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魚的貓: 中國古代的國家教育似乎僅限於人文類型的學科,教授的內容都是四書五經之類的東西。難道就沒有人認識到國家需要自然科學方面的人才嗎?農作物學,醫學、植物學、動物學,採礦與冶金學,工程建築學、水利學,即使在古代這些學問也是非常實用和增加社會財富息息相關的。古人為什麼沒有考慮過把相關的學問梳理編纂成冊,納入國家教育,培養專業人才?都是官員們作為個人的愛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研究。沒有國家支持,不僅不能動員資源提高水平,就連私人編纂的一些技術書籍往往也會失傳掉。
軍事教育也滿奇怪的,很早就有了國家開辦的武學,但是從未重視過。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可是國家按照規定教材和標準嚴格考試選拔出的文官布滿朝野,卻從未如此嚴格培養選拔軍官。軍事教育主要依靠所謂將門父子相傳或者行伍間的經驗。只要和平稍久,軍事經驗往往喪失殆盡。
sogland:專業技術不是有匠戶麼,軍事技術不是有軍戶麼?大概上頭就是這麼想的吧。
sssssss27:都有人在做,士農工商。但當官排第一,太耀眼。
zi_:人文學科也挺瘸腿的,哲學範疇的邏輯學還要靠和尚引進過來……
極其不滿:因為經過歷史實踐,發現商鞅韓非那種集權體系加儒家禮教體系最有效和穩定。這一上層建築要求的知識分子肯定不會是自然學科導向的。
偷魚的貓:並非是要放棄商鞅韓非那種集權體系加儒家禮教體系,但是除此之外的實實在在經世濟民的學問朝廷就不搭理了。假如理論性的東西朝廷不搭理也就算了,畢竟是沒產出。可連增加財富的學問也不搭理。
橙色指揮官:也沒樓主想像的那麼落伍,關鍵字「勸農社」、「社學」,教材都有。教育為統治服務,自然科學的教育主要還是農醫天算......其他的麼,百匠相傳。
偷魚的貓:不重視自然科學也就算了,軍事教育也不重視。
深潛者:會不會有軍人太有腦子就不好管的想法?
偷魚的貓:軍官團受教育程度高對管理是有好處的啊!
深潛者:要是就只有軍官團中有前途的受高等教育還好說,但普遍教育的話,不成才、失意的才是大多數呀!學文不成,不過是個鄉秀才,做不得什麼事,絕無自開科舉之可能。可學武不成就不同了,退可橫行鄉里目無王法,進則揭竿而起驚動天下。
gameboy:想多了,有腦子的人會自己用腳投票去考科舉的。單純的軍事學教育在中國古代的官僚體制下沒意義,這是朱元璋這個老農民都知道的。
深潛者:話說軍隊也可以以考定終身嘛!非武學出身不得領遙郡,非軍刀組不得晉太尉,武學吊床號決定最終的晉升高度。
gameboy:第一個提這個主張的當街被丘八打了,時間是在北魏。
深潛者: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不能用被打了,來解釋這個的不可行呀!希望能提供更全面更社會學的解釋。
gameboy:很簡單啊,募兵制下,你要給基層士兵留下上升通道,古代軍隊又沒有士官和軍官的分野,你搞個非武學不能當軍官,那底層士兵們怎麼辦?
現在軍隊體制完善,士兵走士官途徑上升,美人希的軍種總軍士長還能和軍種參謀長平起平坐,古代可沒這些。
深潛者:俺沒說非武學不能當官呀!你怎麼會有這個誤解?俺說的明明是非武學不得 領遙郡。
gameboy:沒區別呀,你這一樣是給丘八設置了天花板。
深潛者:既然文官有玻璃天花板,那軍官有又能怎麼樣呢?倘若武學能提供足夠的軍事人才,那麼行伍之中做不到遙郡也無所謂吧?
假設按照每年兩百個承信郎計算,平均服役25年的話,軍隊里就有五千個武學官了,這個數目太綽綽有餘了吧?
gameboy:不是能不能提供足夠的軍事人才的問題,是丘八會造反的問題。還記得狄青怎麼說他和韓琦的麼?
偷魚的貓:出色的士兵提拔前可以送軍校學習,結業後再提拔。軍校可以分級,士兵們也就上個尉官學校,這個等級不用教什麼孫子尉繚子,都是基礎軍事知識和實用技能。
想進一步提拔,就在更高等級的軍校深造。真是狄青、岳飛、韓世忠這樣的人才,上個學哪裡難得住他們。
gameboy:既然上學不難,那人家為啥不能參加鎖身試成為政治前途更好的文官,然後以文官身份統兵?比如南宋末代宰相李庭芝。
你不能用現代職業分化後形成的觀念去要求古代,重武學宋孝宗時進行過大規模實踐,然而結果是武舉人大多不安其位,都想著走各種途徑換授文官。後來朱元璋就明確說過,設置單純的武學「甚無謂」。
時之沙漏:軍隊考試沒用啊,學藝不精的都被人砍死了。
偷魚的貓:不是比武奪帥這種考試啊,是軍事指揮和作業考試。如何組織行軍,如何戰場偵查,如何強渡江河,步騎工炮協同,戰鬥隊形變幻,野戰營地構築,守城和攻城等等。
偷魚的貓: 政治前途更好的文官——這個可能把原因找到了。宋以來武官地位低下,稍微有點知識才幹的人都不願從軍,軍官階層始終充斥著文盲。
明太祖覺得甚無謂,或許是因為他那一代都是廝殺出來的,戰場上學軍事,閻王爺當主考,考試不合格的都掉了腦袋。可是國家不可能永遠處在大規模戰事中,承平日久,怎麼確保軍官的基本素養。
薩里沙之刃:現在稍微有點本事的不一樣考學校去了,誰去當大頭兵拔草?
偷魚的貓:這裡討論的是軍官教育,對比的話不能拿大頭兵對比,是軍校和大學的對比。
gameboy:你以為宋以前就不是如此?
《新唐書.選舉志》
凡選有文、武,文選吏部主之,武選兵部主之,皆為三銓,尚書、侍郎分主之。
……
武選,凡納課品子,歲取文武六品以下、勛官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子,年十八以上,每州為解上兵部,納課十三歲而試,第一等送吏部,第二等留本司,第三等納資二歲,第四等納資三歲;納已,複試,量文武授散官。
我再說一遍:不要用現代形成的職業觀念和職業分化來要求古代。
我國古代文、武官的劃分,其初始的目的就不是為了行政或軍事的專業化,而是為了隔離。是為了區分「清流」與「濁流」這個貫穿了中國古代官僚制度始終的主題。即便是文、武分途以後,文官授武職,武官授文職,都是平常事,宋代多數武官實際上乾的工作是收稅。
至於朱元璋......
太祖曰:「太公周之臣,封諸侯,若以王祀之,則與周天子並矣,加之非號,必不享也。至於建武學、用武舉,是析文武為二途,自輕天下無全才矣。三代之上,士之學者文武兼備,故措之於用,無所不宜,豈謂文武異科,各求專習者乎?即以太公之鷹揚而授丹書,仲山甫之賦政而式古訓,召虎之經營而陳文德,豈比於後世武學,專講韜略,不事經訓,專習干戈,不閒俎豆,拘於一藝之偏之陋哉?今欲循舊用武舉,立廟學,甚無謂也。太公之祀,止宜從祀帝王廟。」
經略幽燕我童貫:軍事學這個問題問得好。
洗兵大秦海上波:當有問題的時候,先問是不是自己資料沒看夠。
橙色指揮官: 記住一點,官方教育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所以官方教育里有農醫天算。至於軍事教育,唐宋在軍事教育上如果和其他地區橫向對比的話,算是不錯的了,「諸將百戰之餘,何患不習於兵,而更使受教於書生,非所以強其氣也,此無益於實而有損於名。」他們的心態很明顯了。
深潛者:話說為啥近代歐洲的那群君主專制國王們就蠻放心的呢?18世紀歐洲就有老些軍校了吧?
gameboy:早期歐洲軍校生都是貴族子弟(直到今天考西點軍校仍然需要至少州參議員這個級別權貴的推薦信),上不上軍校都不妨礙他們結黨。
近代歐洲的情況更類似東漢,貴族壟斷文官武將,只是有些家族尚文,有些家族尚武,權貴們以家族間的關係網結黨,這種時候同學同年什麼的沒太大意義。唐末五代世家被干翻以後,文武官僚們才開始用同鄉、同學、同年等方式重新編織關係網。
PS:你那個只有軍校生才能領遙郡的設想,和現實中北宋武將管理的基本政策是徹底違背的,北宋本著軍權宜分的原則,「三衙用邊臣,戚里及軍班出身各一人」。軍校生一桶糨糊這種事本身就是違背軍權宜分原則的。
狐狸大仙:農學,都被孔聖人稱為小人之學,其他的更別說了。
震旦紀怪獸:我記得自然科學在明代以前都是有的,起碼唐朝時候有專門為算學準備的科舉。
偷魚的貓:有,但是大多數不成體系,是私人出於愛好搞的。既沒有系統的教學和考試,也沒有國家資助的學術研究組織。算學後來也不考了。而對應的英國皇家學會成立於1600年,萬曆皇帝還在位。
宋明清三朝近900年,中國是當時世界上脫產人口最多,受教育人口最多的國家。然而這麼多聰明又受過教育的大腦都去尋章摘句了,雖然不能說全無價值,但是和所擁有的智力資源相比,收穫很低。
ice327:其他國家的教育也沒有傳授這些東西的吧……實際上在古典社會核心的生產力在於人口,研究這些實用技術遠不如研究怎樣用合法手段將更多人口納為自家私產更有效率。而到了人口內卷化之後人口雖然不再是財富反而成了負擔,但如何平抑社會不滿也成了更迫切的需求,比起擴大生產更重要是避免無生計的人口造反。
偷魚的貓:對某個人來說研究這些實用技術遠不如研究怎樣用合法手段將更多人口納為自家私產更有效率,但是對朝廷來說增加單位人口的產出是很有必要的,否則朝廷就不會有勸農桑這個工作了。
朔月房心龍靜顏:數學有的,學校教材是算經十書,包括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夏侯陽算經等。在唐代,國子監算學館。
閱讀原文,了解詳情,請登錄北朝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