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這周過的好慢」這個信號別忽視,孩子很可能有假期綜合症

2019-10-13   優米MaMa

本周是國慶收假後第一周,法定假日調休一天,也就是說大部分人周六都要上班,學校也不例外,孩子們周六也得上課。樓上鄰居家兒子佐佐今年上三年級,鄰居說最近佐佐每天晚上作業都要寫到23:30,剛開始她以為收假後老師抓進度,布置的作業多了。諮詢老師後,發現作業量並沒有增多。觀察後才發現,佐佐寫作業時經常會寫著寫著就發獃,要麼就東瞧瞧、西望望,或者吃點水果,喝點水,總之,就是不往作業前面湊。而且最近幾天佐佐掛在嘴邊的口頭禪變成了「媽媽,這周過的好慢啊,怎麼還不到周末!」

聽了鄰居的描述,我告訴她:「佐佐這可能是假期綜合症的前兆啊,你得多注意引導,小心影響孩子心理健康。」鄰居有點不相信「小孩子有什麼假期綜合症?我看他就是假期玩的太多了,早知道不帶他出去了」。

和我鄰居同樣想法的人絕對不在少數,他們不了解「假期綜合症」,認為這就是一種矯情病。其實,長假過後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賴床、沉迷遊戲、貪吃、甚至感冒生病等症狀,不是孩子矯情貪玩,而很大可能是他患上了「假期綜合症」

什麼是「假期綜合症」?

「假期綜合症」在心理學上叫做「假日心理綜合徵」,一般較容易出現在長假之後。具體表現是:假期過後,很多人還會沉浸在假日的感覺中,一時無法適應忙碌的上班、上學生活。甚至有些人還會出現這樣那樣的症狀,比如:注意力難以集中,效率低下、焦躁易怒等。對年齡較小的孩子,有些不適會直接體現在身體上,比如,拉肚子、胃疼等。

所以如果孩子出現以下症狀,則十之八九是「假期綜合症」:

  • 1,做事不規律,愛睡懶覺。以前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現在不是看電視,就是玩遊戲,一寫作業就走神,每天晚上作業都要拖到很晚才完成。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天天要到最後一刻才爬起來,沒時間吃早飯,最基本的生活起居全亂了。
  • 2,做事不積極,拖延症患者。假期里沒有上課的壓力,漸漸鬆懈了下來,「拖延症」也不知不覺找上門來。於是,開學後就變得不能按時完成作業,甚至每天都在想,要是還在假期該多好。潛意識裡還認為自己在假期,導致很多任務一拖再拖。
  • 3,沉迷電子遊戲,一玩就是幾個小時。你以為他在屋裡寫作業,進去才發現人家在偷偷打遊戲,經常一玩就是好幾個小時。很多「假期綜合症」的孩子,習慣用遊戲逃避現實,他們寧可在遊戲的世界裡幾個小時,也不想面對現實中的那一堆作業。
  • 4,依賴性增強,不願親力親為。假期里孩子們大部分都會被家長、老人照顧的很好。這會讓很多平時已經養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孩子,變得事事依賴長輩。
  • 5,亂發脾氣,張牙舞爪。作息紊亂等不良習慣給孩子帶來的副作用就是脾氣暴漲,一沒順著孩子的意願,孩子就亂發脾氣。

如果孩子出現上面幾種情況,這個時候家長就不要過分苛責了,尋找科學合理的引導方法才是家長最該做的。

為什麼孩子們會出現「假期綜合症」呢?

很多家長都想不明白,為什麼會出現「假期綜合症」呢?放假、收假不是最正常不過的事嗎?怎們還會不適應呢?其實,如果你這麼想就把「假期綜合症」想簡單了。

首先,假期里,正常的作息會被打亂。

孩子在放假期間,生活方式與學校生活大不相同,學校生活井井有條,每天都有課程安排,非常有秩序感。而放假期間,孩子們沒有了老師、作業的壓力,想睡到幾點就幾點,想幾點睡就幾點睡,作息時間完全被打亂,這很容易導致孩子睡眠不足、抵抗力下降。同時,節假日各種聚餐又在所難免,孩子年齡較小最美食又很那有自控力,暴飲暴食就成了必然。不規律的飲食,讓腸胃負擔過重,很容易形成消化道疾病。並且在假期孩子有父母相伴,假期結束後孩子就需要單獨面對學校即將發生的一切,這也難免會讓孩子情緒焦慮。

其次,感受到壓力,神經元會分泌特定的激素。

西班牙權威的神經心理學家阿爾瓦羅·畢爾巴鄂,曾說:當孩子感受到某種壓力時,大腦控制動機的區域,一些特殊的神經元就會分泌特定的激素,這種激素進入大腦會讓孩子們將所做的事情和「壓力感」聯繫起來。

假期收假,孩子們即將面臨:老師檢查作業、新的課業要求、甚至隔三差五的考試。這一切都會給孩子帶來壓力,讓大腦分泌特定的激素,從而讓孩子跟平常變得不太一樣。這種激素近年來已經被腦科學家證明是皮質醇,也被稱為「壓力激素」

少量的壓力激素對維持人體的「體內平衡」非常有幫助。比如,原始人類在捕捉獵物時,忽然發現不遠的草叢中有隻老虎,這時位於我們大腦底部的下丘腦就會開啟身體自身的報警系統,向腦垂體發送化學信號。接下來腦垂體便會依次釋放ACT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激活處於我們腎臟旁邊的腎上腺,釋放腎上腺素和主要的壓力激素——皮質醇。在這兩種激素的協調下就會讓身體充滿能量,以應對這種危急時刻。

如果壓力激素過多,則會讓人體無法自我消化內在情緒,讓人們感到身心俱疲,甚至會影響身體健康。1998年,一場暴風雪席捲了加拿大東部,上百萬人口受災,電力停供有些地方甚至長達40多天,成千上萬的家庭被轉送到臨時庇護中心。調查發現,經歷此次災難孕婦體內「壓力激素」激增,對腹中的胎兒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這些孩子成長到5歲半時,與同齡兒童相比,他們的智商更低,語言能力的發育也相對滯後。

所以,如果孩子患有「開學綜合徵」,不進行積極引導,很可能讓壓力激素過分增多,從而影響孩子的正常發育,身為家長我們一定要重視起來。

那麼,要怎樣引導孩子平穩度過「開學綜合症」呢?

需要注意的是「開學綜合症」需要提前防治,而非等到真的有了症狀之後才去拯救。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節前開始預防為主,做好計劃。

所謂節前開始就是指,還沒放假時就應該和孩子一起制定好計劃。很多家長一到假期都會給孩子制定計劃,但這些計劃很多最後都擱淺了,為什麼?是因為,這些計劃只是家長的計劃而已,他們沒有徵求過孩子們的意見。每天幾點起床,幾點睡覺,要做多長時間的作業,去哪裡玩,可以玩多長時間,看多長時間的電視,打多長時間的遊戲等等,這些只是家長一廂情願的願望而已,既然是家長的計劃,孩子很難執行那就是必然。

我們的建議是,家長和孩子一起制定假期計劃,如果你擔心孩子沒有執行力,也可以先幫孩子制定計劃,到假期中間階段時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根據孩子前半段時間的表現,和孩子商量,適當的進行計劃調整,不要將你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

第二,用好假期,夯實基礎。

為了避免孩子難以適應開學快節奏的學習環境,假期鞏固知識、預習新課的步驟必不可少。雖然放假了,但必要的學習時間還是需要保證。雖然沒有在學校時的高密度學習了,但身為家長還是需要掌握孩子的假期作業,並根據作業量合理安排每天要完成的內容。並安排必要的完成時間,比如,每天40分鐘語文作業時間,30分鐘數學作業時間。當然這個時間最好是徵詢孩子後共同商議的結果。

利用假期預習新課業,是幫助孩子度過「假期綜合症」很有效的一步。往往造成孩子假期綜合症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假期結束孩子「心」還未收回來,但老師已經講了很多新的知識,那些沒有預習的孩子就很難跟上老師的節奏。所以,讓孩子提前預習就顯得非常重要。家長可以教孩子,以下兩種預習方法:

1,提綱預習法

和孩子一起把要預習的內容列成提綱、提煉概括為有邏輯聯繫的綱要結構。這樣做的好處是,讓新的知識重點突出、層次分明,孩子聽課時很快就能找到對應的內容。

2,溫故知新預習法

這個方法是指,預習時一方面要幫助孩子歸納新知識重點,找出疑難問題;另一方面,要將新知識與已有的舊知識,最大化的聯繫起來。比如,教孩子三角形的周長公式,可以讓孩子回憶一下長方形的周長怎麼算,這兩者有啥不同。

第三,假期結束,注意孩子情緒宣洩。

假期結束,孩子們面臨新課業、考試等,難免會產生心理壓力,產生排斥心理。收假後,家長儘可能每天抽空跟孩子談談心,比如,建立一個屬於你和孩子的專屬時間,可以是在孩子睡覺前的10分鐘,利用這10分鐘誇誇孩子的優點和特長,緩解孩子內心的脆弱和不安。也可以講講今天你遇到的好玩的事,說說你在工作上碰到的難題怎麼解決的,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會遇到假期結束後的焦慮。強化一些正面的、積極的、帶有快感的情緒體驗,幫助孩子宣洩個人的不良情緒。

總之,假期綜合症不是簡單的課業焦慮,而是一種身體、心理共同作用的病症。面對假期綜合症的孩子,科學合理的引導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