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

2020-04-07     人民出版社

精準扶貧的提出有明確的靶向,就是為了把扶貧開發工作中「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等一系列實際問題解決好。


精準扶貧提出以後,作為我國現階段消除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目標的重大戰略舉措,不僅深入人心,而且得到了廣泛的推行與實施,其內涵在實踐中也得到了很大的豐富。



習近平總書記自提出精準扶貧的概念以後又對精準扶貧進行了多次闡發。他多次強調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


如何理解其中的含義呢?從習近平總書記的多次講話和扶貧實踐的具體實施來看,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是「六個精準」。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各地都要在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上想辦法、出實招、見真效」。


與以往扶貧理念不同的是,這「六個精準」特彆強調了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提出了「要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區別不同情況,做到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不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大而化之」,真正提高扶貧工作的針對性與精準度,體現扶貧工作「扶真貧、真扶貧」的初衷,最終實現「一對一」式精準幫扶。



「六個精準」既是集中各種資源,對症下藥、攻堅克難的過程,也是堅持問題導向,因情因時定策、因戶因人施策,補齊短板的過程。它有效地解決了粗放型扶貧過程中只涉及「區域瞄準」而不涉及「識別到戶到人」的困境,是將有限的扶貧資源高效應用到真正貧困人口身上去的具體舉措,實現扶貧資源的優化配給。


二是「五個一批」。2015年,習近平提出在搞好規劃的基礎上實施分批分類精準扶貧,即通過「五個一批」的扶貧路徑來實現現存貧困人口的精準脫貧。


其一,「發展生產脫貧一批」,習近平指出,「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走農業產業化的路子是貧困地區脫貧的關鍵。要立足當地資源發展生產,通過提供脫貧的機會,組織引導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依靠自己的雙手擺脫貧困。通過這種途徑可以使2000萬貧困人口脫貧。



其二,「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目前我國有接近1千萬的農村貧困人口居住在生存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發、生態脆弱地區,對這部分就地脫貧困難的貧困人口實施分期分批易地搬遷政策,安置好他們在新居住地的生產和生活,使之安居樂業,用此種辦法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


其三,「生態補償脫貧一批」,就是國家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濕地保護恢復、坡耕地綜合整治、水生態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在項目和資金安排上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傾斜,同時吸納當地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作為護林員等參與其中,走綠色扶貧的發展道路,實現生態與扶貧雙贏。計劃通過這一途徑解決1000萬人的貧困問題。


其四,「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習近平強調「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他說,「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要防止「一代窮,代代窮」,教育扶貧是阻止貧困現象代際相傳的根本,是拔掉「窮」根的最可靠方法。



在扶貧開發過程中,務必把義務教育搞好,確保貧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加強公共教育向貧困地區的傾斜力度,減免貧困地區普通高中學生及中等職業教育學雜費,繼續加大對中西部和貧困地區的公共教育資金投入力度,使1000萬貧困人口從中受益。


其五,「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就是對2000餘萬完全喪失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國家採取基本保障與多種救助措施來兜底,不斷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加大養老金補助,完善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體系,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居有其所、衣食無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精準幫扶工作「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關鍵是要找准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


五個一批、分類脫貧都是實招,從經濟發展、搬遷扶貧、生態文明、教育扶貧、社會保障等多角度全方位綜合治貧,構造立體扶貧模式。精準扶貧已經成為黨和政府在今後一個時期內治理貧困工作的基本方略和行動綱領。


【本文來源於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共產黨反貧困實踐研究(1978—2018)》】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BzKWXEBfwtFQPkdw6b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