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尋過那禪:很歡喜,也莫名

2019-08-30     最後一米陽光

很久沒去圖書館逛了,一直克制著衝動,我是想去的。但是,一想到每次去了都會忍不住帶點什麼回來,通常是書,也有時候是文具,好看的筆記本之類的。原本這也沒什麼的,要是帶回來的書能夠看完的話也都還好,關鍵是家裡至今還堆著一堆沒拆封的書,厚厚的幾本。現在,每次看到它們就感覺心頭一陣無力。我是很想看完它們的,奈何堆得有點多……

今天,我還是沒忍住,又去了一趟圖書館。圖書館是我在這座城市第二熟悉的地方,我可能不是很清楚這座城市哪些地方比較好玩,但是在哪裡能找到圖書館我是知道的。我去圖書館可能和別人有點不一樣,別人去可能更多的是奔著買書或者看書去的,而我更多的是在享受其中給我帶來的平靜。當然,我也看書,而且買的書還挺多的。

圖書館是為數不多能給我的平靜的地方,甚至比海邊更讓我平靜。當我穿梭於一本本熟悉或陌生的書旁,隨意地停下腳步,看著封面,輕聲念著書名,挑出感興趣的那一本。輕輕拂拭著書皮,感受著書本特有的脈絡。翻開,任由紙質的沙沙脆聲那樣緩慢的流進耳海里。靠在一旁,或是找個位置坐下,讀它,或是翻著喜歡的頁章心裡默念著。很平靜。

這一次,回去的時候,我依舊帶了一本書,還有一本筆記本。書是我路過時偶爾瞥見的,一本詩集。一直以來,我總覺得自己的書架中少一本詩集。雖然也有一兩本,比如《泰戈爾詩集》、《海子詩集》,但我總覺它應該還有留一個位置是為等待某本詩集。那種感覺很奇妙,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詩也是。

之前,我一直有在留意詩集這一塊,有顧城、葉芝、海子、徐志摩、莎士比亞……他們的詩我也都很喜歡,只是看到書的封面,往往這種喜歡就止於此了。有時候,很難說具體什麼原因,興許是審美,又或是內心裡或多或少會有偏重於某些方面。比如樸實,抽象,或是簡單。我喜歡的書大部分封面都是這種類型。我不喜歡花里花哨的封面,還有風景、人物、或是插畫,我也都有自己的喜好,很難說明白,但確確實實我就是會可能就因為封面或封面上的一句話就買一本書。我也說不明白,我究竟是買一本書的意味多一點,還是在買一份表達,為這相逢,為這歡喜。

這次的詩集是聶魯達的《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這是一本關於愛情的詩集。很難說,究竟是我選擇了它還是它選擇了我。事實就是,在我目光觸碰到它的那一刻,不知是緣於書名,或是腰封上那句「送一首詩給你的愛情」,頃刻間,我聽到內心一聲脆響。咯噔一下,感覺心跳漏了半拍,莫名心動,歡喜莫名。

有時候,我看著桌子上堆著的那堆書,就感覺很對不起它們。很多書,可能就是翻了一遍,還有一些就是挑了幾個頁章念了一遍,然後還有很多沒有翻開的書。我不知道,我這樣的行為算不算糟蹋的一種,或許是一種罪惡也說不定?換作任何一個愛書的人,能找到一兩本喜歡的書,都會很珍惜很珍惜的吧?而我好像很貪心,真的很貪心。

我不能說不愛這些書,甚至從某種角度說,我愛它們超過了對很多東西的愛。每年回家的時候,我可能連衣服都不帶,但是我捨不得我的書。還有很多東西,我也都可以放棄,丟掉,或者是送人,但書不行。只是,書擺在那裡總不去理它,心裡也挺過意不去的,這就像某種辜負,很有負罪感。

我買書可能和很多人不一樣,別人興許是出於工作需要,或者是帶有消遣、休閒的意味會多一些,而我很多時候買書就是隨緣,或者說看心情。因為平日裡我也看一些電子書,甚至很多書我都看過好幾遍,但是買下它的時候往往是過去很久很久。比如我之前一直很喜歡的《挪威的森林》,它也是近期才買的。買它的很重要一部分原因,就是它封面的插畫我比較滿意。然後,我還喜歡收藏一些孤本。就是那種書架上只剩下那一本,也有可能就是沒及時補上,但我就是會更傾向於買下它。所以,有時候我也會迷惑:我究竟是貪心,還是比較珍惜?

我買書是很早很早以前的習慣,那時候,喜歡故事書,而且是一些比較奇怪的故事書,可以說口味比較重的那種。總之,在大庭廣眾之下看這種書多少會有些不自在,不過出版的人都不介意,我卻介意這個,倒是有點……從那之後,我就走上了「不歸路」。先是故事、神話、童話,到漫畫、小說、文學,再到詩歌、哲學、古典書籍,現在口味就更奇怪了,各種各樣的都有。往往有時候,自己也挺懵的,完全不知道乾了啥。不過,這種感覺還挺好,還偶有意外驚喜。

前段時間,我不知道是出於什麼事情,被困擾著。那段時間,很是愁苦,情緒化,各種莫名其妙的感覺充斥著大腦,昏昏沉沉,很是不知其味。然後,我就開始整理房間,我的房間裡別的東西都還挺不需要整理的,就是書是個問題。我的書喜歡亂放,常常是床頭幾本,桌子上幾本,甚至桌子底下還有,以及抽屜,或是某個架子上。於是,我就開始收羅起來,一本一本,收一本看一點,心情竟然出奇的平靜了下來。

後來,書還是亂糟糟的。因為我收著收著就收不住自己的心了。對我來說,這種事情常有發生,就感覺這是生活的禮物。偶爾的隻字片語,就輕易打動,然後治癒我。從另一個角度說,這其實就是生活埋下的伏筆。想想,我的書本就是興致所致,然後買下了。等於是在之前的某一個時間點,給我以歡喜,之後很久,卻依舊能夠從中感受到歡喜,這何嘗不叫人歡喜呢?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歡喜」的一種禪了,歡喜,而莫名。說不上具體的緣由,卻好像從一開始就埋下了伏筆。很歡喜,也莫名。


謝丹儒

2019年8月於廈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SAK7mwBJleJMoPM5JMH.html



私人手札·仁

2022-05-23



私人手札·境

202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