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Momself 主創團圖 | 網絡
一個只有2%的人能答對的問題
今天是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國際勞動婦女節」。
想請你先來猜猜這個小故事的答案:
深夜,一對父子在高速公路上,爸爸開車,兒子坐在副駕駛的位置上。
但很不幸,他倆遭遇了車禍,父親當場死亡,兒子重傷,並被緊急送往附近的醫院搶救。
醫院的主任醫生趕到手術室準備進行手術,但當病人送到時,醫生看到病人後大叫「這是我兒子啊,怎麼會是他!」
請問,你覺得發生了什麼事?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測試時,想了很多答案:
是兩個父親的家庭嗎?畢竟國外這樣的家庭不少;
是醫生認錯了自己孩子嗎?不然怎麼解釋?
還是說孩子的爸爸分親生和養父?
其實答案根本沒有那麼玄乎,因為醫生是孩子的媽媽。
你猜對了嗎?看到這個答案,我被嚇了一跳,因為我也沒有往這個方面想!
這個故事是一位心理學教授在課堂中的提問,班上一共105名學生,但想到答案的,只有3個人。
沒錯,無論男性女性,我們其實有太多人內心是把「主任醫生」和「男性」聯繫在一起的。
這就是今天想跟你聊聊的,那些你未必意識得到的「性別偏見」。
哪怕你像我一樣,覺得自己已經是一個性別平等的倡導者,但在事實上,我們的性別平等之路還遠遠沒有踏出第一步。
看似優待,其實是反向的限制
你在生活里意識到過「性別偏見」這件事嗎?
在中國,性別偏見是下意識的:
當你和別人撞了車,下車後對方看你一眼就會嘀咕「原來是個女司機」;
長得漂亮他們會懷疑「不會是去做了醫美整容吧」;
話多說幾句,他們就會嫌棄「女人就是話多」;
職場上好不容易拼到領導崗位,他們說「一定有內幕」「女強人」「她怎麼可能有時間照顧孩子」;
女性甚至會對女性苛刻地說:「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
……
還有很多沒有被識別、深藏在生活經驗之外的性別偏見,更是牢牢地控制著我們的思想、行動。
比如,你有沒有哪怕一瞬間,想過有些事情「好像有點不對」嗎?
每年婦女節,公司大多會表示一下關心,發張超市卡、送束鮮花、放半天假,覺得很合理,畢竟是該慶祝的節日。
如果發洗衣液呢?你會覺得奇怪嗎?
有網友昨天就大力吐槽了:
40多年前婦女節的設立,是為了鼓勵更多女性從繁重而沒有報酬的家庭事務中脫離出來,參與到政治、經濟、社會等公共事務中並作出貢獻。
今天我們卻依然用洗衣液鼓勵女性繼續回家勞動嗎?
但當有人提出這個話題時,很多女性自己卻說:有總比沒有好,你是不是想多了?」——這句話才是性別偏見最大的功臣。
「面試時候問我是不是準備懷孕,告訴我現在的崗位壓力很大,懷孕的話會很麻煩。我覺得這個問題讓我很不舒服!」
「你是不是想多了,人家只是詢問一下應聘者情況。」
「我的上司一直靠近我,無緣無故喊我一起出差。我覺得很不舒服。」
「你是不是想多了,他可能只是向你表達友好。」
「我去融資的時候,投資人說,你們創始團隊中有沒有男性,這可能會幫助你們做大。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奇怪。」
「你是不是想多了,他只是想幫你看到短板。」
「你是不是想多了」好多聲音試圖讓我平靜,心胸寬廣的去接受「好意」,不要那麼「敏感」。
不,當然不是,當你哪怕冒出一點「這不公平」的感受時,性別偏見就可能存在。
我們常常意識不到,只是因為它基於深刻、長遠的認知固化而成,這和我們長期以來所受到的教育、社會制度、信仰體系,都有關。
它既讓我們形成了性別偏見,又在不斷影響我們去按照這樣的偏見行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布隆博格公共衛生學院發表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全球範圍內,性別偏見對我們的影響從10歲就已經開始了。
所以那些無意識的性別偏見,如果你看不到它,你自然不知道它存在。
前兩天看到的一段視頻,舒適度很高。
視頻中,無論在什麼場合,服務生端給女性的總是花花綠綠的雞尾酒,卻把啤酒給了男性。而實際上,明明啤酒才是女性想要的。
當然,女性不愛啤酒並非是特殊的,食物的刻板印象還包括女性更偏愛沙拉,而不是漢堡;更偏愛冰淇淋而不是牛排……
更多更隱秘的問題被深藏在家庭中。
Momself2019年推出了一份《8090後媽媽生存現狀報告》,報告調查顯示,有42.33%的媽媽期待一份事業並達成目標。
但實際上,生完孩子後,有38%的媽媽放棄了有挑戰性的工作,而選擇上班時間更靈活自由的崗位。
是真的放棄,還是媽媽自己也天然地認為,我是家庭中為老公孩子付出更多家務和養育的那方?
不管怎麼樣,即便在這樣的結果下,女性仍然會被認為,在家裡照顧孩子,是比在外面工作更容易、更舒服的事。
在很多時候,我們都以為自己得到了尊重、獲得了一些利益,然而實際上,這又會成為一種新的對女性權益的剝奪。
美國著名大法官金斯伯格為性別平等奮鬥了幾十年,她也曾警告說,任何看起來像是對女性的特別優待,最終都會反過來限制她們。
語言是偏見的溫床
Momself 曾經做過一次關於女性性別態度的調查,在調研結果中,有一項非常出乎我的意料。
在被問哪個詞離女性最遠時,有超過50%的人選了「科幻」,有11.1%的人選了「富豪」,還有接近10%的人選了「車技好」。
我和王大米都是科幻迷,看到這個結果時,我們都很不爽,「什麼鬼啊,性別跟看科幻有什麼關係!」
「女孩就該有女孩的樣子」是我們從小聽到大的話。什麼樣子呢?他們通常會這麼說:
而當我們成為妻子、母親,他們又說「當媽就該有當媽的樣子」。
同一個世界,同一種女性。
女權主義者阿迪契在她的小書《親愛的安吉維拉》中說:「語言是我們的偏見、信仰和臆斷的溫床」。
她舉了一個例子:當她意識到語言的傷害性時,她把以前常說「她為他生了個孩子」,改成了「她和他生了個孩子。」
你覺察出了裡面的區別嗎?
在性別偏見中,受傷的未必會是女性,男性同樣是受害者。
網友羅套套從小受到家庭的影響,說自己不太會因為性知識而感受到羞恥,這讓她成為了一個在這件事上充滿自信、並以此作為自己知識武裝的一部分。
這件事發生在她的初中!
看到她回懟初中男生的這個場景,我才明白,為什麼文化中要用性器官拿來作為辱罵的語言。
遮掩、羞恥,大多是因為不夠坦誠自信地把這件事看做吃飯睡覺一樣正常的事情來對待。
這件事上,我們都是語言偏見的受害者,部分男女。
今年婦女節主題:我們是平等一代
問題來了,2020年了,這隱秘又歷史久遠的性別偏見,能被改變嗎?
答案是:很難,但是永遠不要停止爭取。
最有可能打破這種性別偏見的,是看到它、認出它並且努力試著擺脫它的影響,永不停歇地挑戰它。
我們剛入職的主筆土土,上周就獲得了一次抗爭的勝利:
年前她來面試Momself時,一拍即合。
當她和家人分享了自己的新工作,卻因為上班距離太遠而和家人產生了分歧。
老公讓她自己做決定,只是說:「我覺得有點遠,這樣算下來,你每天6點多就要起床了,晚上加個班回來可能就得10點多了。」
婆婆提起了今年要小孩的事:「到時候懷孕,路上這麼折騰,你吃不消的。」
公公一直不喜歡土土以前經常加班顧不上家的狀態,換個工作,就希望她不要太忙:「家裡過得去,錢少賺點沒事,在家附近找個輕鬆一點的工作,還能把家顧上。」
大家表現出來的,其實都是對土土的關心。
但這樣的關心,讓她感受到一種不易察覺的壓力,好像去這個公司上班了,就不是個顧家的妻子和媳婦了。
整整一個禮拜,圍繞是否接受offer,她一直在痛苦地掙扎。
這個矛盾的解開,是因為她問了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就需要她來更顧家? 」
如果說上班太遠很辛苦的話,為什麼不能讓家離自己上班的地方更近一點,而不是只照顧到丈夫的上班地點?
半個月後,她和老公搬了家,並出現在了我們公司。
相信在你周圍,土土也肯定不是一個個例。
像土土這樣,只是一次念頭的變化,也就能帶來更好的、為自己而努力的機會。
她跟我們說這件事的時候,有種自由的氣息。
永遠劃分著男女差別的是生理,而在一個公平、平等而自由的社會中,男人與女人應當並肩合作,為著男女平等這一目標共同奮鬥。
「男性要解放,女性必須自由。反之亦然。 」
祝你節日快樂。
資料來源:
《聯合國報告:全球90%的人對女性有偏見,女性自己也不例外》上觀新聞
《Almost 90% of Men/Women Globally Are Biased Against Women》聯合國計劃開發署
《親愛的安吉維拉》奇瑪曼達·恩戈茲·阿迪契
《你也是早年性別偏見的「受害者」嗎?》橙雨傘公益
《異見時刻——身名狼藉的大法官金斯伯格》
- END -
執筆 | 菜泡飯
版式 | 隨便小姐
插圖 | 來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fe-JXEBfwtFQPkdI4C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