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飲食文化發達,官員俸祿極高,為何文人反而崇尚簡樸飲食?

2020-09-10     笑語千年

原標題:北宋飲食文化發達,官員俸祿極高,為何文人反而崇尚簡樸飲食?

北宋的城市活躍而開放,商業、娛樂業欣欣向榮,生活優裕的士大夫和勞動階層比鄰而居,市民文化正在興起。活躍的城市經濟、繁盛的商業貿易、激增的消費人口,使得宋人的飲食文化大大超越了前代,出現出了一些新的面貌。

北宋社會比較穩定,統治者重視農業,通過減免賦稅、興修水利、鼓勵開荒來刺激農業的發展,使當時的經濟非常繁榮。北宋重文輕武,鼓勵享樂,飲食文化作為一種物質和精神相結合的享樂文化,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蓬勃發展。

北宋的飲食文化

宋代打破了傳統的里坊制格局,「日中為市,日落散市」的制度也被打破。開封、洛陽等大城市店鋪林立,改變了市民的飲食習慣。開封開始出現了夜市,酒店往往半夜都沒有打烊,並開始出現了各種帶有地域風味的專門食店。

宋朝的大城市,還出現了代辦酒筵的服務項目,凡婚喪嫁娶,聚會宴飲都有專人代辦。《東京夢華錄》記載:「凡民間吉凶筵會,椅桌陳設,器皿合盤,吃食下酒,以至安排坐次,尊前執事,歌說勸酒,自有則例。主人只出錢而已。」

《清明上河圖》中,到處可見酒館茶肆、飲食攤點,有掛著 「正店 」招牌的酒樓 ,有掛著 「腳店」招牌的食店,街道兩旁還有很多搭著遮陽篷的食攤 。正是這些大小不等的飲食店鋪,構成了爭奇鬥豔的北宋飲食業,使北宋的飲食文化達到鼎盛,為中國的烹飪技藝、餐館規模、服務方式乃至中餐的風格特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北宋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大大提高,隨著占城稻等優良品種的引進,農作物的種植形成了多元化的局面。各類烹飪工藝也開始形成體系,在烹飪原料選取 、加工 、烹調方面逐步完善。

宋人的主食品種很多,僅粥一項就可分成素粥、粟米粥、糖豆粥、五味粥、糕粥、綠豆粥等等;麵條的品種也多達百種。宋代的副食有肉類、禽類、水產類、蔬菜類等等,價廉物美,深受百姓的喜愛。

宋代發明了紅曲酶,使得釀酒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植物油也被廣泛應用,炊具已基本使用鐵器,烹飪技法增至數十種。食材方面,除中國的物產外, 西域的胡瓜、胡豆 、胡蘿蔔、胡椒、菠菜等也出現在了百姓的餐桌之上。

宋代飲食不論從主食還是副食,都比前代更為精細,飲食原料進一步擴大,加工和製作技術也更為成熟。不僅注重營養,更講究色香味俱全,具有藝術性。

士人「甘餐不必食肉」的生活

雖然宋代的飲食文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在宋代的縉紳士大夫中,卻出現了崇尚簡樸飲食的風尚。當然這種簡樸並不是指他們喜歡匱乏的物質生活,而是他們在生活中並不追求的山珍海味,而是流行起一種「甘餐不必食肉」的粗茶淡飯生活。這也是宋代的一種社會風尚。

蘇軾和黃庭堅就是這種崇尚簡樸飲食之風的兩位倡導者。尤其是黃庭堅,更是喊出了「美物必甚惡,厚味生五兵」的口號,倡導粗茶淡飯的生活,遠離貪念,從而使人的內心平和閒適。

黃庭堅曾任秘書丞兼國史編修官,也外放當過知州,可以說完全具備享受山珍海味的條件。他寫過一篇《食時五觀》,勸導人們不要一味追求飲食的豐美,而是要"計功多少,量彼來處。防心離過,貪等為宗",要求人們在享受口腹之慾時,不要過貪、過嗔、過痴,而是要珍惜食物的來之不易。

縱觀整個北宋時期的詩文,很少有讚美珍饈美味的內容,即使是公認的美食家蘇軾,在詩文中描寫的也大多是簡樸的食物。蘇軾自己創製的「東坡肉」,食材就是大眾都能享用的豬肉,烹飪方式也很簡單,從不會在詩文中以山珍海味來展現自己的地位和身份。

晏殊是北宋著名的「富貴宰相」,也是一位公認的美食家。在他描寫自己日常生活的《中園賦》中,提到自己平日的飲食也是以水果、蔬菜為主,追求的也是清簡雅致的食物。

北宋文人為什麼崇尚簡樸的飲食

崇尚簡樸的飲食,是儒家歷來的傳統。孔子就提出「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並對自己那個「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的得意弟子顏回大為欣賞。

陶淵明是粗茶淡飯式生活的倡導者,相比與魏晉時期那些天天醉生夢死的士族們,他更崇尚簡單的飲食,並將這種生活寫進了自己的作品之中。「菽麥實所羨,孰敢慕甘肥」、「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園蔬有餘滋,舊谷猶儲今」等等,都是對貴族在飲食上鋪張浪費的厭惡,體現了自己「安貧樂道」的內心和風骨。

儒家對「賢」的評判標準向來輕物質、重精神,重視的是一個人內心的操守,所以在儒學飛速發展的北宋,飲食儉樸不僅成為一種社會風尚,更是文人士大夫階層衡量人品、風度的重要標準之一。在「甘脆肥醲」和「粗茶淡飯」之間,更傾向於追求「飽飯蔬食而樂」。

文人士大夫階層提倡「粗、淡、薄」的生活,其實質是克制物質慾望,追求個人內心平衡與安寧。中華民族是一個農耕民族,珍惜和節約糧食是我們的優良傳統,奢侈浪費的生活方式一直以來都會遭受民眾的天然反感。所以宋代文人的尚清簡飲食觀,是北宋士紳階層自我規約與道德訴求的一個方面,也是他們強烈的擔當意識的一種反映。

儒家以天下為己任,追求「在其位,謀其政」,所以不必過分追求食物的甘美,而是要追求自身創造的價值和獲取的地位相當。具體的說,就是在平時「無故不食珍」,在饑荒之年「,所食唯一器」。因為一粥一飯,皆是民脂民膏,所以在飲食上不可犯「貪、嗔、痴」三念,日常食物有五穀、五蔬、魚肉便已足矣,追求珍饈美味反而與道德不符。

北宋士紳階層俸祿優厚,但有不少人持有功名利祿難長久的警覺。所以司馬光一再對子侄們說:在「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足矣。吾今日之俸,雖可舉家錦衣玉食,然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正是這種深層的憂患思想,讓他們自我警戒,不能奢侈浪費。

「粗茶淡飯」式生活的意義

「粗茶淡飯」式的生活,是北宋文化精英階層倡議導的行為準則,他們強調心靈不受物質條件的束縛,不讓自己在物質中迷失。他們將「粗茶淡飯」和閒情逸緻相結合,以獲得內心的解脫和寧靜。

受佛教思想的影響,不殺生的思潮也淺默移化地進入了知識分子思想中,素食也成為一種風尚。這種風尚與文人士大夫倡導的樸素清正之風剛好相結合,使得素食在北宋時得以發展成為一種有自己獨特地位的菜品。

文人們通過將素菜冠葷名的方式,寄託了自己崇尚簡約生活的態度。如素菜「玉灌肺」是用粉、油餅、芝麻、松子、核桃、蒔蘿六種做食料,蒸熟切作肺樣;「假煎肉」是用瓠麩薄切,各和以料煎,加蔥、椒、油、酒共炒。他們還總結了食素的三大好處:安分以養福、寬胃以養氣、省費以養財。將素食與養生相結合,創造出飲食中的新情趣。

宋代官員的收入很高,他們有著天天吃山珍海味的物質基礎,在此基礎上追求簡約的生活,更加顯現他們的內在品質。隨著北宋士紳階層飲食文化的建立,食物被賦予他們追求的精神內涵,並與心靈追求、性格操守和審美結合起來,創造出了新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品位,也實現了從道德到審美的升華。

宋代文人階層的飲食文化,在今天仍然是我們學習和發揚的對象。尤其對於現在一些吃 喝成風的人和地區,宋人的這種飲食觀仍是一種榜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QU-dnQBd8y1i3sJ9hh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