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明為什麼演啥都是陳道明?

2019-11-28     殺姐電影

​陳道明又演皇帝了。

在《慶餘年》的前四集中,雖然慶帝的出場不多,但只要陳道明往那一坐。

那個曾平定三藩,時常挂念著後山歪脖樹的康熙,就立馬開始在我腦子裡亂竄。

我們常評價陳寶國、李雪健這樣的老演員,是「千面影帝」。

而陳道明卻不同。

因為不論演誰,他本身的氣質都在。

首先申明,這篇文章並非想討論陳道明的戲路窄。

畢竟,從《圍城》里的方鴻漸,到《中國式離婚》里的宋建平,再到《歸來》中的陸焉識。

如果不是從大人物到小知識分子都能演,藍翔挖掘機學校的代言,恐怕就要換人了。

陳道明塑造過的角色,大多都是矛盾而又掙扎的。

就像暴躁乖張,卻只能任人擺布的溥儀;

就像不諳世事,卻始終玩世不恭的方鴻漸;

就像歇斯底里,卻又能老謀深算的康熙。

《慶餘年》中的慶帝也是這樣:

明面上安排范閒(張若昀 飾)接管內庫,私下裡卻想要太子主動奪權。

想鬧明白陳道明為什麼演啥都是一個味兒,我們必須了解他塑造角色的方法。

而這一切,還得從頭說起。

小時候的陳道明,就已經是學校里的明星了。

在語文課上,只要老師點名叫他讀課文,冒出來的聲音絕對跟原文不一樣。

有一次,課本上明明寫著「天黑了,燈都熄掉了」,到陳道明的嘴裡就變成「天黑了,雞也不叫了」

那時的陳道明是敢公然挑戰課本的「慣犯」,也是班上的開心果。

陳道明1978年進入中央戲劇學院學表演,但科班出身的他,反倒最討厭照本宣科。

剛進入中戲的陳道明

這種理念,被沿襲到了他的表演中。

據說陳道明在拍戲NG時,每次的台詞都不會重樣。

最嚴重的一次是拍《康熙王朝》。

有一場戲,康熙知道大阿哥打敗仗被擄,兒子卻向自己隱瞞了真相。

在原始的劇本里,這一段就是當爹的罵罵兒子就過了。

照著劇本演完,陳道明總覺著不對勁,主動要求重來一條。

第二次拍可倒好,還沒來及跟人商量,他直接掄圓了就是一大耳光。

在對手演員懵逼的狀態下,陳道明又給了自己一下。

這第一下是「恨鐵不成鋼」,第二下是「責備自己沒有教育好」

假如這場戲真就是康熙隨便罵兩句,這兩層意思恐怕不能體現得這麼直觀。

而正式播出的電視劇,的確也用了這一條。

網上有很多八卦,說陳道明改劇本,說他是戲霸。

我稍微求證了一下,好像還真是這樣的。

據南方日報報導,導演朱延平在籌備《刺陵》時,陳道明不在乎戲份多少,親自修改了劇本。

傳言他磨掉了三個編劇,只為自己角色的故事線,看起來更合理。

《新民周刊》有一篇文章叫《陳道明解讀陳道明》。

裡面提到:

由陳道明領銜主演的電視劇《冬至》,整個的故事大綱就是他自己出的。

關注陳道明的朋友,應該知道《黑洞》里聶明宇的口罩和手風琴,都是他親自挑選的。

當時,因為確定了這個集團老總並不只圖錢,而是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

陳道明甚至要求重新布置聶明宇的辦公室,因為道具組原本的設計太浮華。

「按理說(這)跟我表演沒關係,但是不行,它影響了我。」

這是陳道明在採訪時的原話。

對了,《黑洞》中聶明宇的許多台詞,也是他親自撰寫的。

電視劇《二馬》改編自老舍的同名小說,因為主角馬則仁(陳道明 飾)是開古玩店的。

在與導演討論完角色後,陳道明沒事就跑到古玩店轉轉。

劇中馬則仁金絲眼鏡、鼻煙壺等道具,都是他親自選購的。

有人曾問他:

「你經常把導演和編劇的活都乾了,就沒想過自己拍點什麼?」

他說:

「沒想過,因為我的個性太武斷,允許不了別人的存在。」

這話聽起來是在很坦誠的描述自己,但反過來想,同時也回答了「陳道明演啥都是一個味」的問題。

在塑造角色時,他就是一個創作者。



所有的理解都從自己出發,所有的判斷都由自己決定。



你可以說這很自我,甚至有點不理智,但也正是這樣,角色和演員才能渾然天成地融合在一起。

所謂的「千面影帝」當然很厲害,也難能可貴。

因為他們演什麼像什麼,換一個角色就換一種特質,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種對人物的理解。

而陳道明永遠是陳道明,我們必須事無巨細地服從他,對於每個角色的理解。

而這,也正是他最大的魅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FPS4W4BMH2_cNUgiiq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