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抗疫的中國決心

2020-03-24     澎湃新聞評論

評論君說

在全球化時代,各國命運相連、休戚相關,人類社會本身就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

作者 |李作言

疫情無國界,患難見真情。3月21日新華社播發消息,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分别致電西班牙國王費利佩六世、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馬克龍、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就近期上述國家發生新冠肺炎疫情,代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表示誠摯慰問。

中國政府已經宣布向80多個國家和世衛組織、非盟提供援助,菲律賓、喬治亞、捷克、南非等多國對中國提供物資和分享抗疫經驗表示感謝。捷克總統澤曼表示謝意、委內瑞拉副總統連說四個「感謝」,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更在五星紅旗上獻上深情一吻。

當今世界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分析國際形勢的演變規律,順應互聯互通的世界大勢,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在疫情抗擊過程中,中國元首外交推動全球戰「疫」合作,特別是國家領導人致電慰問、醫療支援、物資支持等無不傳遞出並肩作戰、共克時艱的深厚情誼和責任擔當。

英國知名社會學者馬丁·阿爾布勞說,中國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付出的巨大努力,堪稱世界典範,中國正以自身行動詮釋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和所扮演的主要角色。

放眼當今世界,國際格局加速演變、力量對比此起彼伏,世界秩序重新洗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正醞釀著一場革命性變革,深刻重塑著世界的面貌。這突如其來的疫情將加深、影響、改變著全球治理格局。全球疫情防控折射全球治理,應對全球疫情大考同樣需要洞察大勢、科學經略。其背後的中國方案便是立足「中國之治」。正如新中國成立不久,毛澤東同志滿懷信心地說,「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

積極應對「大考」,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挑戰和擔當。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中國共產黨人的憂患意識不僅體現在及時果斷阻止疫情蔓延的重大決策上、在採取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舉措上,更鮮明體現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掌控上。通過科學方法精準施策發揮好優勢、體現出優勢更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力、組織力、動員力所在,更是我們爭取疫情防控鬥爭勝利的強大秘密武器,是「中國之治」的密碼。

大考當前,樹立必勝之心、責任之心。黨的領導制度是我國的根本領導制度,是實現疫情防控治理的堅強政治保證。疫情發生後,黨中央高度重視,審時度勢、綜合研判,迅速作出部署,及時提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明確了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總目標。

3月18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這是大年初一以來他主持召開的第7次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54天時間連續召開7次會議,全力應對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題研究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這在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段日子以來,不論是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高效運轉,及時貫徹頂層設計理念、構建起疫情防控系統治理機制,還是中央指導組壓在一線、坐鎮武漢,推進全面統籌協同,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舉全國之力,整合力量、全力抗擊疫情,實現有重點、有差異、分層次、抓協作的社會治理;在疫情形勢趨緩後,統籌好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蹄疾而步穩。

在國家治理體系的大棋局中,黨中央是坐鎮中軍帳的「帥」,車馬炮各展其長,一盤棋大局分明。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無數人民群眾的壯舉、善舉,在一線的廣大醫務工作者、解放軍指戰員、社區工作者、公安幹警、基層幹部、下沉幹部、志願者和患者群眾、社區居民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動容,最美逆行者、志願者、捐款者、戰鬥者等一次又一次振奮國人,「最美逆行者」的身影一隊接一隊,無懼艱險、迎難而上,他們是中國、中華民族的脊樑,他們是民族精神中最為靚麗的時代菁華。

現代政治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執政者能夠切實為國家和人民謀利益,為本國的文明進程添磚瓦,為推動經濟發展、科技進步貢獻力量。疫情進入新階段後,黨中央又適時推動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減少、化解、彌補疫情對經濟發展的衝擊。

敢於擔當,增強仁愛之心、謹慎之心。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既要權衡利弊,又要敢於擔當做出正確選擇,確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各項疫情防控工作緊張有序,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循道而行,在大考大險面前,仍然需要時刻保持仁愛之心、謹慎之心,如履薄冰,既有心細如髮的機敏、更有見葉知秋的敏銳;既高度警惕和防範區域內的重大風險,也密切關注全局性重大風險。尤其在海外疫情瀰漫的重重壓力之下,外控輸入風險空前遞增,唯有不斷克服麻痹思想、厭戰情緒、僥倖心理、鬆勁心態,保持底線思維,方能一抓到底,號召社會不同群體、各個階層和各方力量共克時艱,直至取得最後勝利。

「寰球同此涼熱」,勠力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人類是命運共同體,唯有團結協作才能戰勝這一前所未有的公共衛生安全挑戰。在統籌推進疫情聯防聯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的同時,我們也面臨著不少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境外疫情擴散蔓延及其對世界經濟產生不利影響,也給我國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挑戰。在「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之中,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以天下為己任,深入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努力追求「太平世界,寰球同此涼熱」的大同理想。

全球防控的「責任大國」。世界是一個「地球村」,人類共有一個家園。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繫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

疫情發生後,中國政府及時向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通報,積極主動同國際社會開展合作和信息交流,迅速分享部分毒株全基因組序列,研製成功快速檢測試劑盒,努力防止疫情在世界蔓延,為全世界防控疫情贏得寶貴時間。中國專家團隊奔赴國外抗擊疫情前線,更是畫出了一道道「最美逆行之弧」。

這些天來,擔當「文化交流使者」的優秀詩文互往也讓我們耳熟能詳。疫情初襲之時,來自海外的詩文讓人感覺到力量:「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最近,我們支援海外的物資上面寫上了這樣的詩句同樣讓人動容:「昨夜寄君遼海月,春來放歌富士山」「鯨波萬里,一葦可航」「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歲寒松柏,長毋相忘」。

中國派醫療專家組前往義大利、伊朗、塞爾維亞等國指導疫情防控,協助提升防控效果,維護人民生命健康福祉。英國劍橋大學病毒學及臨床微生物學教授拉溫德拉·古普塔表示,「中國政府和相關機構是以公開的態度,與世界其他國家共享相關新冠病毒的信息,以便全球研究人員能夠共同努力遏制病毒的傳播,並且有效掌握病毒在生物學方面的特徵和遺傳基因序列信息。這都是非常積極的貢獻。」

聯合抗疫的心手相連。習近平主席在致法國總統慰問電中指出,公共衛生安全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一個偉大的政黨除了領導和團結帶領本國人民探索最適合自己的道路,更為前瞻的是,具有先進性,精準把握世界局勢的變化、科技的變化發展,精準預見到人類共同面對的難題,順應時代之潮,展示出高效應對能力、強大動員能力和非凡的治理效能。鄧小平同志曾說,「我榮幸地以中華民族一員的資格,而成為世界的公民」。在全球化時代,各國命運相連、休戚相關,人類社會本身就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

習近平主席應邀同10多個國家領導人通話,同專程訪華的柬埔寨首相、蒙古國總統、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舉行會談會見。「患難見真情」「團結就是力量」「陽光總在風雨後」,截至3月20日,習近平在19通電話、5封慰問電、4場會見會談、2封信函等外事互動中,既介紹中國疫情防控舉措、進展,分享疫情防控的做法經驗,表達與國際社會休戚與共的中國情誼,又向世界傳遞戰勝疫情的信心,處處體察面對大「疫」的悲天憫懷,時時彰顯攜手應對的勠力同心,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命運與共的「風月同天」。「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的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越是在最艱難的時刻堅持攜手向前、砥礪互助,越能為下一步發展換取巨大的公信力和凝聚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戰勝關乎各國人民安危的疫病,團結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疫情發生後,中國得到外國政府、各界人士以及國際組織的物資援助。來自東瀛的優美詩文、大洋彼岸華人華僑的捐助等,諸多感人的故事,令人感動難忘。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中國的很多有力行動和措施減緩了疫情傳播,為世界提供了寶貴的窗口期。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表示,整個世界都感謝並讚賞中方應對疫情的努力與成效。德國外長馬斯認為,中國政府採取的公開、透明、合作態度以及有力、有效措施令人欽佩。

謀求世界大同,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秩序

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在現代化關鍵期,能否順利轉型乘勢而上,決不能因既往成就遮蔽了視線,也不能因既定格局束縛了手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道之行中,寬廣的歷史視野、深邃的歷史眼光、前瞻的戰略思維、科學的共享共治無疑是謀事創業之道、促進和平與發展之要。

秩序調整推動全球大變局。現行的國際秩序在某些國家「退群」「廢約」之下已經力不從心,不合理、不公正的弊端凸顯。特別是疫情之下的某些國家反應頗讓人意外。有些國家在事關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權、發展權等問題上閃爍其詞,「佛系」抗疫錯過時機。

我們注意到,在疫情防控過程中世界多極化的主要力量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約,深刻影響著國際格局的演變。中國已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一方面,越是關鍵時刻,越能看出誰在堅守國際道義高地。中國經驗、中國方案正為世界增強信心,為他國抗擊疫情指明道路;另一方面,中國強大的製造能力將為全球戰勝病毒鼎力相助、編織防控疫情「安全網」。可以說,「一帶一路」倡議以駝鈴和風帆、港口和集市喚醒了古老歐亞大陸的勃勃生機,不僅造福中國人民,增加了沿線各國人民的獲得感,更以其共同發展、共謀繁榮的治理理念、治理魅力令人刮目相看、攜手同行。這些成功案例、治理思路亦將為破解全球抗疫難題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矚目於維護國際秩序的「中國貢獻」。近年來,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動,全球再次面臨「失序」的風險。是開放還是封閉,是前進還是後退,人類面臨新的重大抉擇。身處數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越來越多人發現,在「西方之亂」的映照下,從70多年「中國之治」中,能找到解開世界治理難題的鑰匙。

世事紛繁多元應,縱橫當有凌雲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近年來從打造遍布全球的夥伴關係網絡,到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從推動達成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到平衡推進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國在夥伴關係、安全格局、經濟發展、文明交流、生態建設等方面做出的積極努力,呈現了一個擁抱和平與發展、立志有序有力推動全球治理的大國氣象。

而這一氣象和挪威學者約翰·加爾通十多年前的判斷似乎有點不謀而合。他在最近刷屏的那本書中斷言:未來的世界將更具有整體性,凸顯人類共同事業——使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實際上,讓這個社會變得更美好,還需要像中國這樣的責任大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局觀念,更多地承擔起時代發展的社會治理責任。

九萬里風鵬正舉,五千年故國逢春。

行走在風險與挑戰並存的航道里,與異域他國分享木桃和瓊瑤,這本身就是一個美好的人間徵象,呈現出一個理性、包容、謙遜和自信的中國形象。在對未來的期許中,中國對國際秩序的探索與貢獻之所以能贏得越來越多國家和人民的認同,或許就是契合了各國人民內心深處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對不確定性的情感支撐。展望未來,中國同世界各國一道,妥善處理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用智慧和汗水共同澆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之夢。

※ 編輯|甘瓊芳

※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JYWDHEBiuFnsJQVt-V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