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方字體關注科技農場!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
冬至節氣馬上就要到了,隨之而來的還有「數九寒天」,一年中最冷的天氣即將來臨。伴隨著這一年中最冷的時間,各地區都有屬於自己的「數九歌」,前面小編寫的這個算是比較常見的版本。
數九的習俗屬於民間口口相傳,真正史料記載的內容比較少。在我國古代,人們的生活條件不如現在,保暖措施比較匱乏,特別是北方的冬天,十分寒冷,凍死人的情況也是有發生,所以北方的冬天是非常難熬的。九在古代則代表了極大,九九也就代表了最大,如果熬過了九九寒天,意味著難熬的冬天也就過去了,所以民間很多地方都有數九的習俗,特別是北方尤為重視。
現在流傳比較廣泛的說法就是從冬至當天起開始數九,冬至當天是一九的第一天。每年的冬至節氣到了以後,各大媒體都開始有了數九的相關介紹,而數九的方法基本都是這種,冬至日開始數九,每過九日就是一九。但是現在這種流傳最廣泛的說法究竟正確不正確呢?和老祖宗留下的「冬至逢壬數九」的方法究竟是不是一個呢?我覺得不是的。
我覺得正確的數九方法應該是這句話:「冬至逢壬數九,夏至三庚入伏」。這句是流傳下來的老話,但是現在應該很多人都不明白其中的含義。「夏至三庚入伏」目前來說還是適用的,如果關注每年入伏的時間應該對這句話有一定的了解,講的意思就是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正式入伏,而冬至逢壬數九也是一樣。冬至到來以後所遇到的第一個庚日應該是數九開始的第一天,這與我們現在所說的冬至當天開始數九的說法還是有一定的出入的,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解釋一下為什麼我更傾向於逢壬數九的說法。
「壬」字的特殊含義
壬是十二地支中的一個,「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比較講究陰陽之說,壬代表了陽氣潛伏地中,也就是陽氣最弱的時候,而數九恰恰表示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也就是一年中陰氣最盛的時節,所以說,在壬日開始數九這種說法在古代應該是比冬至當天數九更有說服力。
實際感受
另一個就是我的實際感受了,因為各地都有數九歌,而經過這麼年我發現一個事情,就是每年的氣候情況和數九歌里的不一樣,總有一些出入,差上那麼幾天。因為大部分數九都是按照冬至日開始的,就比如這句「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每年我都會注意數九時節的溫度,很少能遇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溫暖情況,五九六九的時候還是比較冷的,總覺得這數九歌其實早了那麼幾天。當然,這種感覺也有可能是因為地域的關係,可能這首數九歌適應的地區要稍往南一些。
不管哪種說法是正確的,相信大家已經看過很多冬至日數九的資訊了,所以我就來給大家按照冬至逢壬數九來算一下今年數九的時間,當然在計算之前小編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干支曆法。
干支法在我國古代是用來計數的,類似現在的阿拉伯數字。在中國古代的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天乾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用干支紀法來記年、月、日,十二地支記時。在阿拉伯數字引進我國之前,干支紀法還是我國記錄時間的主要曆法,後來阿拉伯數字傳入中國,簡單易懂,迅速在我國流行起來,我國主要的計數方法也都變成了阿拉伯數字。
今年冬至的時間是12月22日,己亥年【豬年】、丙子月、癸巳日,可以看到,冬至當天並不是壬日,而是癸日,所以按照干支紀法,冬至後的第一個壬日應該是9天之後的壬寅日,也就是12月31日,這比冬至當天數九的方法足足延後了9天。
「一九」是2019年12月31日--2020年1月8日;
「二九」是2020年1月9日—2020年1月17日;
……
依次類推,一直到2020年3月21日才出九。
今年春節的時間是1月25日,正好在三九末,按照「三九四九、凍死老狗」的說法,正是最冷的時候。
我覺得不管哪種數九方式,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影響並不大,冬天雖然比較冷,但是和古代相比卻舒服了太多,完全不用擔心。並且我們現在有了古人沒有的一大秘密武器——天氣預報,這可要比古人根據經驗總結的天氣溫度情況要準確的多了,並且適用地區更加精準。
更多熱點資訊,歡迎關注科技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