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丨「你想過沒有真正的獨立是什麼?」

2022-03-12     最後一米陽光

原標題:「信」丨「你想過沒有真正的獨立是什麼?」

親愛的朋友:

你好!

見字如面。近日裡來一直忙於找工作,所以給你去信比以往慢了很多。不過,似乎我完全不必解釋。就像我儘管一直假裝在給你寫信,一直欺騙自己說有那麼一個人,總會有那麼一個人,可能是某天,大概是很多年後,又或者壓根就沒有那麼一天,但我還是告訴自己,總有那麼一個人,總有那麼一天,他會認真地讀我的信。只有這樣,我才能夠厚著臉皮一直寫下去啊!如果我知道沒有人看,沒有人讀,也沒有那麼一個人,更沒有那麼一天,我簡直不敢想像。或者我會問自己,我究竟在做什麼呢?我就回答不上來了不是。

所以,我在做什麼呢?誰知道呢?誰在乎呢?寫就是了。

但話又說回來,我就真的沒有一點懷疑,我對於自己所說過的話能負責麼?別傻了,一天兩天,一年兩年,我都寫了十來年了,無數次懷疑自己,無數次否定自己,無數次想要融入進去所謂的「文化圈」。「就這樣一直做夢,夢終歸有醒來的一天,可能除了我自己,其他人早就看明白了。」

毫不誇張地說,我身邊的朋友雖然不多,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社會屬性擺在那兒,你說我沒遇到比我更優秀的?不可能的。這樣的人多了去了。我身邊的朋友勸過我多少回?多少朋友曾勸過我?不用說,還挺多的。但你說,有用嗎?他們還會繼續勸嗎?就像我們明白過來很多的道理,我們還會不會犯錯呢?一定會的。

儘管我們人類一直自詡是理性的動物,我們自以為是地稱自己為智人。可大多數人,絕大多數人,誰不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被他人影響著也影響著他人,然後絕大部分光陰就這樣彼此共度。再想想,我們所謂的明智,以及那些被我們認為是聰明的傢伙,包括每一個人,無論你怎麼評價自己吧!難道你沒有過因為許多不明智的信念從而吃盡苦頭?「想想那些令人厭惡的行為舉止吧,你敢相信這些都是所謂的明智的人所能幹得出來的明智的行為?」

「話說,這些行為又該如何解釋或理解呢?」

如果你學過社會學,或者看過相關方面的資料,你可能第一時間腦海中就浮現出一個概念:「情境性變量」。根據《社會性動物》這本書中的解釋就是——「一些情境性變量,可能會促使我們大部分『正常的』成年人,以一種非常令人厭惡的方式行事。」

說白了,就是環境影響人。當然,這個是「雙向建構」的過程。也就是說,我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我們自身的認知結構也將得到提升。反之亦然。要不怎麼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呢,是吧?

話說,我為什麼要講這些呢?這些和獨立有什麼關係嗎?別急,慢慢往下看。

不過,在正式探討這個話題之前,還是得例行問一句:「你想過沒有真正的獨立是什麼?」

說真的,過去我一直認為自己是知道獨立的。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我的自由和我的孤獨,我一直認為正是因為我的獨立才有了它們的存在,並因此而意識到它們的存在。

一九四六年,胡適在北大的演講中說:「你們要爭獨立,不要爭自由。」

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

他解釋說:「你們說要爭自由,自由是針對外面束縛而言,獨立是你們自己的事,給你自由而不獨立,仍是奴隸。獨立要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賴門戶,不依賴別人,這就是獨立的精神。」

熟悉我的朋友可能知道,這段話我曾引用過很多遍,而我之所以這麼做究竟是我懂了,還是因為我壓根就沒懂呢?或是我只是覺得他說得好,但為什麼好,哪裡好,我真的知道嗎?

獨立是自己的事。獨立就是要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賴門戶,不依賴別人。這就是獨立嗎?那我的寫作就挺獨立的,不是嗎?最起碼錶面看起來是這樣的:我沒有因為別人寫什麼,或什麼熱門就寫什麼,這算不盲從了吧;我沒有因為輕信他人說寫作能夠輕鬆賺錢,或寫作能夠帶來這或那的收穫,我也沒去報名什麼寫作課程,這算不受欺騙吧;至於說不依賴門戶或不依賴別人,壓根我就找不到門戶,別人?寫作從來都是自己的事兒啊!「那我就獨立了麼?那我自由了麼?不,遠遠沒有,不僅沒有,我反而越加覺得自從走上寫作這條路,我更像奴隸了。」

拜託,我都快被逼到要餓死的地步了。

你可能會說,這是錢的事兒,是窮,是家底不夠厚,但真是這樣麼?我可以非常明確地告訴你,不是。用文字去賺錢,我曾經嘗試過並且還成功了。我文案的工作,我的短篇小說,包括在一些自媒體平台的收入(這個就太少了),雖然不多,但多少還是有點的。那我後面幹嘛不繼續做呢?

之前我去面試,一家公司直接給我開出八千的價錢。當然,現在可能要開到這個價就比較難了,而且通常現在的文案似乎更多在朝「新型網際網路」的方向去走了。現在去面試,要麼是電商的小文案,要麼就直接讓你去寫劇本什麼的。按理說,底子在那擺著,我也寫了這麼多年了,「換湯不換藥」是吧!我完全可以繼續重操舊業啊,幹嘛不呢?這真不是錢的事兒。或者說,不完全是錢的事兒。

那是什麼原因呢?對我而言,我只能說是對我而言,是羞恥心。或者換個詞,良知。又或者大概是因為愛吧!因為愛,所以不想讓它變成別的什麼東西,尤其是變成商品般廉價販賣。看似很瘋狂卻並不難理解,對吧!前有「不為五斗米折腰」之人,以及「相忘於江湖」之人,以及無數的隱士。這不是我要和他們去比較,我也自問沒有他們的才華和抱負,甚至他們也並非是不想或就不動心起念,我同樣如此。並且,為此我感到羞愧也羞恥。不是因為名利或別的什麼原因,你知道的,可能真正能夠走到人群中去,然後深入人群,再從人群中走出來,也許這才是愛它更好的方式?只有當自身實力足夠強大時,你所能做的才更能夠為眾人帶來福報。而提升自身實力的方式,或者說你最起碼得了解大眾,你才能知道大眾需要什麼吧?

不可置否,我不能斷論說胡適說得不對或怎麼樣,但我覺得胡適也並沒有把獨立說得那麼具體、準確。當然,這也可以理解,甚至可以說任何人都難以做到這一點,且也不見得是個人的原因。「畢竟,我們應該永遠仔細提防人言!一如我上面所講的,哪怕明智的人,哪怕明智的行為,也不見得就真的明智。」

「那麼,我們所認為的獨立和真正的獨立究竟是什麼呢?」

就像我說的,在今天之前我絲毫不懷疑自己是獨立的,無論是獨立的精神,還是獨立的人格,我都堅信且無比肯定自己是獨立的。可能很大一部分原因,恰恰是因為我相信自己是獨立的,以及眾所周知的獨立讓我誤以為自己是獨立的。所以,你也別問我底氣和勇氣來自於哪兒了!

你可能會想,既然我說自己是獨立卻又不見得是獨立,我是怎麼發現的呢?通常,我們發現某一真相,它往往還真不是就其本身所帶來的。就像我所說的,「意義不在意義之中,而在意義之外」。這時候,你可能很容易聯想到一句話,叫「旁觀者清」。按照我的理解,這是兩個思想層面的東西,壓根不是一回事兒。而我之所以能夠發現並意識到自己所謂的獨立並非真正的獨立,與晚上送朋友回家我所問的問題以及朋友的答案息息相關。

我問的是:「你從來沒覺得自己孤獨嗎?」

他說:「我不覺得呀。」

很平常的一段對話,甚至沒話找話的意思。當然,這可能與我記不得原話是怎樣有關,以及我沒有描述當時的情景如何。總之,大概意思是這麼回事,我就這麼一問,朋友就這麼一答。緊接著,送朋友到門口時,我不知怎麼的突然就聯想到了獨立,以及獨立和孤獨的關係。我上面已經講過了,在此我就不再重述了。所以,大概就是那麼一回事兒。

那麼,之後我又想到了什麼呢?「如果我的獨立不是獨立,那真正的獨立是什麼呢?」

說到這,不得不再次提到我找工作的事兒。也就是在面試了很多家公司,然後換來的卻是一次次等通知,或者乾脆告訴我沒通過。在這之後,我就開始反省自己,不僅如此,我還找朋友諮詢。我想知道我沒工作是不是自己的原因,儘管通常而言是這樣的。但我更想知道的是,朋友是如何找到工作的呢?「畢竟,還是要落實到實處,得解決具體問題,拿出方案來,從而再去行動和驗證,這樣才更具可行性。」

然後,朋友告訴我,他找工作時壓根就沒有考慮其他的,也沒有像我那樣挑三揀四問一大堆問題,他就奔著一個目的去的,能賺錢。至於技巧方面,則是多吹吹牛,以及多吹捧別人。

另一個朋友則在更之前就告訴我說,他找工作首先考慮的就是能夠多賺錢的,其次則是能學到技術的,再次之則是奔著生存去的。至於技巧方面他則沒有多說,我當時也沒問。因為當時我正因不知道找什麼工作而迷茫著呢,所以先解決當下的問題是我的首要目的。「先生存後發展嘛!」

正是這兩個朋友的答案,瞬間讓我醍醐灌頂。當然,依靠的依舊是奇妙的聯想。在我的認知里,我是這樣看待賺錢的——「說到底,我們從某種角度而言,都是社會性動物嘛。那麼,既然社會屬性是前提,如果靠人自己賺錢,錢是沒那麼容易得到的;靠很多人賺錢就是另一回事兒了;而更大的可能性是,靠錢賺錢。」

大家不妨想想看:「我們的錢究竟是從哪來的呢?」

那些所謂的獨立、經濟獨立、人格獨立,以及自詡為明智之人,他們不需要花錢嗎?他們的錢又是從哪來的呢?如果沒有錢,或有錢卻沒有流通,以及有錢且藉助它的流通,然後告訴我們,他們是獨立的,你信嗎?敢相信?

即使你說自給自足,什麼都自己來,然後好像也能活下去?或者你說,依山吃山,靠海吃海,依靠大自然也可以生存下去啊?又或者你說,這是相互的呀,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交易和交換,這並不能作為否定獨立存在的依據呀!還有就是,從經濟學角度講,錢只是貨幣而已,並不代表真實的價值……

你認為哪種情況屬於獨立呢?又或者還有什麼別的能作為獨立的支撐呢?

那麼,在我看來,什麼是真正的獨立呢?其實答案早已在前面有所透露。不知道你發現沒有——「是的,真正的獨立在我看來,它就是知道自己需要和想要什麼。更具體地說是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

可能你會覺得說,這不是「主見」?所以真正的獨立是有主見?不,主見是主見,獨立包含有主見卻又與此大有不同。簡單說,獨立是一種狀態,而且它還不是靜止或不變的。這似乎自相矛盾了?需要什麼和想要什麼難道不是確定的、具體的,自己正在做什麼,難道不是確定的、具體的?看起來是這樣的,但是,「別忘了這一切的前提是什麼。」

假如你的認知是一個圈,這個圈中又分幾個圈,「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以及「未知的未知」。然後在這個圈外,又有一個圈,這個圈可以理解為是社會或世界,也就人類活動的範圍;在再這個圈之外,又還有一個圈,這個圈則既不屬於人類,也不屬於物質。而且,它們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運動。一切都在運動(變化)之中發生。「如此一來,獨立又豈會是靜止或不變的呢?」

當然,不排除有人會感到困惑:如果我不知道自己想要或需要什麼呢?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幹嘛?這怎麼算呢?你會去思考並讓它聚焦,你就會發現答案的。因為當你說自己不知道的時候,已然存在於「已知的未知」中去了。你所需要的可能是把它們聚焦到一個方向,然後慢慢理清它們之間的關係;又或者你需要作出選擇,就像在「魚和熊掌」之間取捨……

最後,還是得聲明一點,以上觀點純屬「一家之言」。而且,再次忠告:「應當永遠仔細提防人言!」

謹祝好運!

謝丹儒

2022年3月12日星期六 廈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80aad53beaa866de4fb669209c7b695.html




私人手札·仁

2022-05-23



私人手札·境

2022-05-02