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作家新幹線
主編寄語
且讀書,你就是活了兩世;
且寫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作者簡介
胡學臣,男,漢族,1978年2月出生,河南省信陽市人,現供職於新鄉市封丘縣委組織部。文學愛好者,長期從事行政公文寫作,多次被評為河南省、新鄉市「組織系統優秀信息工作者」,供職期間撰寫的工作信息、新聞稿散見於《人民網》、《河南日報》、《新鄉日報》,主要作品有《管家老張那些事》、《真假李逵》、《老井》、《殺雞記》、《小溝背的野》等。
文學天地
母親的錢包
胡學臣
轉眼間,母親離開我們將近一年了,每當回憶起往事,淚水總是不經意間奪眶而出,這個為我們老胡家四代人操勞一輩子的女人,畢生都在為了錢和生計而奔波,直至生命停息的那一刻。
一、母親的「線簸籮」
母親從小就特別孝順懂事兒,很小就學會了做家務,紡織縫補,洗衣做飯,樣樣在行。姥爺家是貧下中農,家境相當貧寒,當時受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女娃兒上學念字幾乎是不可能,家裡也沒有多餘的錢供應母親上學,眼瞅著村裡富裕人家的小孩背著黃書包去學堂念書,母親按捺不住了,她便扛著䦆頭,瞞著家人獨自跑到十里外的大山上挖草藥,然後再去集鎮上賣錢,回來後就把錢藏在針線簸籮里,這便是母親的第一個「錢包」,一分兩分、三角五角,就這樣母親終於攢夠了學費,完成了上學的願望。
母親用她的「第一桶金」供應自己上學,沒有花家裡一分錢,直至高小畢業,這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農村已經算得上高材生了。知識改變命運,後經媒人撮合,最後嫁給了舞文弄墨的小學教員——我的父親,也算是夫唱婦隨、鳳協鸞和了,並為我們兄妹未來的教育奠定了文化底子。
二、母親的花手絹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出現在河南,青壯年勞動力都加入公社成為社員,家家戶戶都把個人私有生產資料或其它財產自動交給公家,男女老少都在公社裡參加勞動掙工分。姥爺姥姥身體不好,無法參加勞動,幹活養家的重任就落在了母親的肩上,身材矮小單薄的她干起農活絲毫不遜男勞動力。家裡家外母親都是一把好手,姥爺索性把財政大權交給了我母親,她就順理成章變成了家裡的「掌柜」。從管帳的那天開始,母親的花手絹就失去了擦汗的功能,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布錢包」,用錢時便從貼身的衣袋裡掏出,里三層、外三層,小心翼翼的打開,取出錢或糧票,然後再認認真真的包好,放回兜里。在母親的打理下,日子雖清貧,但也井井有條。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作為公社黨委書記的爺爺首先被打倒,緊接著身為教師的父親也受到牽連,在和造反派據理力爭中,知識分子身上的傲氣和耿直,最終使父親身陷囹圄,家裡失去了頂樑柱。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壓得母親喘不過來氣,爺爺怕母親和年幼的哥哥姐姐受到傷害,就對母親說:「高妮兒啊(母親的乳名),這個家已經散了,你領著孩子走吧!」無休止的批鬥和造反派要求劃清界限的逼迫,沒有使母親屈服,「女本柔弱,為母則剛。」母親毅然決定留下來,「活人總不能讓尿憋死吧」,這是她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她做過接生婆,糊過火柴盒,賣過菜,甚至上山砍過柴,後來母親回憶時說:「我這一輩子,除了沒有做過賊,什麼都做過。」在那段困難的時期,母親的「布錢包」里沒有一分多餘的錢,總是入不敷出。
文革結束後,父親出獄了,農村也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全家也漸漸不再為口糧短缺而發愁了,我和弟弟沐浴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呱呱墜地,為這個曾經經歷過磨難的家庭帶來了歡聲笑語。為了解決村民磨米難的問題,大隊的老支書辦了一家碾米坊,並成了村裡第一個「萬元戶」。母親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家裡突然多了兩口人吃飯,日子過得也是緊緊巴巴,和父親一商議,借錢買了一台電磨機,寧是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經過多次失敗後,終於磨出了口感俱佳的豆腐,後來靠著這門生意,日子一天天向好,在母親的張羅下,蓋起了瓦房,還為哥哥娶了媳婦。
三、母親的存摺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好日子總是那麼短暫,母親甚至還沒有好好享受一天快樂的日子,不幸再次降臨,爺爺奶奶三個月內先後辭世,父親也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突然中風,從此臥床不起,為了給父親看病,母親賣光了家裡的糧食等一切能換錢的東西,能借錢的親戚走了個遍,一千多個日夜的精心侍候、洗刷換補,熬白了母親的雙鬢,壓駝了背,也沒能挽留住父親的生命。從此家徒四壁,債台高壘,正上初三的姐姐被迫輟學,回家務農。
記得一次臨近年關,我和弟弟新學期開學的學費依然沒有著落,母親便頂著呼呼的北風和鵝毛的大雪去找熟人借錢,路過一處石灰坑時,不小心滑倒,跌落坑裡,寒冷的北風、刺骨的冰水瞬間向母親襲來,她掙扎著從坑裡爬出,當她用顫抖的手敲開熟人的家門時,人家二話不說,把錢借給了母親,回家後,母親已經凍得說不出話來,全家人抱頭痛哭。
一位寡婦,領著三個孩子,生活的艱辛只有親歷者才能體會到。父親離開後的幾年中,也有不少好心人撮合,但都被母親拒絕了,可嚴酷的現實一次又一次摧殘著這個中年婦女,少不經事的我們,當時無法理解母親心中傷痛與苦衷,更無法體會她最終做出改變經歷了多大的思想鬥爭和艱難抉擇。
新的家庭組建後,在母親和繼父的帶領下,日子又開始步入正軌,繼父也是干農活的好把式,把莊稼種的有模有樣,還養起了五、六頭耕牛。母親喂了兩頭豬,散養了十幾隻雞鴨,在村頭開闢了二分地種菜,把吃不完的雞鴨蛋和青菜用筐擓到集市上賣,換點零花錢。「養牛為耕田,喂豬為過年,養雞為花錢。」這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豫南農村的真實寫照。
後來,母親不僅還清了外債,還逐漸有了積蓄,錢放在家裡怕丟,就去銀行開了戶,辦了個存摺,我上高中、大學的學費、生活費,從母親的這個存摺里進進出出。我明白,這裡的每一分錢都是她的血汗錢,這個世上,也只有父母對兒女是最無私的。
在整理母親的遺物時,發現了那本皺皺巴巴的存摺,它伴隨著我們家的起起落落,有過充盈,也有過清零,母親對它有著一種難以割捨的情節。歲月催人老,當我們兄妹四人都成家立業後,母親也熬乾了她油燈里的最後一絲油,存摺的使用率越來越低,除了逢年過節晚輩們給她打的孝敬錢外,幾乎沒有其他款項,直至最後「光榮退休」。
四、母親的手機
如今手機早已普及到千家萬戶,上至八旬老叟,下至懵懂孩童,對手機都不陌生。如果時間往前回撥十五、六年,人們的通訊交往更多的是依賴書信。在我家至今還保留著厚厚一沓發黃的信封,都是當年我們兄妹在外漂泊時寫給母親的信,她都完好無缺的保存著。母親從不給我們回信,因為她捨不得花哪怕2毛錢的郵資,想我們了就把信拿出來一遍又一遍的讀,每次讀信眼裡總會噙著淚花,仿佛看見了我們兄妹四人帶著紅領巾,挨個兒在她面前背書的情景。
還依稀記得母親第一次用手機給我打電話的情形,或許是太久沒有見我的緣故,或許是聽見電話這頭兒子喊媽的聲音,電話那頭的母親居然良久沒有說話,她分明是哽咽了。智慧型手機出現後,我們想給她換一個,但她說啥都不同意,我們知道她還是捨不得錢,即使是花兒女的錢,那也是錢。在大家再三要求下,她選擇了我們淘汰下來的智能機,姐姐教會了母親如何使用微信,還為她開通微信手機錢包,以後大家都把錢轉帳到微信錢包,母親也免去了去鎮上取錢的奔波之苦。
母親離開我們的前一天,我突然接到姐姐的電話,說母親住院了,我和母親通了話,電話那頭母親的聲音依然洪亮有力,她讓我不要擔心,說住兩天院調理調理就好了,還一再叮囑我安心工作,我不知道當時母親是不是使出最後一點力氣來安撫我,當天深夜母親病情加重,陷入深度昏迷,姐姐的電話接二連三的響起,一遍一遍的通報著母親的病情,一次比一次嚴重,噩耗最終還是傳來。第二天一大早我向單位領導請了假,強忍著悲痛,驅車往家趕,四個小時的車程,這一次卻變得如此漫長和煎熬。後來從繼父那裡得知,母親臨走的前幾日,多年的糖尿病引發的併發症發作,疼痛加劇,她整夜整夜的睡不著,疼的忍不住的時候,就跪在床前,用床腿頂著心口,為了不連累兒女,寧可自己受罪,也不去醫院花冤枉錢,她用她風燭殘年之軀為兒女們換取了最後一筆錢。
出殯那天,我們把母親生前使用的手機放在她枕邊,像往常一樣,兒孫們最後一次往母親的微信里轉了帳,願她在天堂里幸福快樂,有錢花,不再仔細,不再有疾病和折磨……
往事如煙,滄海桑田。母親的錢包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更換了一次又一次,錢包鼓了又癟,癟了又鼓,終將風吹雨打花落去,可母親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卻是一筆無形的遺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激勵著我們向前進……
起筆是青絲,落筆變塵土。忽然想起童安格的老歌《夢開始的地方》,送給遠方的母親:水中來,塵里去,生生不息,生命就像蜿蜒的江河,慢慢流過歲月……
(責任編輯 楊志強)
推廣團隊
平台顧問:
李清水 運城市文聯黨組書記
李雲峰:運城市作協主席《河東文學》主編
本刊主編:譚文峰
平台策劃:高亞東
小說編審:張 輝
微信號:zhanghui750525
散文編審:楊志強
微信號:yzq13734283479
詩歌編審:姚 哲
微信號:8913480
圖文編輯:閆 紅
微信號:yanhong6033
小說投稿:3295584939@qq.com
散文投稿:3118633192@qq.com
詩歌投稿:3474682901@qq.com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