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講講美蘇爭霸,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美國攻蘇聯守;第二階段是蘇聯攻美國守;第三個階段是蘇聯解體。在第一個階段中,美國明明占據了很大優勢,但是美國卻沒有穩住,貿然發動了「韓戰」和「越南戰爭」,消耗了大量國力,最終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時候,蘇聯就追趕上美國,並轉守為攻,對美國發起了戰略攻勢,這給美國帶來了很大壓力,今天我們就說說這第二階段。
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時候,蘇聯真的是一個「龐然大物」,他們擁有史上最強大的鋼鐵洪流,擁有5萬多輛主戰坦克和6萬多輛步兵戰車,在地面戰爭中,蘇聯幾乎就是無敵的存在,沒有任何國家能與之抗衡。同時,蘇聯還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核武庫,他們的戰術核彈頭與戰略核彈頭加起來,超過了2.7萬枚。
提到蘇聯的核武庫,這裡就不得不提一個歷史大事件——「古巴飛彈危機」,正是因為「古巴飛彈危機」,蘇聯才意識到了核武庫的重要性,開始大規模製造核彈頭。大家都知道,在60年代的時候,蘇聯的核武庫並沒有美國的強大,這讓他們在「古巴飛彈危機」中吃了大虧。當「古巴飛彈危機」爆發後,美國就仗著強大的核武庫,向蘇聯展示了強硬姿態,最終迫於美國壓力,赫魯雪夫便被迫向甘迺迪寫信妥協。因為這個事情,赫魯雪夫還被同伴痛罵是「懦夫、混蛋」……
所以在「古巴飛彈危機」結束後,蘇聯便開始大規模擴張核武,意圖改變劣勢,洗刷當年的「懦夫之恥」。最終,通過蘇聯的努力,他們在60年代末,就追趕上了美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擁核國家。但是,在蘇聯得勢之後,他們又犯了美國同樣的錯誤,開始冒進起來,並與我國交惡。1969年,因為「珍寶島自衛反擊戰」的事情,兩國矛盾便達到了頂峰,蘇聯在中蘇和中蒙邊境陳兵百萬。可以說,中蘇戰事已經來到了一觸即發的階段。
而就在這個緊張時候,美國突然展開了行動,美國曾多次與我國交手,他們深知我國的實力和重要性,所以在中蘇交惡之後,美國便立即與我國展開了接觸,試圖拉攏我們,共同應對蘇聯。1972年,尼克森乘坐「空軍一號」飛機,來到中國北京機場,對中國展開了訪問,中美關係開始走向正常化,中美蘇形成三角關係。
在三角關係確立之後,蘇聯便老實了下來,這讓中蘇邊境慢慢恢復了平靜。同時,美蘇關係也得到了緩和。在中美蘇三方關係暫時穩定之後,蘇聯便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對外擴張的事情上。1971年至1981年期間,蘇聯便同印度、埃及、越南和伊拉克等12個國家簽署了「友好合作條約」,將這些國家納入到了它的勢力範圍之內。
值得一提的是,在蘇聯與這些國家簽署條約之後,這些國家也立即膨脹了起來,開始對外進行擴張入侵。比如說,在蘇聯和印度簽訂條約後,印度便立即對巴基斯坦展開了入侵。同時,在蘇聯和越南簽訂條約後,越南便立即對柬埔寨發起了進攻。而在這些國家發動戰爭時,蘇聯也沒有閒著,他們為其提供了大量的軍事援助,讓夥伴在戰爭中,獲得了重大優勢。
在蘇聯的巔峰時期,可以說他們都是在忙著打「第三世界打代理人戰爭」,通過軍事援助的方式,向「第三世界」進行擴張。最終,在野心的驅使下,蘇聯就在1979年的時候,對阿富汗發起了進攻。蘇聯入侵阿富汗,絕對是蘇聯的一個重大轉折點,阿富汗素有「帝國墳場」之稱,所以蘇聯入侵阿富汗,註定了就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那麼在蘇聯忙著擴張的時候,美國又在做什麼呢?據了解,在蘇聯擴張期間,美國正忙著恢復經濟,以及給蘇聯下套,面對蘇聯的咄咄逼人,美國選擇了隱忍,選擇了示敵以弱。在1975年的時候,美國便簽署了《赫爾辛基協議》,向蘇聯表示美國無意介入地區事務,與蘇聯爭奪地區影響力。按照《赫爾辛基協議》的規定,簽署國「不干涉他國內政,並承諾尊重人權及保護人權」。
當時,蘇聯正在向東歐擴張,美國簽署《赫爾辛基協議》,無疑就是在放縱蘇聯對東歐的行動,所以在《赫爾辛基協議》出台之後。《紐約時報》便立即發文,對美國當局進行了批評,稱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這象徵著我們「批准」蘇聯對東歐的吞併。同時,華約方面也表示,《赫爾辛基協議》的出台,是一個重大的勝利。
那麼美國簽署《赫爾辛基協議》到底是好、還是壞了?從現在來看,美國簽署《赫爾辛基協議》,無疑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它就像是「慢性毒藥」一樣,在慢慢蠶食蘇聯的生命活力。《赫爾辛基協議》的出現,意味著美國從美蘇爭霸的前台,走向了幕後,雖然他們不會在明面上與蘇聯進行較量,但是他們卻可以鼓動地區人民,去反抗蘇聯的統治,以「自由與民主」的名義,號召地區人民進行戰鬥。
在《赫爾辛基協議》生效一段時間後,蘇聯終於意識到,自己上當了!要知道,蘇聯在維護霸權時,最擅長使用強硬手段,這剝奪了地區的自由度,所以在蘇聯的控制區內,就經常會爆發動亂。在《赫爾辛基協議》生效前,蘇聯應對動亂,一般就是武力鎮壓,誰冒頭就打誰,但在《赫爾辛基協議》生效後,這招就行不通了,一旦蘇聯採取了強硬手段,西方社會和媒體就會對蘇聯進行抨擊,對蘇聯發出「人權警告」。
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蘇聯為安撫地區民心,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試圖用好處,讓控制區聽話。但大多數國家都不願意被強國掌控,自然就會繼續抗爭,這導致地區形勢越來越混亂。據悉,在形勢最嚴峻的時候,蘇聯僅僅是為了維護名義上的統治,就砸進去了很多的冤枉錢。
由於內部矛盾越來越嚴重,蘇聯便計劃上演一出「殺雞儆猴」的好戲,來震懾這些不安分的控制區,而蘇聯選擇的對象,就是阿富汗。在70年代的時候,蘇聯與阿富汗有著深入的合作,蘇聯向阿富汗派遣了大批專家顧問和軍事人員,這使得阿富汗逐漸被蘇聯所控制。而在1978年的時候,蘇聯更是與阿富汗簽署了《蘇阿友好合作條約》,進一步提升了兩國關係。
然而,讓蘇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就在蘇阿簽署《蘇阿友好合作條約》沒多久,阿富汗內部卻發生了政變,親近蘇聯的阿富汗最高領導人塔拉基,被阿明政變推翻。而當阿明掌控阿富汗之後,他便立即對蘇聯發出了警告,稱:希望蘇聯不要干涉該國內政,否則他將不得不驅逐蘇聯顧問和駐軍,甚至是廢除《蘇阿友好合作條約》。
阿明的上位,讓蘇聯感受到了威脅,所以為了鞏固蘇聯在阿富汗的利益,蘇聯便發動了阿富汗戰爭。前面筆者就講到了,阿富汗戰爭是蘇聯的一個重大轉折點,蘇聯將會因為阿富汗戰爭,由盛轉衰。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就是因為中國、美國和巴基斯坦等國,對阿富汗的伊斯蘭抵抗運動進行了支持,阿富汗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所以蘇聯敗得並不冤。
今天就先給大家講解美蘇爭霸的第二階段,後面我們將繼續講解美蘇爭霸的精彩情節,關注我不迷路,為你精講更多戰爭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