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君說
復工之後,在社區繼續維持高強度抗疫工作之外,用工單位的抗疫的主體責任也必須要擔起來。
上海張江,企業復工後,機器人正在進行消毒。 受訪者供圖
這個周一,上海的企業迎來了一波復工潮,有序復工意味著「向好」的趨勢,但是不意味著疫情結束,相反,意味著要在抗疫和經濟社會發展「兩線開戰」。這是一場必須取得全勝的戰役,一個「戰場」都不能丟。
經濟社會活動不能一直「停擺」下去,否則,抗疫的藥品、物資供給是不可持續的,就連基本的民生都可能遭遇困難。所以,有序復工是當下的必然選擇。作為人口流入地的上海,承受著返程潮和復工潮的兩方面壓力。
誰用工,誰管理,誰負責,用工單位必須做好員工來源地核實、體溫檢測,以及工作場所、就餐場所的防疫工作。
如果說復工之前,抗疫防疫的主要責任還在社區,那麼,在復工之後,在社區繼續維持高強度抗疫工作之外,用工單位的抗疫的主體責任也必須要擔起來,必須要接過嚴防死守的接力棒,不容鬆懈,不容掉以輕心。
截至2月16日,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復工人數達36253人,而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為零 澎湃新聞 圖
用工單位切不可麻痹大意,認為現在「風頭過了」,「能開工就代表沒有問題」,這就是自我欺騙。如果不做好復工前的制度準備、物資準備,疏於管理,一旦導致疫情在用工單位內爆發,那麼之前種種防疫措施就會功虧一簣。企業負責人在此時、此地要保持高度的責任感,要保經濟,要保民生,同時防疫這個當前最根本的任務不能放鬆。
我們看到上海的企業各顯神通,想辦法,動腦筋去解決生產和抗疫之間的「矛盾」。上海石化合理安排員工復崗,專門騰出企業培訓中心,設置返滬員工隔離觀察點;一些智能生產企業、科研機構也在靈活探索工作方式,採用居家辦公、遠程辦公,有序開展生產經營。我們也看到了不少企業的防疫「小心思」,有的將食堂聚餐改成領盒飯後各自就餐;寫字樓嚴把入門關,查體溫、發門卡、做登記,一個人也不漏過。
員工是企業之本,企業直接關乎員工的 「飯碗」,在大疫之下更體現出兩者同舟共濟的關係。此時,員工願意返崗復工是一種擔當;企業在艱難環境之下復工復產,同樣是一種對社會、對員工的擔當。但是,有序復工必須以壓實屬地責任、企業責任為前提,企業必須承擔起防疫抗疫、保護員工生命健康的主體責任,當下企業防疫工作和生產經營同等重要。企業要算經濟帳,也要算社會責任的帳。
復工之後,企業必須跑好城市抗疫的第二棒,這個責任必須壓得實而又實。
※ 編輯|沈彬
※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愛讓我們更加懂得守護什麼|澎湃社論
用「硬核」扶持給企業吃下定心丸|澎湃社論
「租售同權」應經得起疫情的檢驗|澎湃社論
一連串「嚴」字體現上海態度|澎湃社論
一起出力,一起想辦法|澎湃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