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易中天認為清朝比明朝要好得多?明朝真的這麼一無是處嗎?

2020-10-20   左岸楓

原標題:為何易中天認為清朝比明朝要好得多?明朝真的這麼一無是處嗎?

一個人要爭取別人的人心,就必須要擁有一個寬宏大量的氣度和一個既往不咎的對策,哪怕是裝也要裝得像回事。——易中天

易中天引發一場討論熱潮

許多人可能沒有聽過這句名言,但是這話的作者易中天先生許多人都是有印象的,甚至還有許多的讀者還看過這位先生的節目。易中天先生是一名知名的作家,學者。人們最熟悉的就是由在2005年開始主講《百家講壇》和《漢代風雲人物》。他那幽默風趣、接地氣的白話式的分析講解歷史受到了眾多觀眾和網友的追捧。

在他的一次對歷史朝代的評論的言論更是引發了一場討論熱潮,他在那一次的評論中是這樣說的:「在我看來,我們中國古代歷史上,明朝這個朝代是最為黑暗,最為兇殘,最為嚴苛的一個朝代,而相比之下,不說其他的朝代,就是清朝都比明朝要好得多」。

明清刻板印象

這一言論立刻引發了一場大眾歷史討論的熱潮。本來人們就經常將明清兩個朝代一起來說,我們提起這段歷史也往往用「明清時期」來代替。現在有了著名學者易中天這一言論更是掀起了一場明朝和清朝的對比大討論。

關於明朝我們最熟悉的就是他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了,出生亂世,從一代貧民做到了皇帝的位置,這放到現在一定是一個比馬雲先生還要勵志的創業奮鬥傳奇了。還有一個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是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取了自己親生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對於清朝這個朝代我們知道這是一個少數民族從草原上崛起入關的朝代,在這個朝代有我們熟悉知道的康熙,雍正和乾隆,這些個皇帝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在清朝後期的歷史,那就是我們一說就咬牙切齒的屈辱歷史了,外國入侵各種的戰爭,各種的屈辱不平等條約,一個接一個,沉重的壓迫著這個古老的國度。

為何易中天認為明朝不行

在學者易中天認為,明朝的皇帝,他們一個個都不具備做帝王的條件和能力,明朝這個帝國之所以能夠在這些個不夠格的皇帝手裡延續,生存完全是依賴於明朝官僚體系的基本形成,而這個體質的形成又只不過是前朝的積累和沉澱罷了,明朝無非是順勢而為。明朝的「萬曆皇帝」那更是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怠政」連續十幾年都不上朝,這是中國歷史從未有過的現象,在歷史上稱作「萬曆怠政」。

以上這一點是易中天先生認為明朝黑暗,第二點就是明朝的特務機制盛行,在明朝設置了錦衣衛,東廠這些個特務機構。這些特務機構成為皇帝監察百官和治理天下的利器。特務機構讓國家的正常的體系受到了干擾和影響,導致朝廷上下人人擔心。這種特務方式又十分容易引起宦官專政,進一步加劇了「東林黨之爭」。我們聽的最多的一個宦官的名字就是「魏忠賢」。以上這些可能是易中天先生認為明朝不如清朝的原因。

明朝的發展

那麼,明朝真的這麼一無是處嗎?前些年有一本很火的書叫做《明朝那些事》。這本書以幽默白話的小說形式來向人們講述明朝的歷史。易中天先生說的也沒有錯,那些問題確實是明朝存在的不足之處,但是明朝也還有它的另外一面。

明朝的手工業和商業達到頂峰水平,民營手工業超過了官營手工業。雖然說明朝實行了「海禁」政策,但是,明朝的造船業確是十分的發達。它有當時世界上噸位最大的商船和戰船,擁有的船隻數量和噸位更是占當時整個世界的一半以上!

鄭和七下西洋,開創人類中國歷史上和世界最早最遠的遠洋事業,友好和平的遠洋事業促進了中國和外邦的友好交往,促進中華文化向世界的傳播,也促進了中國與外界文化物資的交流。在明朝形成了完整的「朝貢體系」,糧食產量大增,人口增長。

此外,在明朝百官敢於向皇帝進言勸誡,比如歷史上的清官海瑞抬棺勸誡。在明朝帝王不管對臣子的進言多麼生氣都不能明面懲罰臣子,反之如果臣子因為進言被皇帝懲罰,臣子會感到十分的榮幸和光榮。這種神奇的默契和清朝相比這是一種難得的開明,也是對文人士子的尊重。

明朝文化更是繁榮昌盛,代表巨著有《永樂大典》,融合了前世的精華。此時,宋明理學高度發展,上到將軍內臣,下到黎民百姓人人的思想都是有一種集體主義的價值。

清朝的另外一面

現在我們看看清朝,清朝是中國古代最後一個王朝,從清兵入關到清末皇帝溥儀宣布退位,由此清朝覆滅。清朝封建集權達到了頂峰,軍機處的設立,只聽命於皇帝,跪著接受筆錄,不能夠提出發表意見,只能夠傳達皇帝的旨意。它的功能只是相當於一個傳播下達的功能沒有參與決策的權利。

清朝整個朝代都大興文字獄,不管是康熙還是乾隆皇帝,許多大臣百姓都受到了文字獄的牽連入獄,人們上街都不敢說話,只能用眼神交換,可見文字獄嚴重的程度。

清朝後期,更是吏治腐敗,買官賣官,賄賂成風,出了名的大貪官和珅就是一個最大的貪官,一人家產比整個國家幾年財政收入總和還要多。《四庫全書》也是東刪西減拼湊而成。近現代更加是不堪入目,自從一八四零年鴉片戰爭開始,直到清朝的覆滅一直是在失敗中失敗。

到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簽訂了《辛丑條約》,清朝徹底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徹徹底底變成了洋人的朝廷。不管明朝如何受到日本的騷擾,至少保住了主權和領土的完整。清朝一次次的割地賠款,一次次的不平等條約讓一個強大的大清帝國變成了「東亞病夫」。

由此可見人終究不是機器,人都是有感情,有偏見的,要做到完完全的客觀公眾只有機器了,不管是普通百姓還是學者大家無一不是例外。對待歷史我們只能客觀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