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女孩牛棚清理糞便走紅,日本的教育,狠起來父母自己都害怕

2019-12-17   優米MaMa

前兩天看到一個日本網友上傳的視頻,視頻中網友6歲的女兒動作嫻熟在自家牛棚除糞,看著遍布牛全身的糞便,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臭味,但這個6歲的小女孩卻沒有絲毫嫌棄,依然認真打掃著牛棚。小姑娘穿著奶牛顏色的連體衣,腳上穿著小雨靴,拿著一個與她身形極不相符的耙子,一點點清理著牛棚,看著小姑娘駕輕就熟的動作,可以推測這絕不是她第一次干這樣的活。想想我們周圍6歲的小姑娘,很多孩子連穿衣服還都要家長幫忙,不得不感嘆,日本的爹媽狠起來真的太可怕了。

日本人向來以做事嚴謹而聞名,從孩子一出生,日本父母就開始給孩子灌輸:不給別人添麻煩、追求極致、遵守規矩的思想。謙卑、有禮貌、集體主義感強的日本孩子也讓世界各國的教育工作者,對這個國家的教育產生了濃濃的興趣。最近在刷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發現日本是一個非常重視學齡前兒童教育的國家,這些貫穿日本孩子一生的好品質,在孩子上幼兒園時期就已經打好基礎了。

日本學齡前教育的三種模式

再說日本「無情」的學齡前教育之前,先來看下日本學齡前教育的三種模式。在日本,學齡前兒童上課,有3個地方可以選擇,分別是:保育園、幼稚園、認定兒童園

保育園:看名字就知道,保育園是負責看孩子的地方。在這個地方,主要集中一些年齡較小的孩子,工作繁忙的家長可以將孩子放在保育園,會有專門的保育師負責照看孩子,有點類似我們國內的「托班」。

幼稚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幼兒園,這和我們國內的幼兒園大同小異,負責教孩子一些學齡前的必備知識,這裡的孩子一般都要到3歲以上

認定兒童園:這是日本在2006年才開始實施的一種新型幼兒園教育體制,兼具了保育園和幼稚園的雙重作用。它是日本政府為了補救保育園幼兒園整體資源不足,從而探索出來的一種新型教育機構形式。認定兒童園的孩子從0~6歲不等,所以老師既要「看孩子」又要「教孩子」。

日本的學齡前教育,可以說種類豐富,不同機構滿足了很多不同需求的父母。就比如,這兩年在日本東京就出現了一家24小時營業的「ABC保育園」,就是為了方便那些上夜班的年輕父母。這也能看出來,日本對學齡前兒童教育的重視。當然除了他們豐富的學齡前教育資源,日本人那些「無情」的教育手段,也是經常被人津津樂道。

以「無情」著稱的日本教育到底有多無情?

如果你以為讓6歲的小姑娘清理牛棚糞便就已經很「無情」了,那就大錯特錯了。在日本,讓6歲的小孩打掃衛生,簡直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了。真正的「無情」下面才剛剛開始。

1,在日本幼兒園,大冬天會讓孩子赤膊穿短褲

《他鄉的童年》一開始就來到了日本大阪蓮花幼兒園,這所幼兒園在過去的六十年里,因讓孩子四季赤裸上身,鍛鍊身體而出名。這項幼兒園傳統,在2019年4月份,迫於輿論壓力才終止。現在他們依舊會要求無論寒暑孩子要赤腳在操場上跑來跑去。

光腳晨練的孩子們

所以如果你在日本看到一群幼兒園的小朋友,大冬天光著上身、穿著短袖也不要奇怪,很可能這只是人家學校的一項日常活動。在日本孩子們穿短褲上學是一種常態,哪怕大學紛飛或溫度零下,很多學校依然會要求孩子保持這個習慣。

這種「變態」要求放在國內,一定會被家長噴的體無完膚吧?日本的家長難道就不擔心孩子感冒嗎?其實,不是不擔心而是習慣了,甚至很多家長也是這樣過來的,在他們的意識里孩子有了健康的體魄,自然就能抵禦感冒病毒。而抗寒能力和頑強的意志,正是鍛鍊孩子健康體魄的中要手段。

2,日本幼兒園,要求孩子拿危險的針

你會讓自己4、5歲的孩子拿「針」這種危險的工具嗎?我相信很多人都會跟我一樣給出否定答案。「針」多危險啊,大人一不留神都容易扎著自己,更何況只有4、5歲的孩子。

幼兒園孩子自己縫的袋子

但是在日本,上幼兒園的孩子已經能用針線縫製小布袋了。日本非常關注孩子的動手能力,所以在孩子幼兒園時期,就會刻意的去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比如鼓勵孩子們做手工、縫紉、編織等,孩子們會用自己縫的手工袋裝玩具。

幼兒園要求孩子學會穿針引線,縫製袋子,主要是為了練習孩子的精細動作。有些孩子精細動作不太好,簡單穿針可能就要花費1個小時,這個時候老師會在一旁靜靜的看著,不幫忙也不給孩子壓力,最終,每個孩子都將學會自己動手縫製袋子。他們堅信「只要你給孩子時間,他們就一定能做得好,自信的建立需要一些失敗來襯托。

有人曾採訪過日本幼兒園的一位老校長:

「怎麼放心讓4、5歲的孩子用針呢?不會扎到嗎?」

老校長回答「當然會扎到啊!」

「家長不會有意見嗎?」那人又問

「不會啊,學走路就會摔跤,用針線就會被炸,這不是很正常的事嗎?」

是的,在我們眼裡孩子被扎到可能是件很嚴重的事,但在日本人眼裡「用針線不被炸」才不正常。甚至有時,幼兒園讓孩子自己做飯,割傷手在日本家長眼裡都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了。這些「心大」的日本家長,還真是淡定。

3、自己養、自己殺、自己吃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颱風、地震等地質災害經常發生,如何面對死亡就成了日本教育中的重要一環。

我們中國人而言,死亡是很難開口跟孩子講明白的一件事,我們更願意用善意的謊言告訴孩子關於死亡的事實,比如「他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他只是睡著了」「他變成了星星,在天上看著我們」等等。

6歲女孩牛棚清理糞便走紅,日本的教育,狠起來父母自己都害怕

孩子自己殺雞

但在日本「死亡教育」有一套非常完整的體系,包含了生命的起源、成長、死亡,以及教會孩子如何面對失去親人的痛苦

比如,在學校,老師會帶領孩子一起認養小雞,讓孩子親自動手撫養小雞長大。一段時間後,老師就會帶領孩子自己動手殺雞,做成食物供大家享用。很多人都會覺得不可思議,甚至有些變態,但這種讓孩子直面「生」和「死」的教育方式,確實也有一定的可借鑑之處。

4、大人空手,小孩拎包

在日本,獨立、不給別人添麻煩是最基本的要求,孩子們從小就被教育這種觀念。《他鄉的童年裡》不到4歲的若松花果,被媽媽叫起來後,自己洗臉、掛毛巾、收起小板凳……自己疊睡衣、穿衣服,期間沒有讓媽媽幫過忙。出門後,上學用的大包小包都是自己拿,到學校後自己坐在地上換鞋子。媽媽說「雖然不能每次都做到完美,但也讓她學會在一天裡努力做到最好。

在日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當我們還在幫孩子大包小包收拾時,日本的小朋友已經可以自己準備好上學的一切。在日本的路上,你很少會看到家長幫小朋友拎東西,孩子大包小包都一定是在自己手裡。這一點,哪怕日本的小公主也不例外。

日本公主也要自己拿包

除了「無情」,日本教育有什麼值得我們借鑑的?

日本是一個非常注重「集體意識」的國家,這從孩子們參加的運動會就能體現。日本學校的運動會,很少灰設置個人冠軍獎項。比賽都是以團體賽居多,團隊贏才算真正的贏。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本人工作中團隊意識很強的原因。

當然,除去那些偏激的部分,日本的教育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

第一,培養孩子的「團隊意識」

我們國內的孩子大多都是在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寵愛下成長起來,大部分都比較「獨」。這樣的孩子單打獨鬥時能力很強,但由於很少站在團隊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孩子長大會很難融入集體。

而日本的孩子,從小就在一種集體意識很濃的氛圍中成長,他們知道集體的力量。之前有個感動很多人的短片,短片中小男孩正在上體育課,課程內容是跳木馬,小男孩邊哭邊跳,試了很多次都沒有成功,當他站在木馬前無助的哭泣時,感人的一幕發生了:班裡同學全部從看台下來,他們和小男孩一起圍成了一個圈,並大喊「加油」,隨後小男孩有如神助般一次跳了過去。這就是團隊的力量,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的遠。

第二,引導孩子獨立

日本的小朋友很小就被家長要求獨立,就像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位6歲的小姑娘,小小年紀就要承擔起清理牛棚的責任,雖然這在我們看來有些「無情」,但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以後的適應能力絕對會比我們的孩子強很多。

日本的孩子1歲時父母就不會喂飯了,父母會給孩子準備合適的餐具,鍛鍊他們自己吃飯,哪怕孩子吃到身上都是,父母也會讓他們自己用餐。從這時起,日本父母的獨立教育就會逐漸開始。這種「推孩子一把」的育兒觀念,值得我們學習。

第三,教導孩子愛惜食物、珍惜資源

日本的孩子在開始吃飯前都會大聲說一句「我要開動了哦」,這是一個儀式感。短短一句話,表達對食物的尊重,也表達了對做食物之人的感謝。

在另一部紀錄片《日本學校的午餐》中可以知道,孩子們在學校吃午飯,全程都是自己動手且分工明確。值日生必須穿戴整齊跟著班主任去食堂叔叔那裡排隊領全班的餐食。回到教室以後,再由他們平均分配食物。其他學生也不是沒有事情可干,在大家用餐結束以後,每個孩子都要動手整理和清潔自己的餐具。一頓飯下來,孩子們參與了很多環節,這讓他們更加體會到「一餐的來之不易」,正是這種教育方式,讓孩子們從小就意識到資源的可貴。

最後想說,當然日本的教育也並非十全十美,高度強調集體意識的氛圍下,校園暴力了成了日本學校屢禁不止的問題。如何消除校園暴力已經成了日本教育的頭號麻煩,但日本教育背後那些閃光的地方也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