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的官方外交名是「大唐」,那清朝的是啥?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每個國家都有國名(即官方外交名),但是普通民眾談到某個國家時,更喜歡用簡稱(別稱)代替國名代指該國。例如,國人常用法國(France)指代法蘭西共和國(French Republic),常用美國(United States)指代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就我國而言,歷朝歷代使用的國號(國名)亦是千差萬別。漢朝以前,我國鮮少與外邦接觸,後來為了結束與匈奴的百年之戰,不得不和談,也由此誕生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官方外交名——大漢。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時期),張騫奉劉徹之命,由甘父做嚮導,出使西域。出使過程中,他延用了漢朝與匈奴和談時對外的稱謂,將漢朝的稱謂,將漢朝稱為大漢。
唐朝時期,我國國力強大,時常有外邦前來學習。所以,唐朝時的官方外交名是「大唐」,外邦亦遵循此法,將唐朝子民稱為唐人。元朝時期,我國由少數民族掌權,對外的自稱發生了變化,不再是「大」加朝代名,而是使用「中國」二字。明朝時期,官方外交名又變回了「漢式」,即大明。
那不由得讓人好奇,同為少數民族政權清朝的官方外交名是啥?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因為到了清朝時期,官方外交名又變成了「中國」。有的人可能會問,所有人談論那段歷史都說清朝如何如何,有證據證明它的官方外交名是「中國」嗎?1689年,清朝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時,清朝的署名就是中國!
1636年4月,皇太極稱帝,我國的國名從大明朝變成了大清朝。到了近代,清朝在與西方的交戰中屢屢失利,起初還曾以「中華大清國」來簽訂不平定條約,之後便將「大清國」和「中國」兩詞混用,後因社會變革,「大清國」被徹底拋棄,僅用「中國」指代大清國。
其實,從頻繁更換官方外交名就可以看出,清朝當時的狀況不容樂觀。不過,清朝的官方外交名雖然改了,但是清政府的自我稱謂卻沒有變,依舊稱自己為「大清」,依舊與外國侵略者稱兄道弟,比如,將比利時稱為「大比」,將荷蘭稱為「大荷」。或許如此稱呼侵略國,能讓清政府有一種與他們平起平坐之感,但實際上的處境一點沒變,打輸了仗,依舊要割地、賠款,稱呼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