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故事背單詞 | 瑕疵珍珠的藝術 Baroque

2019-12-25     學霸山丘

萬詞之美皆有源。大家好,這裡是龍貓老師,歡迎大家跟我一起聽故事,背單詞。

這一期我們來講講文藝復興後歐洲最為普遍的,藝術風格 Baroque 風格,以及它的歷史。





巴洛克藝術的巔峰一百年


Baroque 這個詞最早來源是拉丁語 Barroco,後傳入法語葡萄牙語,表示不圓潤的珍珠,或者說有瑕疵的珍珠,最後才傳入英語,變為 Baroque 。這個詞於十六世紀文藝復興之後才被使用。

文藝復興時,人們追求古典美,嚮往古羅馬的傳統藝術和古典風格,講究對稱的美。而 Baroque 則在當時被作為貶義詞,用來形容那些違背了古典美學風格的「藝術品」。

到了十七世紀,歐洲強權急速擴張,大量從海外殖民地掠奪來的財富和工藝品讓歐洲貴族們開始追求新的豪華享受。

因此,他們對於建築,音樂,繪畫等藝術形式也開始變得更加熱情與浮誇。而不再受到傳統拘束,追求濃郁色彩和感官衝擊的巴洛克藝術就如同甘霖一般,滋潤了他們對於藝術的渴望。

同時,經過了整個中世紀,根深蒂固的宗教神權統治也在十七世紀發生了些許的破裂。由馬丁·路德引領的新宗教改革運動(Protestant Reformation)開始慢慢崛起,在歐洲開始掀起了新舊教廷之間的鬥爭。

而巴洛克風格則陰差陽錯的成為了舊教廷籠絡信徒的武器。舊教廷用暴力鎮壓那些想要信奉新教的教徒,然後用巴洛克藝術的思想形態——忠實於基督教的世界觀,但是不排斥異端的感官喜悅——蠱惑、征服教徒的心。

巴洛克其實就是宗教意義上的文藝復興,人們摒棄了古老宗教要求人們禁慾的理念,追求享樂主義的同時,又帶著濃厚的宗教色彩。

不過,審美都是會疲勞的。經過了百年的鼎盛時期,十八世紀,巴洛克風格開始走向了衰弱。人們開始對複雜而鮮艷的巴洛克藝術產生了倦怠,再加上神權逐漸被王權壓制,使得巴洛克風格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雖然巴洛克藝術只持續了一百多年,卻給人類貢獻了成百上千的藝術品,也滋養了數十位各個藝術領域的大家。


巴洛克建築


圖中我們看到的就是著名的聖彼得大教堂 (St. Peter's Basilica Church),最早由米開朗基羅設計,後由馬德諾完成。這座教堂坐落於梵蒂岡。

比起我們上一期看到的哥德式建築,巴洛克建築並沒有那種明顯的骨感和稜角,取而代之的是比較圓滑的曲線。曲線不同於直線,會給人一種動態的美感,這就是巴洛克建築非常顯著的一個特點。


巴洛克雕像


巴洛克時期的雕像可以說是巧奪天工。每一位巴洛克雕刻家的技術都臻於完美。如同巴洛克建築強調動態線條,巴洛克雕像也強調動感。

我們在第五期單詞傳說曾經講到過丘比特和阿波羅的故事。阿波羅被丘比特的箭射中,瘋狂地愛上了河神的女兒達芙妮,最終導致達芙妮變成了月桂樹。

這一個故事被巴洛克時期雕塑家的代表人物喬凡尼·洛倫佐·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重現在了他的雕像中。

雕像中阿波羅的動情,達芙妮的驚恐以及她正在變成月桂樹的身體都被栩栩如生地展現了出來,甚至連頭髮和泥土的細節都沒有放過。

The book is conceived of as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these techniques, from the basic to the baroque

這本書對這些核心技巧做了全面的介紹,從基礎風格(菜品)一直介紹到巴洛克風格(的菜肴)。

以上,就是我們這一期的單詞傳說。這裡再插入一個回復有獎的小活動:


這張來自巴洛克時期的油畫圖美在哪裡?本題為開放式問題,請大家踴躍回答。


關注我們,在原文評論區中第一個回答對這個問題,將獲得一杯星巴克禮券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f45QW8BMH2_cNUgBT6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