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VR/AR市場規模為80.10億元,增長率為76.50%,預計到2021年,其市場規模將達到544.50億元,年均增長率為95.20%。
在車聯網領域,汽車的遠程駕駛、編隊行駛、自動駕駛、傳感器數據眾包等都需要安全、可靠、低時延、高帶寬的網絡傳輸支持,5G技術的進步,使其成為可能。
根據新華網同賽迪顧問聯合發布的《車聯網產業發展報告2019》預計,隨著2020年5G技術的推廣應用、V2X技術發展、用戶增值付費提升等因素,市場將迎來進一步增長,增速預計超過60%,到2021年我國車聯網市場規模將超過千億元。
在智能製造領域,5G安全、可靠、低時延、高帶寬的優勢將使得無線解決方案在智能製造領域的應用更為廣闊,包括無線工業相機、工業傳感器、遠程控制、狀態監控、資產跟蹤、雲化AGV、物流和庫存監控、無線機器人、無線雲化PLC等。
根據中國智能製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聯盟數據顯示,2018年,智能製造系統解決方案市場規模達1,560億元,同比增長21.9%。5G時代的到來,將進一步推動智能製造業的快速發展。
2、雲化的初春:雲計算產業鏈景氣復甦疊加雲網融合深化
1)雲計算產業鏈:上游企業盈利改善,行業復甦現端倪
2019年Q3以CPU、BMC、伺服器為代表的雲計算上游環節相關企業的經營展現出改善的趨勢,我們認為全球雲計算行業或將迎來復甦。
2)雲網融合走向深化
5G有望加速雲計算滲透率提升。5G的商用將帶來兩點變化:
1)連接數目的增長導致網絡流量快速提升,對於算力的需求進一步提升;
2)5G網絡將帶來單位比特成本的下降。兩者分別從需求端(雲計算解決算力問題)和成本端(網絡能力提升,資費下降降低雲計算成本)為雲計算滲透率的進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礎。
根據中國信通院《雲計算髮展白皮書(2018年)》,2018年我國雲計算市場規模達到962.8億,同比增長39.2%,預計2019~2022年仍將保持高速增長,到2022年市場規模達到2903億元,復合增速為31.8%。
雲計算將成為重構通信網絡的重要手段。傳統電信網絡是剛性固化的,更加關注網絡的底層傳送能力而忽略了網絡向上層應用和業務的開放,使得業務很難靈活調用網絡能力。5G時期業務的複雜性和多樣性進一步放大了原有網絡存在的問題,傳統網絡亟待重構。
雲計算技術將提升網絡的響應效率、可靠性和單位容量,在5G時期通信網絡的重構中將發揮重要的作用。網絡雲化將成為5G時期的重要特徵之一。
最終雲計算和網絡將走向融合,即雲網融合。雲計算業務的開展需要強大的網絡能力支撐,網絡資源的優化同樣需要借鑑雲計算的理念。
在5G時期,網絡能力提升有望加速雲計算滲透率提升,而雲計算作為解決5G面向複雜業務需求時的重要手段將更多的被使用,最終實現雲網融合。
雲網融合包含兩種模式:雲間互聯(混合雲)和電信雲。
雲間互聯是指隨著雲計算產業成熟度日漸提升和業務多樣化帶來的多雲(或數據中心)之間的互聯互通,具體場景包括公有雲內部互通,混合雲和跨雲服務提供商的公有雲互通。商業模式目前偏向於提供互聯解決方案,包括方案設計、配套軟硬體開發等。
產業鏈方面,參與方包括雲商(阿里、AWS、微軟)、網絡設備商(華為、新華三、浪潮)、軟體公司(VMware、紅帽)。
相比之下,電信雲則更加關注運營商網絡的雲化轉型,實現運營商網絡的軟化和雲化。電信雲是指以雲化網絡架構為基礎,以NFV、SDN為主要技術,以構建一張資源可全局調度、能力可全面開放、容量可彈性伸縮、架構可靈活調整的下一代網絡為目的的雲化平台。
電信雲的架構:採用「核心節點-邊緣節點」兩級數據中心的組網方案,在實際部署中,不同運營商可根據自身網絡基礎、數據中心規劃等因素靈活分解為多層次分布式組網形態。
商業模式及產業鏈:電信雲的核心節點從資源池形態和規模上與私有雲類似,運營商自用數據中心的建設將帶動對於IT及網絡設備(伺服器、交換機)的需求。
綜上,基於5G商用帶動下雲計算產業鏈復甦及雲計算和網絡深度融合帶來新需求新模式,我們認為雲計算產業鏈有望迎來成長的初春。
細分板塊策略方面,我們重點推薦3個景氣的方向和3個可期待的主題。景氣的方向包括光模塊及光器件、IDC及網絡設備、物聯網及車聯網。可期待的主題包括自主可控、軍工信息化、工業網際網路。
1、光模塊:5G吹響行業復甦號角,雲計算錦上添花
根據LightCounting預測,受益於5G網絡建設以及數據中心市場需求回暖,預計2020年全球光模塊市場規模將達到84.64億美元,同比增長28.34%。
電信市場方面,2020年在5G網絡建設的帶動下,電信光模塊市場或將全面復甦。根據Lightcounting預測,2020年全球無線網絡應用的光模塊市場規模有望達到7.9億美元,同比增長92.83%,中國網絡建設將是主要驅動力。
我們預計2020年中國5G前傳光模塊總需求約為1008萬隻(2019年約為300萬隻),對應市場規模34.9億元。
數據中心市場方面,下遊客戶庫存去化告一段落,隨著資本開支回暖,數通100G市場景氣復甦,而400G商用化也有望在2020年持續取得突破。
結合我們產業鏈調研及測算,我們預計2020年全球100G光模塊出貨量將同比增長25%,對應875萬隻,價格降幅預計在10%~15%(2019年100G均價約為150美金);而400G光模塊出貨量預計在50萬~80萬隻,價格預計在600美金左右。
1)電信光模塊市場:受益於5G商用網絡建設,景氣顯著提升
2020年我國5G網絡規模建設啟動,帶動電信光模塊市場景氣顯著提升。我們預計在5G建設周期(2019年~2025年)我國5G前傳光模塊的總需求量為6145萬隻,對應市場規模為254億。
我們預計2020~2022年是行業景氣提升的階段,出貨量和市場規模隨著網絡建設規模(基站數)的增長而增加。ASP則由於組網方式的不同(網絡建設後期C-RAN占比逐漸提升),將在2021年達到峰值。
因此我們預計2020~2021年是電信光模塊市場最好的投資窗口期,2020年行業規模增速最大(+285%),2021年儘管行業增速放緩(+68%),但ASP提升。
結合以上判斷,對於2020年,我們更加關注行業真實需求和廠商產能釋放情況;對於2021年,我們在產能保證的基礎上,更加關心廠商的產品結構,即相對高端產品(CWDM光模塊、中回傳光模塊)占比。
應用場景及可用光纖資源是影響前傳方案的主要因素。5G前傳組網方式決定了光模塊的種類。
5G前傳典型應用場景包括:1)光纖直連;2)無源WDM(固定波長彩光、可調諧波長);3)有源WDM。2019年底中國移動提出MWDM方案,並積極推動其商用。從對於光纖資源的消耗來看,直連方式相對消耗光纖資源。
3大前傳光模塊類型,產業鏈成熟度各有不同。針對不同的前傳方案,對應了不同的前傳光模塊種類。
大致包含3種:25G雙纖雙向灰光模塊(根據雷射器晶片速率不同可以分為10G產品和25G產品,其中10G產品又分為兩類,一類是超頻方案,通過使用外置晶片實現25G傳輸速率,另一類是25GPAM4方案)、25G單纖雙向灰光模塊、25G可調諧彩光模塊。
中移動積極推動MWDM方案應用。除前文提到的技術方案之外,中國移動綜合考量復用成熟的產業鏈、成本可控、滿足10km鏈路預算和5G商用的迫切性,提出了Open-WDM/MWDM前傳方案。
該方案包括AAU固定波長彩光模塊、AAU側無源波分復用器、DU側有源WDM設備。MWDM方案有望於2020Q1大規模商用,或促進前傳光模塊量價齊升。根據產業調研了解,我們預計今年11~12月中移動將組織廠商開展省內測試,預計於2020年Q1正式商用。
中回傳光模塊屬於中高端產品,品類更為多樣化。我們預計5G時期,中回傳光模塊的市場總規模約為145億元,單個光模塊價值量較高。
從產品種類上來看,中回傳光模塊包括:1)25G雙纖雙向灰光;2)50G單纖雙向/雙纖雙向灰光;3)100G/200G/400G灰光模塊;4)低成本高速相干光模塊;5)非相干50G/100G彩光模塊。
2)數通光模塊市場:100G復甦,400G需求持續展現
根據LightCounting預測,2020年將是全球乙太網光模塊市場的拐點之年,行業有望重回高增長階段。我們認為100G的復甦,以及400G應用需求釋放將成為行業成長的主要動力。
當前數通市場光模塊以100G光模塊為主,至2022年100G光模塊仍將占據主流。與此同時,400G光模塊的需求將在2019年有所體現,隨後滲透率將逐步提升,根據OVUM預計2020至2022年400G光模塊滲透率將分別為14.25%、32.26%、41.60%。
100G數通產品,CWDM4成為主流,價格降幅收窄。數通100G產品中,我們認為CWDM4成為主流產品,滲透率將進一步提升。根據OVUM預計2018年至2020年CWDM4占比將從40.2%提升至47.6%。
價格方面,100G數通光模塊價格整體將繼續保持一定程度的降幅,根據OVUM預計,2020年價格降幅為14%。
400G數通產品方面,19年雖有所部署,但逐漸放量或在2020年。400G光模塊是行業下一代演進路徑,根據Lightcounting預測,預計到2023年400G光模塊市場規模有望接近30億美元。從產業進展來看,2019年以谷歌為代表的ISP廠商開始測試及小範圍應用400G系統。
目前來看,400G產品主要用於傳輸距離在500m~2000m的應用場景中,這部分主要對應於交換機之間的互聯。
光模塊是交換機的核心部件之一,回顧100G光模塊商用量產過程,我們認為,400G光模塊的放量或將等到整個交換機的核心部件(如400G交換晶片)皆可商用化(成本下降至合理區間)之後才會體現。
從博通新一代交換晶片推出到對應速率光模塊開始放量需要有2~3年的時間。根據CSDN網報道,2017年12月博通發布Tomahawk3晶片,該晶片具備12.8Tbps處理能力,最多可支持32x400GbE埠。
基於對40G和100G量產規律的線性遞推,我們預計400G光模塊或將在2020年開始逐漸放量。
2、IDC及網絡設備:IDC長期價值凸顯,下游Capex提升驅動網絡設備景氣改善
1)IDC市場:長期成長趨勢確立,龍頭公司優勢進一步提升
我們認為流量增長帶動下對於算力需求的指數級提升同摩爾定律日漸失效導致的算力供應不足之間的矛盾是推動IDC行業長期發展的底層動力。
5G、雲計算加速需求提升,我國IDC尚處發展階段,空間大。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網絡技術將人與人的連接拓展至萬物互聯,導致流量入口大幅提升。根據思科預測,2016~2021年全球流量的復合增速為25%,到2021年將達到20.6ZB。
與此相比,摩爾定律由過去的每10年增長100倍,變為每10年增長2倍,這意味著算力的提升速度在放緩。我們認為在此推動下算力的增長將逐漸由提升晶片性能向提升晶片、伺服器的數量轉移。
IDC為數據計算、存儲及交互提供穩定的環境,數據流量的增長將帶動IDC的長期需求提升。中國的IDC規模以及龍頭公司的體量相比于海外仍有較大的差距,成長的天花板高。2017年全球和中國IDC市場規模之比約為4:1。
龍頭公司方面,2018年全球IDC龍頭易昆尼克斯和我國IDC龍頭公司光環新網的營收之比為14.6:1,在運營機櫃數之比為22.4:3。
需求集中在一線城市的背景下,供給受限加劇供需之間矛盾。客戶結構、用戶習慣以及網絡資源決定第三方IDC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及其周邊。EQUINIX北美數據中心主要集中在波士頓、芝加哥、紐約、矽谷等地區。
在中國,根據信通院發布的《數據中心白皮書(2018年)》,2017年西部地區IDC機架全國占比為22%,而僅北京、上海、廣東三地機架占比達到37%。東部地區機櫃占比更高同我國網際網路公司分布情況相關。
IDC耗電量大,北上深相繼出台IDC建設新規,新增供給或難以滿足需求增長。IDC耗電量較大,根據華北電力大學發布的《中國數據中心能耗與可再生能源使用潛力研究》報告,2018年中國數據中心總用電量占中國全社會用電量的2.35%,占第三產業用電量的14.9%,已經超過了上海全市2018年的全社會用電量(1566.7億千瓦時)。
在此背景之下,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先後出台數據中心發展相關新政,控制一線城市數據中心新增供給。
集中化和規模化成為趨勢,行業專業化能力將提升,優勢向具有規模效應的企業集中。大型數據中心更具規模優勢,節能新政驅動IDC向綠色化、集中化和規模化發展。
單體項目投資增加,提升資金壁壘,運維能力重要性越發凸顯,行業專業化程度將提升。「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優勢有望向具有規模效應的企業集中。
2)網絡設備:運營商及雲廠商投資復甦,有望帶動網絡設備景氣改善
網絡設備主要包括路由器、交換機、伺服器、網關等產品。新興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催生網絡設備需求。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預計,交換機和無線產品將在未來幾年驅動全球網絡設備市場規模整體增長,預計到2020年全球網絡設備市場規模有望達到419億美元。
中國方面,我國不斷在產業政策層面鼓勵與支持信息化水平提升,相繼推出寬頻中國、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鼓勵信息消費等舉措,在過去出現了明顯的信息化建設浪潮。我國信息化水平取得了明顯進步,但距離全球已開發國家仍有一段距離。
伴隨我國信息化程度不斷加深,網絡設備行業也將直接受益。根據中國產業網預測,到2020年我國網絡設備市場規模將達到52.3億美元,18~20年復合增速為9.4%,高於同期全球行業增速。
3、物聯網:萬物互聯,網端先行
移動通信行業用戶滲透率飽和,物聯網成為新的增長點。根據Gartner發布的數據及預測,2017年全球物聯網連接設備達到83.81億台,預計2020年全球聯網設備數量將達204.12億台,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長。華為在2016年全球聯接指數報告中預測,到2025年物聯網設備數量或將達到1000億台。
物聯網產業規模可觀。根據IDC的預測,預計到2020年全球物聯網(IoT)的支出規模將達到1.3萬億美元;Gartner和GSMA分別判斷,未來物聯網市場規模會達到1.9萬億和1.1萬億美元。綜合來看,物聯網市場規模可達萬億。
物聯網產業規模可觀。根據IDC的預測,預計到2020年全球物聯網(IoT)的支出規模將達到1.3萬億美元;Gartner和GSMA分別判斷,未來物聯網市場規模會達到1.9萬億和1.1萬億美元。綜合來看,物聯網市場規模可達萬億。
物聯網模組是聯網終端的核心器件,國內廠商迅速崛起。物聯網產業鏈分為傳感層、網絡層、平台層、以及應用層四大環節,其中傳感層以晶片模組和終端設備為主,網絡層和平台層主要由運營商主導的通信和平台服務支撐,應用層面主要是由網際網路廠商主導的數據分析和相關應用,以及由傳統廠商主導的垂直行業應用服務。
物聯網產業鏈四大環節的發展將是循序漸進逐步升級的過程。從需求層次的角度來解釋,物聯網首先是滿足對物品的識別和信息讀取的需求,在這個階段以傳感器為代表的硬體行業將率先啟動。
其次,是通過網絡將這些信息傳輸,在該階段中物聯網通信模組和行業應用的聯網終端將受益;隨後,是物聯網隨著數據信息的快速增長帶來的系統管理和信息數據分析需求,該階段數據處理平台發揮關鍵的作用。
最後物聯網將深入行業改變企業的商業模式及人們的生活模式,實現萬物互聯,落地到各主要行業應用領域最終受益。
物聯網模組是聯網終端的核心器件。物聯網通信模組是指用在物聯網終端中,將基帶晶片、射頻功放及存儲器等封裝在一起,實現完整的通信功能的單位。移動終端支持何種網絡制式是由基帶晶片模式所決定,而支持何種頻段則由天線和射頻模塊所決定。
目前全球和國內形成數家較大的無線通信模組供應商。全球知名的供應商包括Telit、Sierrawireless、Gemalto;而國內供應商主要有移遠通信、廣和通、Simcom、中興物聯、有方科技等。
海外企業占據龍頭,國內廠商正在迅速崛起。目前,全球無線通信模組市場由國外廠商主導,2015年Gemalto、Telit、Sierrawireless和U-Blox營業收入水平大幅高於國內廠商。
中國廠商分散,占整體市場份額較低,但2016-2018年,國內模組公司營業收入復合增速均大幅超過海外廠商,其中,移遠通信復合增速超過100%,廣和通、有方科技復合增速達到50%以上。
5G時代帶來物聯網機遇,物聯網是運營商5G建設的推動力之一,通信模組最先受益。5G的三大應用場景(增強移動寬頻eMBB、大連接物聯網mMTC、超高可靠超低時延通信uRLLC),其中mMTC和uRLLC均和物聯網相關。
從當前電信運營商話音業務收入逐年下降,通信行業的人口紅利時代漸行漸遠,且移動網際網路的滲透率也趨於飽和的現狀看,運營商收入增長乏力。
同時,物聯網的迫切需求也成為了5G發展的助推力量,使得運營商在加速部署5G的同時,優先進行物聯網網絡層、平台層布局,並向應用端延伸,驅動了物聯網產業發展。
萬物互聯,「網」、「端」先行,無線通信模組是實現物聯網的關鍵橋樑,相對於物聯網碎片化的應用場景,模組具有通用的屬性。在物聯網連接數的大幅增長背景下,蜂窩通信模組將是最先受益於5G+萬物互聯的行業發展環節,景氣度持續提升。
全球蜂窩通信模組市場具備潛力。隨著物聯網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車聯網、智能物流、移動支付、虛擬現實等領域都離不開通信模組和智能終端。根據TechnoSystemResearch統計數據,2017年的全球物聯網蜂窩通信模組出貨量為1.62億片,到2022年將增長到3.13億片。
中國蜂窩通信模組行業景氣度有望持續。根據TechnoSystemResearch統計數據,2016年底的中國物聯網蜂窩通信模組出貨量為34.5百萬片,到2020年將增長到75.6百萬片。
物聯網模組企業需要一定技術積累,並且擁有其優勢垂直領域。分析幾家物聯網模組企業發展歷程可以看出,目前市場上大多數物聯網模組企業都是早期從通信技術起家,在擁有一定技術優勢和積累之後,轉型開展物聯網模組業務。
併購頻發,提升行業集中度。Sierra和Telit分別於2000和2005年上市,在收購整合上具有資金優勢,近幾年收購了一系列模組和平台型的公司。Gemalto在2015年通過整合Cinterion而進入通信模組行業,Cinterion的前身是西門子的無線模組事業部。
物聯網模組企業的發展路徑體現出該領域的專業化趨勢。比如,Telit收購motorola模組事業部,Gemalto收購西門子無線模組事業部,高新興收購中興通訊模組子公司中興物聯。
4、運營商:為有源頭活水來
運營商收入端增長面臨邊際改善,ARPU值有望觸底回升,進入提速降費2.0時代。在這一背景下,單價持續下降使得量收剪刀差加大,帶來運營商的創收盈利瓶頸,流量需求提升帶來網絡建設增加,需要大量資本開支投入,以及國資和資本層面考核指標,形成了無法可持續發展的三角狀態。
而5G作為國家戰略將作為優先級考慮,運營商收入端增長是基礎,從而單價下降速度有望趨緩,進入提速降費2.0時代,同時隨著當前DOU仍高速增長,整體ARPU值有望企穩回升,從收入源頭突破運營商可持續發展困局。
運營商仍面臨Capex和Opex壓力,提升收入端是關鍵。近兩年運營商在提速降費和價格競爭背景下,ARPU值持續下降,收入增長進入瓶頸期,而5G時代面臨的Capex和Opex提升壓力仍將延續,改善收入端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結合當前流量「科技屬性」+「消費屬性」提升,隨著三大運營商「不限流量套餐」資費的取消,進入提速降費2.0時代。對比國內通信消費需求端景氣度明顯強於海外,對運營商穩定ARPU值提供充分條件,改善運營商創收瓶頸的拐點可期。
我們預計中國聯通ToB業務實現2019-2022年每年平均收入增長接近100億元。中國聯通加強在網際網路產業和垂直行業領域的布局。2018-2019年公司組建12個產業網際網路公司,並與混改夥伴、行業龍頭等公司開展業務層面合作。
5G實現ARPU值改善和增量收入,運營商盈利能力有望提升。國內5G初期套餐價格出爐,三大運營商有望帶來ARPU值改善。5G帶來中國聯通收入增長彈性,EBITDA持續提升為自由現金流奠定基礎。
5G用戶將帶來400-800億收入增量。對中國聯通2022年移動業務收入情況進行敏感性測試,假設5G用戶滲透率的變化值分別為2.5%,5G用戶資費的變化值為10元。
預測悲觀情況下,2022年中國聯通移動通信業務收入1962億元,較2019預測值(我們預測2019年移動通信業務收入為1533億)增長429億元;中性情況下,2022年移動通信業務營業收入為2125億元,較2019年預測值增長592億;樂觀情況下,2022年移動通信業務收入2336億元,較2019預測值增長超過803億。
從運營商的商業模式來看,有望形成「資本開支—網絡能力—客戶規模—收入提升—自由現金流—資本開支」的良性循環。故而EBITDA持續增長,為中國聯通5G資本開支奠定基礎。
5、主題一:軍工信息化關注資產證券化投資機會
我國國防支出占GDP比重遠小於已開發國家。根據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2019年國防支出預算11899億元,同比增長約7.5%,將重點支持國防和軍隊改革,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
整體增速雖然略微下降但仍然高於GDP增速預期,根據過往經驗,軍費開支呈結構性的前緊後松,再加上軍隊改革帶來的減員增效,我們猜測在「十三五」的最後兩年武器裝備方面採購的費用仍將穩定增長。
從國防支出占GDP比重數據來看,2008-2019年我國國防費用占GDP比例基本在1.3%左右,根據SIPRI數據,中國國防支出占GDP比重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2.6%,也遠低於俄羅斯和美國平均水平4%。
軍工信息化有望進入加速階段。從政策層面來看,十八大報告已經將信息化作為軍隊現代化建設發展方向,構建了一個初步「三步走」戰略。
隨著時間推移,十九大報告中開始真正深入提到軍事智能化發展,開始加強聯合作戰能力和全城作戰能力建設,目標到2020年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2035年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我國軍隊在關鍵武器裝備及信息化程度跟美國和俄羅斯相比仍然差距很大,從政策規劃來看,目前處於十三五規劃最後兩年,軍工信息化有望迎來加速階段。
出口管制促進產業不斷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利好有核心技術的軍工企業。2018年8月,美國商務部發布出口管制清單企業,公布的44家實體清單新增企業中,大部分歸屬航天科工、中國電科等軍工集團。
雖然我國通信業已經躋身國際第一梯隊,但在核心晶片器件方面,比如高端DSP、部分FPGA、射頻晶片等仍然需要通過進口滿足供應需求。
此次出口限制一方面可能影響部分產品交付,另一方面,從國家這幾年加強國產替代化建設的決心和落地情況來看,軍工信息化領域由於行業特殊性,國產化率一直高於民用領域,利好核心技術領域有突破且有望實現國產替代化的軍工企業。
建議關注:國睿科技、航天發展、東土科技、金信諾、傑賽科技。
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民參軍為軍工信息化注入新的活力。2017年年末,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意見》,指出除戰略武器等特殊領域外,在確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支持符合要求的各類投資主體參與軍工企業股份制改造。
我們認為,雖然先進的技術首先應用于軍事領域,但在信息時代快速發展的今天,民企在一些高技術領域也具有較強的實力,比如AI和大數據等,軍民融合有望給軍工科研注入新鮮活力;同時軍工企業作為國企,體制較為保守,混改有望為軍工體制注入新的活力,能更好的激發內部積極性;綜合來看軍民融合為軍工信息化帶來新技術和新活力。
軍工資產整合空間較大。19年3月,證監會閻慶民副主席指出,當前我國軍工行業資產證券化率有待進一步提高。
通過資產證券化實現產業整合,是世界主要軍工企業的普遍做法。根據美國防務新聞網,2015年全球最大的100家軍工企業中80%為上市公司,資產證券化率大都在70%-80%。
美國波音、洛克希德馬丁、雷神、通用動力等行業巨頭,都是藉助資本市場長期穩居世界軍工企業排行榜前列。
目前我國軍工產業集團整體資產證券化率平均不足30%,一些核心軍品仍未實現資產證券化。從單個集團看,航天科技、航天科工及中國電科集團資產證券化率尚未達到30%,有較大提升空間。
國企改革進入加速期,軍工集團資產整合及注入有望加速軍工信息化。我們認為要想完成軍工信息化,軍工國企改革是必由之路,而軍工資產證券化、科研院所改制及激勵制度的建立是實現軍工國企改革的重要抓手。
一方面,軍工資產藉助資產證券化可以幫助國有資產增值、提升資產運轉效率,軍工集團資產整合預期不斷升溫;另一方面科研院所改制及股權激勵可以幫助政府減輕財政負擔,同時提升科研人員積極性,為提升科研能力提供持久續航能力。
科研院所改制是資產證券化的重要前提,因為國內軍工上市公司均為軍工集團生產製造部分,科研成果和技術創新類資產主要在科研院所,屬於未上市資產。未來隨著更多的科研院所完成改制,將為軍工資產證券化提供重要彈藥。
整體看目前科研院所仍然處於改制階段,資產注入預期較大。2017年7月,國防科工局宣布啟動首批41家軍工科研院所整體轉制工作。2018年5月,我國首批41家院所改制試點單位之一的58所,其軍工院所改制方案獲批,2019年以來軍工行業改革不斷推進。
6、主題二:國產替代,自主可控
2019年貿易摩擦成為通信行業迴避不了的話題,國產替代和自主可控的重要性日漸突出。縱觀國內晶片實力最強的華為,部分核心晶片仍然依賴進口。
據ICInsights發布的數據,2019Q1,海思首次進入世界半導體廠商TOP15,並且首次超越聯發科成為Fabless晶片公司的亞洲老大,世界第四。
目前,華為海思的數字晶片以及部分模擬晶片產品,能夠用於華為手機與華為通信設備當中。但對於華為所需的高性能模擬晶片、射頻晶片等還要依賴進口。
從全球模擬晶片的市場份額來看,根據ICInsights的數據,2018年全球前十大模擬晶片企業均是歐美企業,排名靠前的是德州儀器(美國)、亞德諾半導體(美國)、Infineon(德國)、Skyworks(美國)、NXP(荷蘭)、Maxim(美國),中國模擬晶片企業在全球的排名較為落後。
雖然國內ICT(信息通信技術)產業鏈日漸壯大,但在核心器件部分領域仍然處於缺失狀態,尤其在晶片產業鏈。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中國晶片供給市場仍大量依靠國外進口,對於晶片進口的依賴嚴重影響我國ICT產業的發展轉型和國家安全戰略。
1)射頻前端晶片
AD/DA晶片基本依賴海外。AD/DA晶片主要完成數位訊號與模擬信號轉換的過程,屬於數模混合晶片,模擬晶片國內基本落後于海外廠商,且由於5G速率大幅提升,對產品性能和集成度提出更高要求,進一步提升了國產替代門檻,所以AD/DA晶片基本依賴海外公司,比如TI和ADI。
PA和濾波器基站側已無問題,手機終端側正在進行國產替代化。根據產業鏈調研,基站側射頻晶片,例如PA和濾波器基本已經實現國產化。
但是手機側的射頻前端晶片主要依賴Qorvo和Skyworks,根據產業鏈調研,華為早在2年前已經啟動替代化進程,目前正積極與上游公司推進國產技術方案落地。
2)PCB覆銅板
我國已成為覆銅板主產地。從剛性覆銅板產量在全球的區域分布來看,中國大陸的剛性覆銅板產量占比到2016年已經超過70%。
國內覆銅板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張,根據CCLA統計數據,中國各類覆銅板產量由2012年的45139平方米增加至2017年的83839萬平方米,年復合增長率為4.49%。
國內覆銅板企業在中高端產品獲得突破,填補國產空白。由於資金與工藝壁壘,覆銅板行業格局較為穩定,2017年全球前十大廠商合計份額74%,領先廠商近幾年排名變化較小。
近年國內覆銅板龍頭企業生益科技、中英科技、泰州旺靈、華正新材等在高頻、高速材料領域獲得較大突破,部分產品可與Rogers(主打高頻)、松下(主打高速)等同類產品媲美,填補國內中高端產品空白。
3)FPGA
5G推動通信類FPGA持續增長,國產替代需求高。FPGA被稱為數字晶片之母,未來5G時代三大應用場景驅使網絡帶寬更寬、網絡更加智能化以及邊緣計算的引入,都將驅動未來FPGA在通信場景下的應用。
根據MRFR2017年數據統計,全球FPGA市場以Altera(2015年被Intel收購)和Xilinx兩家為主,這兩大巨頭壟斷全球市場份額約71%,全球前兩大FPGA廠商Xilinx、Altera最大的地區客戶是中國;此外兩個小巨頭Lattice和Microsemi(2018年被Microchip收購)市場份額約16%。
反觀國內FPGA企業體量較小。國內FPGA產業起步較晚,在軍工航天領域,主要企業包括紫光同創、復旦微電子、華微電子、中電科58所、航天772所等;在民品領域,主要企業包括廣東高雲、上海安路等。
部分場景已經實現替代,高端場景仍需突破。從工藝製程技術上來講,國內FPGA落後海外大廠2代左右。
從專利壁壘上來看,海外大廠基本壟斷了實現FPGA的技術路線,同時FPGA產品形態開始集成更多的功能IP核、MCU、存儲等外圍單元,國內FPGA廠商在IP核積累上基本處於初級階段,落後于海外大廠較多。
根據草根調研,目前國內紫光同創藉助核高基項目在民用FPGA領域領先國內同行,已被國內主流設備商採用,但在基站側或者IC晶片驗證環節仍然採用海外大廠方案,替代之路任重道遠。
4)光晶片
國內光晶片實力相對薄弱。台灣聯亞、英國IQE、日本三菱、美國Avago為全球主要的光晶片供應商,其中,以高速率為主要特徵的高端光晶片的生產主要集中在新博通、三菱、住友、Oclaro等美國和日本企業中。
我國光晶片實力相對薄弱,核心器件的缺失使得我國光通信產業時刻面臨著被「卡脖子」的風險,實現上游光晶片的突破和國產化是我國通信產業升級的重要內容和當務之急。
25G及以上速率光晶片短期內仍依賴進口,日本廠商方案可替代。目前,我國光迅科技、華為海思、海信、中際旭創等公司已經開始逐步建立自己的光晶片生產製造能力,根據IMT-2020(5G)推進組發布的《5G承載光模塊白皮書》,光晶片方面10G及以下速率產品基本已經實現國產化,但在25G及以上目前正在研製過程中,國產替代仍需一段時間。
5)介質濾波器
5G時代,天線通道數增加以及天線有源化對天線設計提出更高要求,小型化及輕量化是基礎,5G或以陶瓷介質濾波器為主。
3/4G時期,金屬濾波器憑藉成熟的技術以及良好的性能成為那個時代的主流技術方案,進入5G時代設備商以及天線廠商將採用小型化金屬腔體濾波器來滿足5G需求。
根據草根調研,按照單通道計算,小型化金屬腔體濾波器的重量平均比介質濾波器重20%左右。
未來5G基站集成度較高對器件的小型化和輕量化越來越重視,陶瓷介質濾波器在滿足性能的前提條件下,憑藉輕量化、抗溫漂性能好以及小型化優勢成為主設備商主要選擇方案之一。
介質濾波器方案以華為為主導,目前已經實現國產化,無需依賴進口。目前國內濾波器廠商在3/4G都是以生產金屬濾波器為主,未來升級生產小型金屬腔體濾波器難度較小。
陶瓷濾波器產業鏈目前以華為為主導,國內能夠生產陶瓷介質濾波器的公司主要有未上市的燦勤科技,上市公司中主要有東山精密(艾福電子),武漢凡谷,風華高科(國華新材料),通宇通訊(江佳電子)以及北斗星通(佳利電子)。
海外能夠提供陶瓷介質濾波器主要有美國的CTS和日本的村田公司,其中美國CTS為介質濾波器鼻祖。
6)連接器
海外連接器主要廠商:TEConnectivity泰科電子(美國)、Amphenol安費諾(美國)、Rosenberger羅森伯格(德國)、Molex莫仕(美國)、RADIALL雷迪埃(法國)等。
根據Bishop&Associates的數據,2017年泰科電子+安費諾+ 莫仕占到全球連接器份額約34%左右,其中在5G基站側SMP連接器領域,由於專利原因,羅森伯格和雷迪埃占據主導市場地位,國產替代化需求較高。
國內連接器的主要廠商:西安華達、金信諾、立訊精密、永貴電器、中航光電、電連技術、中電科55所等。
7)軟體側
軟體側無論EDA軟體還是作業系統目前基本依賴進口。目前國際上主要有三大集成電路EDA公司,分別是Synopsys,Cadence,MentorGraphics,三家在EDA行業幾乎形成壟斷,且均為美國公司。
EDA軟體由於涉及工藝製程、生態等方面,國產EDA軟體無法取代海外廠商,國產替代不太樂觀。手機作業系統方面,目前谷歌已經宣布停止與華為合作。華為在積極開發作業系統,目前已註冊鴻蒙商標。據余承東透露,該系統將橫跨手機,平板及電腦,併兼容安卓APP。
7、主題三:政策助力工業網際網路迎發展機遇
受益於5G時代即將帶來的安全、可靠、靈活、可移動、低時延、高帶寬的數據信息傳輸優勢,工業系統同高級計算、分析、感應技術以及網際網路相融合的工業網際網路也將得到快速發展,其應用場景包括無線工業相機、工業傳感器、遠程控制、狀態監控、資產跟蹤、雲化AGV、物流和庫存監控、無線機器人、無線雲化PLC等。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統計及預測,2018年我國工業網際網路市場規模約為5,318億元,預計2019年將突破6000億元,2023年突破10000億元,2019-2024年,預計年均增長率約為15.31%。
工業網際網路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支撐,有望推動製造業從單點、局部的信息技術應用向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轉變,有望成為我國實現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工業網際網路發展,先後發布多個重磅產業政策,加速行業發展。
工業網際網路產業鏈縱深較長,工業網際網路產業鏈分為上、中、下三個環節。上游硬體有望率先商用化,而產業鏈價值或主要集中在中下游軟體平台及應用端。
上游以硬體產品為主,主要包括各類傳感器、控制器、通信模組、智能網關等,這些設備用以完成工業生產環節中數據的採集、傳輸和存儲。
中游的核心環節是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根據工業網際網路產業聯盟發布的《工業網際網路平台白皮書》,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包括邊緣、平台(工業Paas)、應用三大核心層級。
下游主要涉及典型應用場景的工業企業,當前最具潛力上雲的工業設備企業包括五大類,一是高耗能設備,如煉鋼高爐、工業鍋爐等設備;而是通用動力設備,如柴油發動機、大中型電機、大型空壓機等設備;三是新能源設備,如風電、光伏等設備;四是高價值設備,如工程機械、數控工具機、燃氣輪機等設備;五是儀器儀表等專用設備,如智能水錶和智能燃氣表等。
文章內容主要為華泰證券通信行業首席分析師在進門財經路演核心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