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詩中的白帝城,在古代是什麼樣的?考古隊的發現重現古城往事
李白的《早發白帝城》這首詩是中國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期間必學必背的一首古詩,它也是李白流傳較廣的詩詞之一。
全詩寫的是李白當時由於永王李璘案受到了牽連,被唐肅宗流放到了夜郎這個地方,當行至白帝城的時候,突然收到了被赦免的消息,當時李白悲喜交加,於是將自己被赦免的這種愉快心情和祖國的大好河山結合在一起,用自己最擅長的詩作來進行抒發。
整首詩散發出一種激情的基調,李白在經過了這麼多的磨難後,因為被赦,重新激發了自己對生活的激情,所以詩中的內容也流露出詩人的豪情,另外裡面有兩句流傳非常廣的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專家們認為這句詩帶有隱喻作用,它可能是暗指李亨兄弟相殘。
其實這首詩中的白帝城這個地方是真實存在的,它就在長江北岸,距奉節城東約15華里,很多人到三峽旅遊一定會來到這裡先看一下,而它在古代也是兵家相爭的地方,接下來我們來看下這個白帝城在古代是什麼樣的一座城,讓考古專家為我們再現古城往事。
白帝城這個名字是西漢的公孫述所取的,他當時在山上築城,偶然看到城中有一個古井經常冒出白氣,這些白氣看起來就像是白龍一樣,於是他就將自己稱之為白帝,並將自己所在的這座城,稱為白帝城。
在公孫述死去之後,人們在當地的山上專門建了一個廟,將其稱之為白帝廟,並在裡面配套了公孫述的畫像,可是公孫述這個人,並不是正統之人,所以其像在明正德期間被銷毀了,這個白帝廟也改名為「三公祠」,裡面供奉的是江神、土神和馬援像。
到了明代嘉靖期間,這個寺廟又被改成了「正義祠」,剛開始裡面只供奉了劉備、諸葛亮像,不過後面又將關羽、張飛這兩個兄弟的像。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白帝廟裡沒有白帝,只有蜀漢人物的原因。
白帝城依山傍水,在雄偉險峻的夔門山水中,顯得格外秀麗。想要爬上白帝城的最高峰,必須攀登近千級的石階。在上面可以看到夔門的雄壯氣勢,在白帝廟後,可見蜿蜒秀麗的草堂河從白帝山下入江。
在2017年的時候,奉節白帝城通過專家們的考古驗收了,此遺址總共發掘的面積達3090平方米,考古人員從這些出土的面積中,了解了古代白帝城的整體布局,特別是裡面的子陽城區域,在南宋的時候城防系統得到了完善。
專家們在白帝城遺址工作了半年多的時間,總共清理出了南宋到明清這段時間的各類遺址多達20餘處,如城牆、城門兵器坑等,出土器物標本300餘件(套),以鐵質兵器為大宗,還有部分陶瓷器、銅器和石質文物。
通過專家們日以繼夜的努力,得知「白帝城大遺址」最晚開始於漢晉,甚至還有可能更早,然後一直延續到了明清這個時期,這個地方的古城址、古建築是地面文物的集合體,從1998年的時候,專家們就對這個地方開展了搶救性的挖掘,也是因為專家們的努力,我們才知道了南宋時期白帝城遺址的城垣格局。
若不是李白的詩歌,很多人可能對白帝城這個地方並不了解,所以反過來說,我們還要感謝李白的流放經歷,若不是有這段經歷,他也不會寫出這麼好的流芳百世的詩歌,從而讓我們牢牢記住白帝城這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