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美國讀研時已經快 29 歲了。當時的我有近 6 年,主要是在教育行業的工作經驗,還有 5 年多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的生活經歷。對於即將開始的讀研生活,我打算多觀察中國和美國的文化差異。
中美是倆地大物博的大國,但大國間的文化差異是很細微的,我讀再多書,看再多紀錄片,也無法直觀地感受那些差異——作為好奇的中國人,我唯有長居美國一段時間,用心觀察,才能讓那些差異清晰地出現在我眼前。
本文要探討的差異是美國人對專業人士 (professionals) 的高度尊重,尤其是對律師和醫生。
1
為什麼美國人如此尊重律師和醫生?
在美國,大學本科階段不開設法律和醫學專業。
如果你想當律師或醫生,你必須先讀一個本科,最好是法學預備 (pre-law) 或醫學預備 (pre-med) 相關專業。大四時,你還必須在難度極高的法學院入學考試 (LSAT) 或醫學院入學考試 (MCAT) 中奪得高分。
不過,就算你拿下入學考試的滿分,也不代表你一定能申到好的法學院或醫學院。在本科期間,你必須保持極高的 GPA 。
如果你本科 GPA 很差,只是法學院/醫學院入學考得了高分,招生官會將你判定成「學習能力強但學習態度差的人」,英文里叫 good abilities, bad attitudes 。這樣,你依舊考不進排名靠前的法學院或醫學院。
美國的法學院要三年才能畢業,醫學院要四年,這三/四年的學習,即使對很多學霸來說都是煎熬——課程難,作業多,實習忙。
從法學院和醫學院畢業還不算完,你還不能當律師或醫生,你還得通過美國律師協會和醫生協會的從業資格考試,英文里叫 bar 。
通過了這項考試,你才有資格成為美國的各大律所的見習律師,或各大醫院的見習/住院醫生。
總的來說,成為一名美國律師或醫生的道路很漫長、艱難、且曲折。
以醫生之路為例,在一個人有資格被稱為醫生前,她/他要走走多少路呢?本科四年,醫學院四年,住院醫生期 (medical residency) 至少三年。這意味著,當她/他領到正式醫生 (physician/surgeon) 的工牌時,已經 30 歲了。
從 18 歲開始到 30 歲,那是人生最美好的 12 年的青春年華。許多人選擇在青春年華里聲色犬馬,而那位有醫學夢的少年,把這 12 年的青春,都奉獻給了醫學事業。
像中世紀時期在修道院裡苦行的僧侶,執業前的醫生和律師為職業夢想吃的那些苦,讓他們身上閃耀著迎難而上的人性光芒。
而這種光芒,正是美國百姓如此尊重律師和醫生的原因——他們吃得了作為普通人的自己吃不了的苦。
2
醫生的修煉
美國人尊重醫生還有一個原因:做事嚴謹。
醫療之事人命關天,醫生一個誤診或手術中一個失誤,一條生命可能就這麼消失了。
那如何儘可能降低醫療中的失誤率呢?用嚴謹的流程指導和約束醫生的每一個操作,是一種有效的手段。
不過,醫學並不是從誕生起就如此嚴謹,也是經過了一代又一代的醫生和醫學相關學科的科學家共同努力,才有了今天如此嚴謹的醫療流程。
作為一名教師,我認為教育工作者有許多可以向醫生學習的地方。
這也是為什麼學霸山丘讀書會組織了老師們共讀了《清單革命》這本書。
本書作者是 Atul Gawande 醫生。他是美國白宮最年輕的健康政策顧問、影響歐巴馬醫改政策的關鍵人物,也是《時代周刊》2010 年全球 100 位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中唯一的醫生,同時還是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
作為哈佛醫學院和公共衛生學院的雙聘教授,Gawande 醫生還很擅長寫作,拿過 2003 年美國最佳短篇獎、2002 年及 2009 年美國最佳科學短篇獎得主。
此外,他還是《紐約客》雜誌的專欄作家。
那麼,在這樣一位全能的醫生眼中,一個小小的清單 (checklist) 是怎樣幫助醫生降低醫療中的失誤率的呢?
答案就藏在《清單革命》這本書里。
3
《清單的革命》的全書精華
清單革命中的「清單」到底是什麼?
清單指的是完成一項工作的具體方法和步驟。你可以把清單理解為是一種工作中的「算法」。
在 Gawande 醫生看來,很多工作是有方法和步驟的,借鑑成功經驗,並去列工作清單,加以思考、合理運用,防止遺漏,遠比你自己重新探索來得高效。
製作一份清單看起來也許很基礎,但卻是非常之必要的。不過你要注意,清單不是寫在紙上的,而是印在心上的。
這樣,它才可以日復一日地幫你有效避免工作中發生的已知錯誤,讓人在工作中能更加沉著,更加冷靜去處理和應對每一項挑戰。此外,團隊共同使用同一份清單,也會使團隊溝通質量上升,更好地達成共同目標。
Gawande 醫生列舉了很多病人的案例,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小女孩溺水後,沒有了呼吸和心跳,醫生們緊密協作、救活那個小女孩。
這驚心動魄的幾個小時,但凡其中一個步驟出了差錯,那小女孩也許永遠都不會醒來。幸運的是,這個團隊是有精細的分工和清單,確保救治的萬無一失。
在學霸山丘,我們會從大量教學經驗中,提煉最有效的備考和備賽「清單」,讓學生知道每一步該做些什麼,應該怎麼做。學生可以根據這些「清單」,更加高效完成各類學習任務,同時更大程度降低錯誤率。
有些錯題是可以避免的,而我們整理出的學習清單就是避免發生錯誤的一個參考。它能讓學生在考試中保持冷靜,答題時更有智慧。
人為什麼會犯錯?
錯誤產生的兩種原因:
無知:不知之錯,指沒有掌握相關知識而犯的錯。這種錯可以原諒。
傲慢:無能之錯,是指沒有正確使用已掌握的知識而犯的錯。這種錯不能原諒。
以數學考試為例,特別難,且沒有接觸過的題目做錯了,算前者。但很簡單的,已經掌握的題目做錯了,算後者。
不過,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我們現在既面對無知之錯的挑戰:越來越複雜的知識體系,難以掌握的技能。
此外,我們也要面對越來越多的無能之錯:因為問題的高複雜性,即使我們已經掌握了專業技能、解決方式,也避免不了出錯,尤其在緊急情況下,我們還面臨壓力、緊張。
但如果我們能把清單檢查,作為流程的一部分,可以降低處理複雜問題時的出錯幾率。
關於清單與犯錯的關係,小鷗老師有很多想說的。
在他看來,每個人每天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而人的精力往往和遺忘率成反比。在每天清晨喝完一杯咖啡,就覺得元氣滿滿,做事也有條不紊的。
而當你處理完一件工作上的事時,腦袋一般都會呈現一種半放空的狀態,健忘便成了常態。此時清單的重要性就能凸顯出來。不僅能夠梳理好一天的行程安排,而且不會導致自己高度集中做完某一件事時,會反問自己「本來接下來打算做啥來著?」
以小見大,於公司而言,清單的重要性體現的更加明顯。例會的會議大綱對近幾周的規劃和每個人工作任務的安排,能夠使大家的工作方向更加明確,也能側面反應一個團隊的凝聚力。
清單需要定時更新
清單是需要持續改善的,這樣才能確保工作的安全、正確、穩定。
比如,有時為了確保完成任務的時效性,我們需要刪除清單上一些不影響關鍵結果的項目,來把檢查清單的時間限制在所需要的範圍內。
再比如,清單是需要跟蹤改善的。同一件事,在不同地方(環境條件下)的做法會有不同,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優化出適合的清單(個性化)。
4
總結與反思
本期的總結與反思來自學霸山丘的青年教師小鷗,因為他是讀這本書時感觸最多的一位老師。
他是這麼總結的:雖然自己一直知道規劃的重要性,但是自己基本沒系統性的規划過,也導致了自己的一些毛病一直存在。《清單革命》這本書讓我引起了對這方面的重視。
自己雖然是一名充滿教學熱情的數學老師,但還是需要更多做到從「我會說」到「我會教」,要更系統地去整理過自己的知識庫。這樣,可以讓自己上課的時候條理性變得更強。
本文創作團隊:小鷗老師、小鹿老師、小丘老師、小薩老師
本文的整理編輯由小薩老師完成,他研究生畢業於哈佛大學,曾供職於知乎,並曾在 LinkedIn 中國擔任專欄作家。
閱讀更多,請點擊下面的「了解更多」
也歡迎關注我們,學習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