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朋友:
近來可好?
許久未曾來信,你是否早已不再期待我的來信了呢?
確實,這段時間諸事繁忙,當然這也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可能還在於「我浮躁了。」
「你呢?你是否也意識到自身的浮躁,或已經是浮躁的了呢?」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呢?最好是,我希望是,你沒有這樣的煩惱。」
還記得,那一本本收進抽屜的日記本。當初為什麼會寫日記呢?也許當時想的是:「等將來某一天、終有一天,會再次翻開它,並希望它能多少給予自身些許慰藉。」
在日記本里記錄下種種事跡和感傷。無論是我來過,經歷過,感動過,又或早已忘卻……「在決定寫日記之時,便早已埋下了期待,不是嗎?」
只是,它真的有當初所預想的那般豐富嗎?或者換個問法,我是否一一如實地記錄下了呢?
確實,當初的設想很美好,把未來每一天要做的事兒都安排得緊密有序,有重複的,有自由的,還有探索的。可是,這樣的日子才過多久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了呢?可惜,無論我怎樣回想也依舊記不起來是什麼原因、發生過什麼、又為什麼不按照當初所設想地去生活。
就像那一本本塵封的日記本,除了出於虛榮向他人展示之外,我還會翻開它嗎?哪怕認真地只讀幾頁?我為什麼不願意翻開它呢?
要知道,「我們只有真正地接受了過去,才能更加踏實從容地邁向未來呀」!這個道理我不是早就有所體悟了嗎?而且,寫日記之初,其中的緣由之一不正是為了更好地接受過去嗎?
可是,看看那許久不曾翻開的日記本,可曾增添過一個字?還有那杆用了幾年的鋼筆,水早已乾了吧?書桌呢,書桌上的書呢,前幾年買的閱讀器呢,哪一件不是厚厚的一層塵灰?
如果只是寫日記,讀書,寫字,又或寫作,好像只是換了種形式,我依舊在做這些事兒啊。——確實,每天在朋友圈中發一些文字,偶爾打開閱讀APP看上幾頁,時不時地因為工作需要也拿筆記錄一下,公眾號也有時不時地添上一兩篇。——這有什麼不同嗎?
還是有不同之處的。我的心境早已變了。「在我尚未覺察且依舊沉浸在只是形式換了的那種虛假的滿足感和充實感之中,不知不覺,我的心境變得浮躁了。」
對於親身經歷過的人自然不難解釋,不過如果你未曾經歷過就另說了。「真希望你沒經歷過,且永遠不經歷這些。」
它,就有點像是別人饋贈給你一件禮物,對你來說正是你需要或想要的禮物,接下來的日子裡這件禮物與你朝夕相處,你們之間也逐漸建立起感情。然而,在某一天裡,那個送你禮物的人找到你,說是要收回那件禮物。甚至,考慮到你們之間的感情,對方還提出可以給你更好的禮物。這時,你想,這件禮物本身就是對方送的,再還給他沒什麼的,而且還有更好的禮物。於是,你欣然同意了。可是,在某一天裡,你盯著那件更好的禮物,心中卻悵然若失了起來。「左思右想,可無論怎麼想,還是不明白到底失去了什麼。」
誠然,好像什麼都沒變,甚至更加好了。就像對方說的,這是「更好的禮物」,你也是認可的。但是,總覺得哪裡有點不對勁。於是,你去找對方再次要那件禮物回來。對方同意了。然而,新的問題出現了:你似乎已經習慣了更好的禮物,而原來的禮物即使再次回來,你們之間的感情也依舊回不到最初了。
百思不得其解:「明明結果是一樣的,明明還是原來的那件東西,甚至還有了別的收穫,為什麼自己卻再也難以找回當初的那種狀態、心境?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不明白是對的。在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作為前提的條件下,我不明白再正常不過了。就像那句大家都習以為常卻遠非如此的被謬讀的話,「存在即合理」。多少人在解讀它時,將它奉若真理,用以安慰自己,也用以攻擊他人的思想。「事實和認識,認識本就只能無限接近卻永遠難以等同事實。」將此混為一談還洋洋自得、自以為是,多麼可悲,多麼可笑啊!
我之所以不明白,不正是陷進了同樣的深淵嗎?
以「結果論」為導向儘管似乎是有助於我們自身梳理和看清事物本質的,然而,殊不知也是這種思維將我們一步步地引入了深淵更深處:「連本質不同都罔顧了,還談什麼本質呢?」
自以為看清,自以為清醒,自以為自己什麼都明白,這是何等狂妄而盲目啊?
就像每天照著鏡子,過度相信自己的眼睛,然後誤以為這就是真實的自己,還天真地以為自己一直未曾變過。「不過自欺欺人罷了。鏡子說到底只是鏡子啊!」
「要怎樣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自欺欺人呢?」
還是「照鏡子」,不過這次你不再只盯著自己在意的那些點去看了,而是開始從上到下,仔細回想著昨天或過往記憶中的自己並進行比對,然後,果然發現是變化了。可能是頭髮多了幾絲白髮,可能是皺紋更深了,還可能是臉上突然多出個痘痘、多出塊斑點……那一刻,你就明白了,人怎麼可能青春永駐呢!
我現在的行為與照鏡子的行為,所犯下的錯誤,何其相似啊!
「與其說自以為一直未曾變過,倒不如說,從某一天起,我便不曾一天是真正地活在當下。一直以為在變得更好的路上前進,停下腳步時,我卻有些認不清自己了。」
現在,我停下腳步了。並非我改變了什麼,或突然意識到什麼,而是在這之前,我看到了一條朋友圈裡朋友曬的幾張圖片。正是這幾張圖片,促使我停下腳步。
按照朋友的說法,那是大佬的書架。看著那已經變形的書架,還有旁邊桌子上堆得滿滿的磚頭書,以及地上裝著書的紙箱。我回想起了自己的書架。那一刻,我終於意識到:無論是悵然若失,還是心中空蕩蕩的迴響,以及那時不時竄出來的迷茫與焦慮,它們將我引向了同一個方向。——「浮躁。」
「你浮躁了嗎?」
「我想是的。」
「毫無疑問,是的,我是浮躁的。」
相形見絀,自慚形穢,自愧不如啊!
猶記得,山本耀司說過這樣一句話:「『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後才知道『自己』是什麼,這才是自我。」
深以為然。
現在終於知道問題出在哪兒了,挺好的。就像朋友說的,我不必自卑,不必妄自菲薄。是的,確實我也是這麼想的。
究其原因,大概是我年紀偏小卻總是自以為很老吧。我周圍的環境不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年輕的小伙子,看著別人一個個明明比我小卻又各方面條件似乎都比我更優秀。我受環境影響,竟不自覺比較起來了。浮躁大概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地埋下種子,生根、發芽、生長、繁盛,偏偏我還就陷進去了。屬實不應該,不是嗎?
無論是「道不同不相與謀」,還是「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的哲理,以及「不學無術」所應該引起的警惕,我不是早就明了麼?
「本立而道生」,迷失在中途,屬實不應該,不是嗎?
本著「言簡意賅」的追求,今天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做到這一點呢?
最後,借用某檔節目中某人說過的話作為結尾:「當你在叢林中愈走愈遠,最終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時,回到原點,回到初心,反而是出路。走得太遠,別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
此致祝好!
謝丹儒
2022年6月6日星期一 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